有一个学校的初中二年级,老师向300名14岁的孩子发了这样一张调查表:“同学们,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你正坐在公共汽车上,上来了一位老大爷,而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座位了,请问你会怎样做呢?”备选答案有3个:1.立即起身给老大爷让座;2.等自己到站时再把座位让给他;3.装作没看见。调查的结果是:只有3名同学选择了“立即起身给老大爷让座”,约占调查总人数的1%;有20人选择了“等自己到站时再把座位让给他”,约占6%;而剩下的将近93%的孩子都选择了“装作没看见”!目前在中小学,70%以上的家长为孩子的自私自利、不心疼长辈而失望,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在幼儿阶段没有培养孩子良好健康的道德意识。
中国有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当然,如果真的就凭着一个孩子3岁或7岁的表现去断定他的未来,那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这句话至少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幼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生智力开发和提高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人生品德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相当重视,这是十分必要的。科学研究表明,3至8岁是人生智力开发的特殊年龄阶段。在这一时期里,脑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都在健康发育,所以这一期间是人生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所受的教育常常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但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早期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风气。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什么是非感,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是“对牛弹琴”,没有效果。还有些家长,特别是一些祖父母,由于对孩子过于疼爱,不舍得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总以为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有了应有的良好品德。这些观念都是十分错误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我国4岁幼儿便已有一半以上能够判断,伤害别人对方会感到不开心。由此可见,孩子很小时就具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水平,父母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基础。
幼儿期的道德教育实施需要讲究方法。有一个4岁的女孩子,跟着妈妈乘坐公共汽车。行驶过程中,上来了一位老爷爷。妈妈于是对女儿说:“孩子,你看那个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他站在那里会不会很累呀?”这个小女孩马上对着老爷爷甜甜地说道:“老爷爷,您到我这里来坐吧!”生活的时时处处都可以找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素材。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事例要生动鲜活,易于理解和实际操作,进而通过具体行为强化幼儿的道德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