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你看×××家,也没见他们俩费多大的气力,他们的孩子怎么教育得那么出色?”实际上,这些父母往往只看到了结果,而没有关注过程。孩子之所以表现出色,是得益于父母抓住了教育的最佳时期,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首先要把握住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自序》中说:“我们知道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在他3岁到5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所以,婴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年龄小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容易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这个时期如果引导得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假若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那么,以后再进行矫正就困难了。
研究表明,幼儿期(3~6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探明了人的某些具体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比如,3~5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7岁是孩子动作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等等。因此,在习惯的教育培养中,父母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这些规律和特点,把握住孩子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 任何教育的实施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后,父母不应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也许就能够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把握习惯养成的规律。 习惯的培养有其固有的特点,只有掌握习惯形成的规律,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例如,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重视并抓住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时机,第一次和家人在外边吃饭、第一次参加社会活动……这都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
习惯的培养要有强化措施。 在好习惯的培养与不良习惯的纠正上,父母需要遵循强化/消失定律。对好习惯要强化,不良习惯则采用相反的对待方式。这样一来,要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就容易多了。比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使之逐渐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掌握强化 / 消失定律的关键就是要奖惩分明。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而且事先已告诉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也绝对不要吝啬,也许只需要说句表扬的话而已,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对好行为、好习惯进行奖赏,进行强化,对错误的行为、不良习惯进行惩罚,让它消失是强化/消失定律的核心。只有赏罚分明,强化/消失定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