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里克·富勒尔(Ric Furrer)是一名铁匠。他专长于古代和中世纪金属加工技艺,他在自己的店铺多尔县锻造铺(Door County Forgeworks)里不遗余力地锻造旧时的金属器具。“我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工完成,使用的工具也都能增强我的力量但同时也不会限制我的创造力,不会妨碍我与材料的交流。”他在创作者自白中这样解释道,“我用手工锤击100次才能完成的工作,大型锻造机一下就能完成。但这么做与我的目标相悖,我要让自己所有的作品都留下双手工作的痕迹。”

2012年的一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纪录片带我们稍稍领略了富勒尔的世界。我们了解到他在威斯康星乡村的一个改造谷仓里工作,距离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的斯特金湾(Sturgeon Bay)景区不远,在偏内陆的方向。富勒尔经常敞开谷仓的大门(可以看出是为了释放熔炉散发的热量),努力工作的身影镶嵌在一片田野中,延伸至遥远的地平线。周围的景色闲适恬静,但第一次看到他工作,感觉非常野蛮。在纪录片中,富勒尔正在努力重造一柄维京时期的剑。开始时他使用一种有1500年历史的技艺熔炼坩埚钢——铁的一种超乎寻常纯净的(在一段时期里)形式。最后熔炼出来一块铸锭,比三四部智能手机堆放在一起大不了多少。这块密实的铸锭要经过铸造打磨,做成一柄考究的长剑。

“开始的这个阶段会比较困难。”富勒尔一边对着镜头说,一边很有章法地加热铸锭,用锤子锤击,将铸锭翻转,再锤击,将其放入火焰中熔烧,如此循环往复。旁白透露,完成塑形的锤炼过程需要8个小时。然而,当你看着富勒尔工作的时候,对这种苦役的情感却发生了改变。很明显,富勒尔并不像拿着鹤嘴锄采矿的矿工一般闷头锤击铁块:尽管每一击都很用力,但也都是小心控制的。他透过薄框的知性眼镜(架在他浓密的大胡子和宽阔的肩膀上有些错位感),心无旁骛地打量着这片铁,每次锤击之后都极为小心地翻转。“动作一定要轻柔,否则就会弄碎它。”他解释说。他又用锤子击打了几次之后补充道:“你得轻推细捻;慢慢地它就蜕变了;然后你就可以欣赏了。”

大约在锻造过程的中段,富勒尔已经锤炼出期望的形状,便将铁片架到一条狭长的装着燃烧焦炭的槽子上小心地翻烤。他盯着剑身,不知哪里发出咔嗒的声响:“好了。”他举起这柄通红灼热的剑,将剑身举得离身体远远的,迈着大步,迅捷地向一个装满油的大桶走去,把剑身浸到油里,冷却下来。剑身没有裂成碎片——来到这一步时经常会出现碎裂的情况,富勒尔稍微舒缓了片刻,将剑身从油中取出。这片金属上残余的热量点燃了油,将整把剑淹没在黄色的火焰中。富勒尔用一只粗壮的手臂将燃烧的剑举过头顶,凝视了片刻,吹灭了火焰。在这短暂的停顿中,火焰照亮了他的面庞,他那崇敬的表情清晰可见。

“要做得恰到好处,这是我能够制作的最复杂的东西,”富勒尔解释说,“正是这种挑战给了我动力。我不需要一把剑。但是我必须造剑。”

里克·富勒尔是一位工匠大师,日常工作要求他大部分时间都要保持深度工作状态,稍有分神便会使数十小时的努力付之一炬。同时他也在自己的职业中找到了巨大的意义。在工匠的世界里,这种深度工作与美好生活之间的联系很惯常,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依靠手工能力在世界中切实地展现自己,由此得来的满足感可以使人变得恬静平和。”马修·克劳福德解释说。我们也相信他的话。

但是当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知识工作上时,这种联系就显得模糊不清了。这个问题也有些很清晰的方面。像里克·富勒尔一类的工匠面对的职业挑战容易定义,但是难以实施——在寻找目标时,这种不平衡性很有用。知识工作则没有这么明晰,反倒是模糊不清的。要定义一名知识工作者到底做的是什么工作,与其他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有何区别是很难的:糟糕的时候,似乎所有的知识工作都能归结为同样令人精疲力竭的电子邮件和幻灯片,只有幻灯片中用的图表不同,才区分了不同的职业。富勒尔看透了这种世况,他写道:“我对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空间世界看得很淡,也不太感兴趣。”

另外一种模糊了知识工作中深度工作和工作意义之间关系的是,不断有声音呼唤知识工作者在浮浅活动上花费更长的时间。恰如上一章中的论证,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里,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事物都被默认为是具有创新性和必需的。诸如即时回应电子邮件和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等有损深度工作的行为得到赞美,而逃避这些潮流的行为则会遭受质疑。不会有人苛责里克·富勒尔不使用脸谱网,但是如果一名知识工作者做出同样的决定,那么他就会被打上怪胎的标签(我亲身经历过)。

然而,虽然在知识工作中深度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晰,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联系是不存在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说服你相信深度工作能够在信息经济时代创造出如工匠经济时代一样的满足感。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我将做三方面的论证,佐证上述论断。这几种论证从狭义到广义:以神经学角度开始,而后转入心理学角度,最后从哲学角度做总结。我将证明,不管你从何种角度阐释深度和知识工作的问题,只要你主动接纳深度工作,抛弃肤浅,都可以发掘出个中意义,就像里克·富勒尔那样的工匠一般。由此引出第一部分最后一章的主题,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科学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Winifred Gallagher)在一段不期而至的可怕经历之后被确诊患癌症。“不仅仅是癌症,”她解释说,“而且是那种特别难缠的癌症晚期。”然后,她意外发现了注意力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加拉格尔在2009年出版的《全神贯注》(Rapt)一书中回忆,诊断之后她离开医院,突然萌生出一种强烈的直觉:“这种疾病想要控制我的注意力,但是我要尽可能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此后的癌症治疗令人精疲力竭,糟糕透顶,但是加拉格尔经过多年职业科学写作锻炼出的大脑不禁注意到,她刻意专注于生活中好的方面——“电影、散步和傍晚6点30的一杯马提尼”——产生了令人惊异的好效果。她的这段人生本应淹没于恐惧和遗憾之中,但她发现其实这段生活经历常常很愉快。

这段经历激起了加拉格尔的好奇心,于是她开始探究注意力——即我们选择去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对于我们生活质量所起的作用。经过5年的科学报道,她确信自己见证了一种大脑的“大统一理论”:

就如手指指向月亮的故事一样 ,从人类学到教育学,从行为经济学到家庭咨询,各种学科都认为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

这种理念与大多数人对自己人生主观经历的认识完全相悖。我们倾向于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所处的环境上,认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或者没有发生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如何度过一天这种小细节并不重要,因为真正重要的是一些大成果,比如你是否得到升迁或住进更漂亮的公寓。据加拉格尔所述,科学家数十年来的研究结果恰与这种理解相抵触。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如果你关注的是癌症诊断,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幸福、暗无天日;但是如果你关注的是夜间的一杯马提尼,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尽管两种情境下的外部环境都是一样的。加拉格尔总结道:“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

在《全神贯注》一书中,加拉格尔搜集了支持这种观点的研究。比如,她引用了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成果;弗雷德里克森是一名专攻情绪认知评估的研究人员,她的研究显示,在一段痛苦不安的人生经历之后,你选择关注的事物将极大地影响你对未来生活的态度。这些简单的选择可以为你的情绪提供一个“重置按钮”。她举了一对夫妇因家务分配不均而吵架的例子。她建议:“不要继续关注伴侣的自私和懒惰,你可以换个角度想,至少有一件引起夫妻不和的冲突事件摆出了台面,这将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改善你个人情绪的第一步。”这样做看似仅仅是劝人凡事往好处看,但是弗雷德里克森发现,在经历过负面事件之后,熟练使用这些情绪“影响力点”可以产生极为积极的效果。

科学家可以从神经学层面来观察此类行为的效果。在此举一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利用 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实验对象面对积极和负面意象时的大脑行为。她发现年轻人面对两种意象时杏仁核(情绪中心)都有活跃的反应。而扫描年长的实验对象时,杏仁核则只对积极的意象有反应。卡斯滕森因此假设年长的实验对象经过训练,前额皮质在面对负面刺激时会抑制杏仁核的活动。这些年长的实验对象之所以更幸福,并非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优于年轻的实验对象;而是因为他们重置了自己的大脑,忽略负面的信息,尽情享受积极的信息。通过熟练掌控自己的注意力,他们在没有做出任何实际改变的情况下,改善了自己的世界。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利用加拉格尔的大统一理论,更好地理解深度工作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怎样的作用。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你可以由此思考一下当你在深度努力状态下投入大量时间之时,所构建的精神世界是何种类型。不管你是造剑的里克·富勒尔,还是一名优化算法的计算机程序员,都能在深度工作中感受到引力和重力。加拉格尔的理论也因此判定,如果你在这种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全神贯注的能力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隐藏益处: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占据了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 。这种危险在知识工作中尤为突出,因为知识工作依赖于无处不在的联系,由此产生了极度吸引人注意力的大量分心之事——如果给了它们足够多的注意力,这些分心之事大多都会从你头脑所构建世界中榨取意义和重要价值。

为了使这个论断更为坚实,我将以自己为测试样例。比如,回顾我开始写作本章第一稿之前发送的5封电子邮件。下述是这些邮件的标题以及内容概要:

·回复:紧急!卡尔·纽波特(calnewport)商标注册确认。 这条消息是对一个典型骗局的回应。一家公司想要欺骗网站拥有者在中国注册域名。因为他们不停地给我发垃圾邮件,搞得我非常恼怒,于是给他们回复(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告诉他们,哪怕在电子邮件里能把“网站”一词拼写正确,他们的骗局都会更可信一点。

·回复:SR. 这条消息是与一位家庭成员的对话,探讨他在《华尔街日报》上读过的一篇文章。

·回复:重要建议。 这封电邮是关于优化退休投资策略对话的一部分。

·回复:转发:学习技巧。 这封电邮是一段对话的一部分,我试图找到时间约见一位来到我所在城市拜访的熟人——这件事很麻烦,因为他这次旅行的行程非常细碎。

·回复:仅仅是好奇。 这条消息是一段对话的一部分,在这段对话中,一位同事和我探讨了一些令人苦恼的办公室政治问题(在学术单位很常见、老生常谈的一些问题)。

这些电子邮件是很好的案例,可以代表知识工作背景下吸引你注意力的浮浅关注点。上述样例信息中有一些是无害的,比如探讨一篇有趣的文章;有些会带来些许压力,比如讨论退休投资策略(这类对话的结论几乎都是你现在的做法是不对的);有些令人焦头烂额,比如在忙碌的行程中安排一次会面;还有一些明显是极为消极的,比如愤怒地回应一些骗子或是焦虑地与人交流办公室政治。

很多知识工作者工作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此类浮浅关注点的交流。即使要求他们完成某项需要更加专注的任务,他们不断查看收件箱的习惯也会使这些浮浅的事务占据他们注意力的中心。加拉格尔教育我们,这样度日是愚蠢的,因为这样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换言之,由电邮收件箱代表的世界并不适宜栖居其中。

即使你的同事都很友好,你们的交流也总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如果你纵容注意力时不时转移到浮浅任务之上,你也将面临陷入另外一种神经学陷阱的风险,加拉格尔是这样描述这种神经学陷阱的:“专注报道注意力相关的话题已经5年多了,我确认了一些令人不快的真理,其中就有一种理念说‘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当你失去关注点时,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这些发现所暗含的意义很清晰。在工作中(特别是在知识工作中),增加深度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影响人脑这台复杂的机器,多种不同的神经学理论表明,此种影响将使你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意度得到最大的提升。“经过‘患癌症’这段艰苦的经历……我为余生做了计划。”加拉格尔在她的书中总结说,“我将精心选择目标……然后全情投入。简言之,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我们够聪明,应该追随她的步伐。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

我们针对深度的第二种论证源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成果,他是全球最知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也是最容易被拼错名字的心理学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契克森米哈赖在芝加哥大学与一位年轻的同事里德·拉森(Reed Larson)合作,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用于理解日常行为的心理学影响。当时,还很难准确地衡量不同行为的心理学影响。如果你请某人进入实验室,请她回忆数小时之前某个特定时间点的感受,她很难回忆起来。而如果你给她一个日记本,请她随时记录下一天的感受,她也不太会认真记录——全记下来的话,工作量太大。

契克森米哈赖和拉森的创举在于他们采用了新方法(在当时),在恰当的时机向实验对象提出问题。详细讲来,他们为实验对象配备了传呼机。这些传呼机将在随机选定的时间间隔里响起(在当代采用类似方法时,智能手机软件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传呼机响声停下时,实验对象需要记下那个时刻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他们的感受。有时候,实验对象会得到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这些信息;另有一些时候,实验对象会拿到一部电话,用于与调查人员通话,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传呼机只偶尔响起,而且很难忽略,所以实验对象基本都会按照实验程序来做。另外由于实验对象记录的是对恰恰那一时刻所进行活动的反应,所以结果也更加精确。契克森米哈赖和拉森将这种方法称作经验抽样法(ESM),这种方法为我们了解个人对日常生活节奏的真实感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见。

契克森米哈赖有很多创举,而在经验抽样法方面的努力帮助他证实了此前十多年中一直研究的理论:“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契克森米哈赖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这个术语因他在1990年出版的同名著作而广为人知)。当时,这种发现与传统智慧是相矛盾的。大多数人认为(直到现在仍是如此)放松令人愉悦。我们想要少工作,在吊床上悠闲地过上更多的时间。但是契克森米哈赖的经验抽样法研究揭示,大多数人都想错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时发现,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恰如经验抽样法研究所证实的,在某一周内此类心流经历越多,实验对象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这样看来,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当然,心流理论和上一节里重点介绍的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观点有些重叠。二者都强调了深度工作重于浮浅工作,但是二者关注的是其重要性的两种不同解释。加拉格尔的观点强调我们关注的内容很重要。如果我们全情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也因此忽略了浮浅的负面事物,我们会感到工作生活也变得更重要、更积极了。相反,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几乎不论及我们所关注的内容。尽管契克森米哈赖很可能会赞同加拉格尔引用的研究成果,但是他的理论认为单单是深度工作的感受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回报。不管是什么工作,我们的头脑都喜欢这样的挑战。

深度工作与心流之间的联系应该很清晰: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包括,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这些概念也都可以用于描述深度工作)。恰如我们刚了解到的,心流能产生愉悦。结合两种观点,我们得到了有力的心理学论据来证明深度工作的好处。由契克森米哈赖原始的经验抽样法实验起,数十年的研究证实了深度工作可以唤醒意识,使生活更有价值。契克森米哈赖甚至还提出现代公司应该欣然接受这种现实,他建议“重新设计工作,做到尽可能与心流活动相似”。然而,契克森米哈赖意识到如此重新设计工作将很困难,且易于造成混乱(例如我在上一章中提出的论断),因此后来又解释,更重要的是,个人该如何寻求机会进行心流活动。最后,从与实验心理学世界的短暂接触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经验: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道路。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对于深度工作和工作意义之间关系的最后一项论证,需要我们退后一步,暂时放下相对实在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世界,采用一种哲学的角度思考。在这些探讨中,我将求助于两位深谙此主题的学者:在伯克利大学教授哲学40余年的休伯特·德莱弗斯(Hubert Dreyfus)和现任哈佛哲学系主任的肖恩·多兰斯·凯利(Sean Dorrance Kelly)。2011年,德莱弗斯和凯利联合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万物闪耀》( All Things Shining ),书中探究了神圣和意义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演化。他们解构了这段历史,因为他们担忧在当代,这段历史将走向尽头。“过去的世界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万物闪耀的世界,”德莱弗斯和凯利在书的开头这样解释道,“今日,那些闪耀的万物似乎都已远去。”

过去至现在都发生了些什么?作者称,简要的答案是笛卡尔。从笛卡尔提出怀疑论衍生出一种激进的信念,认为捏造出上帝或国王以求解释天理因果的人背弃了真理。当然,由此带动的启蒙运动使世人认识到人权的概念,也救许多人于压迫之中。但是德莱弗斯和凯利强调,虽然其在政治舞台上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从形而上学的领域来看,这种思想剥夺了世界的秩序和神圣感,而这种秩序和神圣感恰是创造生命意义所必需的。在后启蒙时代的世界里,我们为自己安排了一项任务,辨别何为有意义的,何为无意义的,这种做法很随意,恐会带来令人毛骨悚然的虚无主义。德莱弗斯和凯利担忧:“启蒙运动之形而上学所宣扬的个体独立不仅仅会带来无聊的生活,而且恐怕难以避免地会引向无法忍受的生活。”

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与我们理解深度所带来的满足感的诉求差之千里,但是深入了解德莱弗斯和凯利对此的解决方案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洞见,能帮我们认识到职业追求中意义之源头。如果了解到德莱弗斯和凯利对现代虚无主义的回应也恰恰建立在我们本章开篇同样的主题“工匠”上之时,再来看二者之间的联系或许就不会觉得意外了。

德莱弗斯和凯利在他们的著作结论中认为,工匠如一把钥匙,重新开启了一扇大门,以一种负责的方式带回了神圣感。为了证明论断,他们选取了一位轮匠大师的故事作为例子(轮匠是一种已经消失的职业,工作是制作木质车轮)。“因为每一片木头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品性。”他们在一篇详细描述轮匠手艺的文章后写道,“所以这位木工与他雕琢的木头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联系。这种微妙的美德需要精心培养呵护。”他们对具备这种“微妙的美德”的人表示了赞许,同时也特别提及这位工匠无意间触及了后启蒙运动时代某种至关重要的事物:除个人之外的意义之源头。轮匠不会武断地决定手头雕琢的木头哪些有价值,哪些没有价值;这种价值内化于木头本身以及它即将完成的使命。

德莱弗斯和凯利解释称,这种神圣感在工匠中非常普遍。他们总结道,工匠的任务“并非产出意义,而是培养内在技能,辨别本已存在的意义”。工匠由此可以远离自主个人主义带来的虚无主义,为秩序井然的世界带来意义。与此同时,这种意义似乎比在过去的时代里更安全。作者暗示,轮匠不可能轻松地利用一块松木的内在属性为一个专制政权辩护。

回到职业满足感的问题上,德莱弗斯和凯利通过对手艺的解读寻求意义,而提供了一种精妙的理解方式,使我们明白为何里克·富勒尔一类人的工作能唤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哲学家会说,富勒尔用原始的金属锻造出艺术品时脸上满意的表情,是对现代社会难以捉摸却极有价值的某种东西的赞赏表露——对神圣的一瞥。

一旦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将传统手工艺中内蕴的这种神圣感与知识工作世界联系到一起。要实现这种期望,我们首先必须洞察到两个关键点。

第一点或许很明显,但仍需强调:这种特定意义并非只有手工行业才能创造。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认知上的——都可以带来这种神圣感。

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点,我们从木工或铁匠等传统技艺回到计算机编程这种现代案例上。看下面一段引述,编程奇才圣地亚哥·冈萨雷斯(Santiago Gonzales)在一次采访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精妙的代码简洁明了,如果将这个代码给其他程序员看,他们会说:“哇,这代码写得真好。”那感觉很像在写一首诗。

冈萨雷斯讨论电脑编程时的方式与德莱弗斯和凯利引用的木工讨论技艺的方式很相似。

《程序员修炼之道》( 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是在计算机编程领域广受好评的一本书,书中更直接地将编程和传统的手工艺联系到一起,书的前言中引用了中世纪矿工的信条:“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这本书在后文中详细阐述程序员必须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工作:

在一个项目的整体结构之内,总有空间展示个性和匠心……百年之后,我们的技艺或许如今日的土建工程师看待中世纪大教堂建造者使用的技法一样陈旧,但是我们的匠心却会得到尊重。

换言之,你不必在一间露天谷仓里辛劳工作,也可以成就匠心,创造出德莱弗斯和凯利所说的意义。在信息时代的大多数技术性工作中都有类似潜在的匠心存在。不论你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在此有些人或许会反驳称他们的知识工作不可能成为这样一种意义的源头,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太过平凡。但是,这种想法是有缺陷的,思考传统手艺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这种缺陷。在当下的文化潮流中,我们非常注重工作描述。比如,我们对“追随你的激情”这一建议的执着是受一种(存在缺陷的)想法激励,这种想法认为对职业满足感来说,最重要的是你所选择的工作。用这种方式思考,就很难找到让你产生满足感的工作——或许在一家非盈利组织工作或创建一家软件公司可以,与其相比,其他所有工作都显得枯燥无味、了无生气。德莱弗斯和凯利的理念使我们逃离了这种陷阱。他们引作案例的工匠工作并不稀有。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做铁匠或是轮匠并非光宗耀祖的事。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具体的工作种类是无关紧要的。从此类工作中探寻出的意义是源自手工艺的内在,即那些技艺和品鉴能力,而非作品的外现。换一种说法来讲,木车轮并不高贵,但是制作木车轮则可以高贵。这些也同样适用于知识工作。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第二个关键点是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回想一下我在第一章中的论证,深度工作对于培养技能并在实践中达到精英级的使用水平是必需的。)因此深度工作是如德莱弗斯和凯利一般从职业中萃取意义的关键。由此得出结论,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深度智人

第一部分的前两章讲求实用主义。文中论证了深度工作在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越来越有价值,但同时也越来越稀少(由于一些难以名状的原因)。由此造成了一种典型的市场错位:如果你培养出这种技能,就可以在职业上取得成功。

相反,最后一章对这类与工作发展相关的实用性讨论几乎未作补充,然而,前述的一些想法绝对有必要再加关注。后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严格的计划,用于帮助你将深度变成职业生活的中心。这是一种困难的转变,纵有无数此等努力、充分的理由和切合实际的论证,也只能激励你走到某一点。最终,你所追寻的目标需要你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与其产生共鸣。本章论证了要想做到拥抱深度,这种共鸣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从神经科学、心理学还是高大上的哲学角度探寻深度工作,最终都会回到深度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上。就像我们这个种群进化到一个阶段,在深度中繁荣,在浅薄中沉沦,成为一种可以称作“深度智人”(Homo Sapiens Deepensis)的物种。

我在前文中引用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后转变为深度工作信徒的人——的话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利用这句话来总结本章和第一部分或许再好不过了: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论从何种角度审视。 jr0JLDw2IIiWei2bCUtiPZSkrxR9PbKooAcUrRU/T1DUEBbtP8fVVYkTgGi1MT5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