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著名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32年至193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中译本1941年开始在中国出版,至今历时60余年。小说通过书籍、影视、戏剧作品的传播早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熟悉,作品的中心形象保尔·柯察金也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成为几代青年行动的榜样,心目中的英雄。

小说作者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身于乌克兰边界省份一个工人家庭,早年失学,后做童工。十月革命家乡解放后,他加入共青团,参加红军骑兵队赴前线作战,身负重伤后退役。退役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转战劳动战线各个岗位,为恢复国民经济奋力工作。经过前线炮火和后方严寒的历练,奥斯特洛夫斯基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思想更加坚定,于1924年加入苏维埃共产党,之后成为乌克兰边区共青团的领导人。然而,就在同一时期,旧伤新病的积累使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1925年由于脊椎硬化而卧床不起,1930年陷入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境地。这时的他,不为伤痛所困扰,倒以惊人的毅力拿起笔来着手写他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历时三年,小说完成,1935年全书正式出版。小说的出版适逢其时,极大地鼓舞了投身火热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苏联青年,为苏联文坛和苏联青年教育事业献上了一份厚礼。苏联政府为表彰作家的辛勤劳作和卓越贡献,于1935年10月授予奥斯特洛夫斯基最高奖赏——列宁勋章。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年仅32岁。

小说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国外反响强烈。在当时苏联国内阶级划分鲜明、国际两大阵营对立的背景下,由于文化传统不同,价值取向各异,评价声音自然不一。不过,在这混声大合唱中,仍可听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承认作品具有巨大社会感染力和心理影响力,力量源自保尔·柯察金这一形象的精神力量。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恩评价主人公说“外表是现实主义的,但内心却燃烧着火焰”。俄国移美评论家马克·斯洛宁指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所以能够紧紧抓住千百万读者是因为它喷射着一股纯洁的火焰。”

小说的中心形象保尔·柯察金(Павел·Корчагин,又译巴维尔·柯察金)诞生于十月革命前,成长在苏维埃时代,他出身贫苦,向往革命,信仰共产主义,经受过战火洗礼和劳动锻炼,他的这些经历和理想,无不打着时代和国度的烙印,使他成为历史时代的群体形象的写照,具有很强的认识作用。然而,作为一个富有永久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还需有他与这些东西铸合为另一层面的东西,这就是“这个”形象的个性特征。保尔·柯察金有以人类共同幸福为终极目标的人生理想,有为实现理想而孜孜不倦的积极行动,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毅力,以及纯净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念。他在战场上策马扬刀,冲锋陷阵;在风雨泥泞中挥锹凿石;在伤痛到无法忍受的时候,为挣脱“铁环”,他握笔爬格,带着他的作品重新归队,重燃人生。保尔·柯察金一生都在实践着他在烈士墓前默念的那段人生格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长篇小说有明显的自传痕迹,但作为艺术形象的保尔·柯察金不是作者本人的简单翻版,也不是只有光环的单色英雄。他有由于教养不够带来的缺点,年幼无知造成的错误,过度克己失去的健康身体,思想偏激(他自称“革命浪漫主义”)留下的情感遗憾。成熟后的保尔·柯察金在重新审视自己往日的行为时,进行了越来越深刻的内心反省和自我剖析、小说的生动描写使他成了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一个丰满、真实、鲜活而可信的形象。

2007年4月25日,俄新社举办了纪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次发表75周年“莫斯科—北京”视频连线座谈会。出席视频会的有中外俄罗斯文学专家,其中有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的侄女加林娜·奥斯特洛夫斯卡娅、俄罗斯国立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科学部副主任加林娜·库津娜以及《俄罗斯文艺》杂志主编夏忠宪等。学者们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探讨,充分肯定了它的文学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一样,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有其精华,也有其历史的局限。为此,我们要用历史的审美的眼光和方法,对它进行分析,扬长避短,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促进人类文学艺术的发展。

1941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我国革命先辈梅益先生接受党组织布置的任务,将美国出版的英文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译成中文。交由新知书店排印出版。从那时起,这部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也在中国青年中流传。青年们怀揣它奔赴延安,走向前线,以实际行动去迎接抗战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共青团中央推荐为青年优秀读物,小说整部或片段被选入大学、中学教材。那以后,在保尔·柯察金英雄精神的鼓舞下,一批以保尔命名的行业先进集体在各自岗位上创造着新奇迹。身残志坚被誉为“中国保尔”或“当代保尔”的先进人物也屡见不鲜。三次负重伤,受到过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亲自探望的全国劳模吴运铎,现任中国残联主席的一级作家并被日本NHK电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的张海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教育部门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系列文艺作品之一,这是新时期青少年教育事业的一项新举措。为适应形势要求,浙江文艺出版社向我们发出从俄文原著重译长篇小说的稿约。作为从事多年俄苏文学教学的高校教师,我们认为接受任务义不容辞,而当了解到小说译本不止一个,且已流传甚广时,又深感译好新译本的难度很大。思虑再三,最后我们还是鼓起勇气承担了这一重译任务。根据出版社的构想,我们选择了苏联国家儿童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翻译。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了简明扼要的注释,便于青少年阅读。

该书由三人合译,分工为李兆林(教授、博导,第一部1—7章),徐玉琴(副教授,第一部8—9章,第二部1—4章),赵瑞平(教授,第二部5—9章),最后由李兆林统校定稿。在翻译和统校过程中,我们注重钻研原著,正确理解原文,同时也注意吸收现在已有的几个译本的长处,力求达到融会贯通,尽力提高译文水平,但是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TfG0SP57BOy9JfNqSF6GUgENJ77FgbU6daisjzFhVEcrF/8689m5AVQTaZBBiP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