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诸侯争霸和大夫兼并

春秋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发起进攻,对各诸侯国构成了巨大威胁。由于周天子已名存实亡,无法起到组织领导各诸侯国抵御外侵的作用;另外,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国家的支配权,纷纷“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春秋时期频繁的争霸战争。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襄公死后,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急于回国,继承王位。公子纠在鲁国的护送下向齐国进发,并派自己的老师管仲去路上截杀小白。管仲射中了小白的衣服带钩,小白遂将计就计假装死去,于是公子纠和鲁国军队放慢了行进速度。与此同时,公子小白和其师鲍叔牙却日夜兼程领先回到齐国都城临淄。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继承王位,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发兵攻鲁,迫使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囚送管仲回齐国。齐桓公即位后,在鲍叔牙的劝说下,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肯定了土地私有权,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加了税收,增强了国力。第二,改革行政机构,推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制度,形成了严密的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国内的控制和管理。第三,改革兵制,实行“作内政以寄军令”的军政合一制度,士兵平时生产、训练,战时出征,增强了战斗力。第四,设“轻重九府”,由官府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并设置盐铁官,发展盐铁和渔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016-01

齐古战场

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齐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实力增强,军队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这些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79年,齐与宋、陈、卫、郑会于鄄(今山东鄄城),开始称霸。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帜,联合诸侯,抗击夷狄,并提高自己的威望,发展自己的力量。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又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参加的有鲁、宋、郑、卫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这次盟会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最终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死后,诸子争立,齐国从此失去了霸主之位,走向衰落。不久,晋文公登上霸主地位。

公元前636年,晋国公子重耳登位,就是春秋的著名霸主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前628年)。

晋文公任用很有才能的赵衰、狐偃等人为大臣,对晋国内政进行整顿:一是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弃债薄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安抚旧臣,选拔人才,稳定政局;三是作三军,扩大军队,加强实力;四是整顿吏治,厘清政治。从而为晋国称霸创造了条件。

016-01

晋文公复国图(李唐)

这时周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乱”。公元前636年,王子带联络狄族“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发动叛乱,赶跑了周襄王。晋文公利用这个机会,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会合诸侯,出兵“伐戎救周”,打败王子带,护送周襄王回雒邑。周襄王将南阳的温、原等八邑赏给晋,大大提高了晋文公在诸侯中的威望。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陈、蔡、郑、许之师围宋,宋向晋文公告急。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联合齐、秦两国救宋,决心与楚国争霸中原。晋文公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令晋军“退避三舍”,从曹陶丘退至城濮,占据了有利位置。随后晋大败楚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之君盟于践土(今河南荥泽),并得到周王的策命。这年冬天,晋又会诸侯于温(今河南温县),周王也被召赴会,晋于是继齐成为中原霸主。

此时,在西方是秦穆公霸西戎。秦国地处渭水流域,于西戎、北狄之间。周宣王时封非子的曾孙秦仲为大夫,秦仲在攻伐戎、狄的战争中战死。其子庄公继续攻伐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西周灭亡,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占据了以岐、沣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势力逐渐发展起来。经过一百多年,到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前621年)时,秦国发展成为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秦穆公招贤任能,秦由是强盛。百里奚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他协助秦穆公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秦国力渐强。在晋称霸时,秦也很想向东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之机,派军偷袭郑国,后因郑国已有准备,便灭滑国而回师。当秦军路过 山(今河南渑池西),遭到晋军的伏击,秦全军覆没,这就是著名的“秦晋 之战”。秦向东扩张的道路被晋所阻。于是,秦穆公采用谋臣由余的计谋转而向西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秦成为西方的大国。

春秋时期楚国日益强大。楚成王时“楚地千里”,又向北扩张。但先被齐桓公遏制于召陵之盟,被迫向周纳贡,后又被晋文公败于城濮,楚北进被阻。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继位三年后发愤图强,罢斥奸臣,选用贤才,治理了内政。然后又注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注重水利的兴修,使国力迅速发展起来。并且迅速平定了若敖氏的叛乱,稳定了政局,“国人大悦”,国力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伐陆浑之戎,北上陈兵周郊,周天子派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竟询问“九鼎”之轻重,意在取周而代之。

016-01

楚王孙鱼戈

楚争霸中原的强大对手是晋国,而宋、郑诸国夹在中间,是晋楚争霸的焦点。公元前597年楚伐郑,围郑都三月,破郑都,郑伯肉袒乞降。晋闻讯后,派大兵救郑。晋楚两军大战于 (今河南郑州北),由于晋内部政令不行,将帅不和,晋军为楚所败而狼狈逃归。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率军围攻宋,宋人告急于晋,晋畏楚而不救,宋人坚守都城达一年多。最后宋大夫华元夜入楚营,挥刃迫楚帅子反撤围,楚宋议和,宋依附楚国。从此中原诸国除齐、秦、鲁等国外,皆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春秋中期以后,晋楚双方势均力敌,互有胜负。但连年的攻战,各国都很疲乏,尤其是小国普遍厌战。同时,争霸战争也加速了本国阶级矛盾和新旧势力之间斗争的发展,使各国无力外顾,都想暂时休战,于是便出现了“弭兵”运动。它是由受战祸最深的宋国发起的,先后召开两次“弭兵”之会。公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倡议晋楚两国在宋西门之外订立盟约,规定双方“无相加戎,好恶同之”。但不过几年,盟约被撕毁,晋楚战争再起。鄢陵之战后,楚衰落,晋亦开始衰微,于是,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继华元倡议召开“弭兵”之会,晋、楚、齐、秦、宋、郑、卫、鲁等十四个诸侯国会盟于宋。会上规定,晋、楚之从国必须交相见。也就是说两国的仆从国必须既朝晋又朝楚,承认晋、楚为共同的霸主。这样,中原大国争霸就以晋楚两国平分霸权而基本告一段落。

弭兵运动之后,春秋历史进入晚期。这时,地处长江下游新崛起的吴国和越国却企图向中原争夺霸权。

吴国在春秋中叶后得晋助而强大。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杀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他重用伍员(字子胥)和孙武等人,改革政治和军事,建造城郭,设立守备,充实仓廪,整治库兵。吴国力渐强,在晋的支持下连年攻楚。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大军事家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联合唐、蔡两国,大举伐楚。吴楚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会战,楚军大败。吴军又五战五胜,攻入楚都郢。楚昭王逃亡云梦泽,受“盗”攻击,后逃奔到随,楚几乎亡国。楚大臣申包胥求救于秦。公元前505年,秦襄公派兵援楚,击败吴军,收复郢都。楚由于这次失败而失去了它强大的霸主地位。就在吴攻陷楚都时,与吴相邻的越国乘机袭击吴国。公元前496年,吴伐越,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吴军战败,吴王阖闾受伤而死。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伐越,在夫椒(今江苏吴县太湖椒山)打败越军,又乘胜而攻入越都。越王勾践被迫求和,臣服于吴。吴自从灭越后,自以为从此无后顾之忧,故一心欲争霸中原。

016-01

越王勾践铜剑(春秋)

越王勾践被打败后,不甘心屈服,暗中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又任用文种、范蠡等人,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同时在外交上采取“结齐、亲楚、附晋”的方针,孤立吴国。经过“十年生聚”,越国的力量很快恢复起来。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争霸黄池,主力北上,“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便于公元前482年向吴国进攻,大败吴军,杀吴太子。夫差闻讯引兵回国与越议和。过了几年,越再次伐吴,大败吴军。公元前473年,夫差被迫自杀,吴亡。越王勾践继而率师北上争霸中原,与诸侯会盟于徐(山东滕县)。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至战国时,越为楚灭。

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虽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但也打破了各民族间的隔阂局面,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的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在政治上也引起很大变动。这主要因为许多诸侯长期陷于争战之中,经济困难,政治权力日益削弱;而且不少卿大夫拥有大量的土地,掌握了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这些卿大夫在经济上损公济私,在政治上干预朝政,甚至影响操纵君位继承,把国君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直至最后篡夺君位。

晋国的新兴势力代表是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家,称“六卿”,又称“六将军”。春秋中叶,晋国的大权逐渐为一些新崛起的异姓贵族所掌握,而旧公族势力日弱,仅有栾氏、羊舌氏和祁氏等几家。晋厉公即位后,被栾氏所杀,拥立晋悼公。公元前550年,以范氏为首的新兴势力联合起来,打败栾氏,后又镇压了祁氏、羊舌氏的叛乱,一部分旧贵族“降在皂隶”,成为奴隶和平民。从此,“六卿”登上了政治舞台。晋六卿进行了封建性的政治改革,各自废除“步百为亩”的井田制,实行了封建的田亩制和地税制。此后,“六卿”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范氏和中行氏联合郑国和齐国,攻伐赵氏。公元前493年,赵鞅为争取胜利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意思是说,立了军功的人,无论其地位如何,皆可得到赏赐和改善地位。通过这种方式,发展了封建关系,争取了支持者,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智、赵、韩、魏四家共同瓜分了范、中行二氏的地盘,而智氏势力最强,智伯掌握了晋国的国政。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攻灭智氏,分别建立了三个封建政权。赵氏占据晋的北部地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都城;韩氏占据晋的中部地区,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魏氏占据晋的南部地区,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史称“三家分晋”,晋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晋侯,三分其地,晋亡。

在齐国,新兴的地主阶级代表是田氏。田氏本是陈国贵族,春秋初期,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奔齐,改姓田,齐桓公命其为“工正”。齐景公时,公室日益腐朽没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这时,陈完的四世孙田桓子已做了齐国大夫,他为取得人民的支持,在向贫苦民众放贷时,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入,其山海所产树木鱼盐到市场上出卖,价格同产地一样。因此大批民众都逃往田氏门下。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国、高两氏立齐景公的儿子荼为君。田乞(田桓子之子)乘机发动政变,杀死荼,打败了高氏、国氏、弦民、晏氏四大贵族,拥立阳生为君,为齐悼公,田乞自立为相。公元前485年,齐悼公被杀,齐简公立。公元前481年,田常(田乞之子)与贵族监止分别担任左、右相。田常继续采取大斗出租小斗收租的办法来笼络平民,实力大增。五月,田常再次发动政变,击败贵族监止的军队,杀齐简公,另立齐平公,内修政治,外结同盟,五年之后,“齐国之政皆归田常”。公元前391年,田常的曾孙田和将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田和成了事实上的齐国国君。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为诸侯,并沿用齐国的国号,史称“田氏代齐”。

春秋时期经过连年战争,以及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许多诸侯国灭亡了,大部分诸侯国中的新兴地主阶级取得了政权,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016-01

齐国历史博物馆陈列 wDWFE2iVMml6s849z0XvNZIaKPvHxSVzBgV99v2z1P0uk5QpgioDu2ox/W7Q+O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