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王室的衰落

西周末年,周天子地位衰微,强大起来的诸侯逐渐不听从王室的指挥。到春秋前期,这种状况愈演愈烈,以致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爆发了周、郑 葛(今河南长葛东北)之战,郑国的祝聃竟敢以箭去射天子周桓王。

春秋初年,郑国同王室的关系很密切。郑武公以大军保护周平王东迁,其后成为王室卿士。郑庄公继位后,仰仗祖先的功劳,在王朝内专横跋扈。庄公与其弟公叔段不和,经常不理王室之政,于是周平王就打算让虢公与庄公为左右卿士共同掌管王事。郑庄公得知这个消息后,即责问平王。平王矢口否认,并提出君臣交质,以示信任。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平王去世,太子林继位,是为桓王。桓王上台后便准备授虢公政以分庄公之权,庄公得知,想给新即位的天子一个下马威,派祭仲带领人马把王室在温地(今河南温县)的麦子割掉,在成周(今洛阳东)的禾割走。至此,周、郑交恶。

桓王毫不示弱,郑庄公意识到失去同周天子的密切关系,对自己在诸侯中争雄不利,于是便采取了怀柔策略,于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亲自到王都朝见桓王。桓王却不加礼遇,不久又任命虢公忌父为王室右卿,与郑庄公共理朝政。郑庄公的退让,使得周桓王得寸进尺。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桓王把本来不属于王室的十二个邑作为空头支票,换取郑国四邑,使郑国白白丢了四个邑;到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又干脆罢免了庄公的左卿士之职,因而庄公也就不去朝见他。这样,桓王便率领王师及蔡、卫、陈之师讨伐郑国,郑国也出兵抵抗,两军在 葛摆开阵势。

016-01

玉虎形璜(春秋晚期)

王师方面的部署是:桓王亲率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周公黑肩将左军;蔡、卫两国军队属右军,陈国的军队属左军,呈“鸟阵雁行”的阵势,突出中军。郑国方面针对王师的部署,采取“鱼网之阵”的阵法,把主力放在左右两方阵上,中军摆在两方阵中间靠后,郑庄公率中军,祭仲将左方阵,曼伯将右方阵,左右方阵中把战车排列在前面,步卒配置于战车之后,填补车与车之间的空隙,构成密集队形。开战时让左右方阵先接敌,打垮对方力量较弱的左、右军,然后三军呈鱼网状合围对方中军主力。

两军交战,郑庄公在原繁、高渠弥护卫下坐阵中军,并与祭仲、曼伯约定中军大旗挥动时,左右两方阵同时发起攻击。开战后,陈国由于内政处于动乱之中,士气不高,遇到郑军方阵的攻击,立即溃逃,周王室的左军士卒跟着也败下阵来;蔡、卫两国的军队本无战斗力,在受到攻击后,抵挡不住,转身而逃,王室的右军也随之溃败。然后,郑国三军合围周王中军,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桓公忍着箭痛,指挥军队退却。祝聃请求庄公下令追击,庄公认为君子对一般人尚且不能逼之太甚,何况对于天子!如果能够使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了。因此,按兵不动。当天晚上,郑庄公派遣祭仲去慰问周天子及其随从,表示郑国只是不得已应战,愿同王室和好。 葛之战是诸侯强大、王室衰微的一个标志,祝聃“射王中肩”,王师惨败于诸侯军队名下,这使周天子的威风扫地,事实上等同于诸侯。这一仗也拉开了列国争雄的序幕。 CI3fXedZvMkexZIacZizOyZ+DR6cDT89N/gyEmW1uQ9DLfH+OLeqivRvGaq/3H0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