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晋灭吴

晋夺占长江下游灭吴之战发生于晋武帝太康元年、吴末帝天纪四年(280年)三月。晋在夺占长江上游的同时,以主力大军攻占了吴扬州长江北岸地区,直逼吴京师建业。晋8万大军攻入建业城,逼降吴主孙皓,一举灭亡了东吴政权,重新统一了中国。

占据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捣建业,历来是晋国的战略主张。因而,晋对争夺长江上游十分重视,晋武帝派出他最优秀的战将羊祜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以与吴名将陆抗相持;以另一得力战将王浚为益州刺史,在蜀地训练水军数万,大造舟船,为顺江而下伐吴,积极创造条件。

▲魏晋的弓箭、箭服、弓袋、刀鞘

羊祜在荆州地区的备战相当充分,他推行亦兵政策,屯田积谷,使“军无百日之粮”的襄阳,到伐吴之前积谷已足够十年之需。他积极训练士卒,制造兵器,不断增加部队的作战威力。他推行的分化瓦解吴人的政策,收到了巨大的心理效果。羊祜死后,晋武帝又派其名臣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军务,继续加紧准备攻吴。

东吴在蜀汉灭亡后,已处于唇亡齿寒之险境。吴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看到晋国下一步的作战企图在于吞并吴国,只是由于受长江天险的阻隔,加之力量暂时不够,正在休养待机。因而,这些人士深深预感到局势的危险性,不断向吴主提出休养生息、清明政治、加强经济实力的建议,请求孙皓增强长江上游的防御力量,以遏止晋军顺流而进的企图。晋武帝泰始十年、吴凤凰三年(274年),吴大司马陆抗上书吴主说:“西陵、建平是国家的边陲,地处长江下游,且两面受敌,若敌水军顺流而下,昼夜疾进,难以抽调他处兵力驰援,此乃社稷安危之大事,非比遭受局部侵犯之小事,臣父陆逊也曾上言,称西陵为国之西门,虽然易于防守,但也易失。若守之不住,非但失去一郡,荆州便会随之失守。”为此陆抗建议,向长江上游增派精兵3万,使整个兵力增至8万,同时建议省去各种杂务,协力防守上游。如不这样,便令人忧虑不安。

▲骑马武士陶俑(北魏)

孙皓这个凶残昏聩之君,听不进忠臣良将的直谏,对晋即将迫在眉睫的大举进攻威胁,置若罔闻,既不增兵防守各地要冲,也不加强应有的戒备,为晋军的胜利进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晋军灭吴之战,总的战略策划是出动六路大军,东西南三个方向同时进击。

西晋以夺占长江下游作为灭亡东吴的主要作战方向,故在下游地区出10多万大军直逼建业。以安东将军王浑率扬州诸军10多万之众,自寿春(今安徽寿县)向江西(今安徽和县)出横江渡口,占据长江之北岸地区;以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仙率领徐州诸军数万,自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向涂中(今安徽滁州)进击。晋军这一兵临建业、占据长江北岸的作战计划,如能顺利实现,则其第一步便沿长江对建业构成了半环形包围,待上游诸军乘胜东下后,便一举会师秣陵,夺占建业。

在长江上中游出三路大军,从西面和北面水陆并进,首先占据西陵、江陵、夏口等地,然后乘胜顺流东下,直捣建业。

晋军以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率荆州诸军,由襄阳南下,直取江陵;以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王戎率豫州诸军自项城(今河南沈丘)穿越今大别山南进,攻取吴江夏、武昌两郡;以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唐彬率军7万,水陆并进,顺江东下沿江攻取西陵、江陵,并以陆路袭取武陵(今湖南常德),会师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平南将军胡奋兵出夏口后,归属龙骧将军王浚指挥。

晋军这一作战策划显然是相当周密的,它既适应了晋军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具体情况,又便于对吴军各个击破。

晋武帝太康元年、东吴天纪四年正月,安东将军王浑所统率的10多万大军向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方向进军,派出参军陈慎等率部分兵力攻击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北);派殄吴将军李纯率军向高望城(今江苏江浦西南)进攻吴军俞恭部。正月二十五日,李纯占领了高望城,击破俞恭军,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场。与此同时,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大败吴牙门将孔忠等。吴厉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等率部众降于晋军。

二月,吴主孙皓得知晋将王浑率大军南下,即命丞相张悌统率丹阳(今江苏南京)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兵3万,渡江迎战,以阻止晋军渡江。张悌军行至牛渚(今安徽当涂北采石),沈莹向其分析晋军来犯的形势时说:“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矣!”据此,沈莹建议,应集中兵力于采石,等待晋军前来决战,若能打败晋军,即可阻止晋军渡江,还可西上夺回失地。如若渡过江去与晋军决战,不幸失败,大势必将去矣。但张悌却认为,吴国的即将灭亡,人人早已看清,并非今天才知晓。这样,晋兵一至,众人心中必然恐惧,难以再整军出战。趁着现在晋大军未到,渡江与其决战,或许还有希望获胜。如若战败身亡,为国牺牲,也就死而无憾了。假如我能战胜,北方的敌人逃走,我军声威便会大震,那时乘胜南下,迎击西来之敌,定能制胜敌人。若依照你的计划,坐等敌人前来,恐怕部队早逃散了。于是,张悌决心率军渡江迎击晋军。

三月初,张悌军渡江后,于杨荷(今安徽和县)正遇王浑部将城阳都尉张乔率7000兵马赶到,张悌军随即将张乔军包围,张乔兵微势弱,便闭寨请降。副军师诸葛靓认为,张乔是以假投降行缓兵之计,拖延时日,等待后援,我应急速进兵予以歼灭。但张悌却主张放过他们,因为强敌在前,不可因小敌而出战。于是接受张乔投降后,率兵继续前进,随即与王浑主力部队之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军列阵相对。吴将孙莹首先率领5000精锐向晋军攻击,三次冲击均未奏效,被晋军斩首二将,不得不退兵。晋军则乘吴军退兵混乱之机,以将军薛胜、蒋班率军追杀,吴军大败。此时,伪降之张乔军又从背后杀来,吴军溃败而逃。诸葛靓见大势已去,收集败兵数百逃回江南。张悌不肯逃走,与沈莹、孙震力战而死,吴军3万多人,被斩近8000人,余皆逃散,晋军遂胜利推进至江边。此时,扬州别驾何恽向扬州刺史周浚建议说,张悌率东吴3万精兵,被我歼灭,吴国上下震惊,现龙骧将军王浚已攻下武昌,乘胜东下,所向皆克,吴已呈土崩瓦解之势,我应速挥军渡江,直捣建业,大军突然而至,定能不战而逼降东吴。但王浑听到这一建议后则认为晋帝只命他出兵江北,以抗吴军,如果渡过长江,就是违背君命,即使作战获胜,也难以获赏;但若失败,必获重罪。于是,王浑坚持按原诏令,就地等待王浚军的到达,然后再统一节制王浚等军渡江作战。何恽再次向王浑建议说,将军身为上将,当见机而进,岂有事事等待诏命之理。王浑仍不听从。

琅邪王司马仙所率的一路大军,自正月出兵以来,迅速进至涂中后,令琅邪相刘弘率兵进抵长江,与建业隔江相峙,以牵制吴军;同时派长史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直攻建业。王恒军进展顺利,一一击破吴沿江守军,歼灭吴军五六万人,俘获吴督蔡机。

王浚军在长江上中游获胜之后,便挥军顺流而下,三月十四日到达牛渚。当进至距建业西南50里时,吴主孙皓才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1万前往迎击,但吴军此时已成惊弓之鸟,张象的部队一望见晋军的旌旗便不战而降。王浚的兵甲布满长江,旌旗映亮天空,声势十分盛大,继续向前推进。

原先吴主派往交趾征讨郭马的将军陶浚,行至武昌时,听到晋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便停止去交趾,返回了建业,此时,吴主孙皓便授其符节,命其率军2万,迎击晋军。结果,2万军队出兵前夜便逃散一空。

此时,王浑、王浚和司马仙等各路大军已逼近吴国京师建业长江的北岸,吴国司徒何值、建威将军孙宴等交出印信符节,前往王浑军前投降。吴主孙皓见自己内部已分崩离析,便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分别派遣使者送信给王浑、王浚、司马仙,请求降服,企图挑唆 三人互相争功,引起晋军内部分裂。使者先把印玺送给司马仙。王浚此时正挥军直进,三月十五日行至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时,王浑派使者命其暂停进军,王浚不理,借口风太大,无法停船为由,扯起风帆直冲建业。当日,王浚统率水陆8万之众,方舟百里,进入建业。吴主孙皓反绑双手、拉着棺木,前往王浚军门投降。至此,晋军连克东吴4州、43郡、降服吴军23万,东吴政权宣告灭亡,三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也随之结束。

▲持剑武官俑(北魏) Q2AXDOqAkIpIPb+TYWL/VVidFDnyncrrdZpuQPM1jNfM8bQ75Zg6XrfBp3RvpV3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