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认识的道士
传说太祖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曾经和太宗与一位道士游历关河。这位道士是个奇人,他没有姓名,身世也不太清楚,可是却有一项绝活——变金之术。他们三人一同游历,每次没有银两时,就见道士从自己随手携带的空袋中掏,一掏准能掏出金子,要多少就有多少,十分神奇。太祖、太宗与这道士都爱饮酒,有一天仨人再次喝得醉醺醺,那个奇怪的道士唱起了《步虚》曲,冥冥之中赵氏兄弟听到了那么奇怪的一两句话,当下两兄弟就觉得奇怪,可旁边的人却说连道士大声唱歌都没有听见。等到赵氏兄弟俩酒醒再问,道士却矢口否认,说什么都没有说。后来等到赵匡胤登基称帝那日,正是猴年正月初四,应验道士所说的那句话,太祖猛然惊觉,遂下诏全国找寻这位道士,然而斯人已去,音信全无,道士隐身不拜。
● 雪夜的烛光斧影
▲宋太宗像
直到宋太祖登基16年后,一日太祖祭祀完毕,回宫途中,忽见道士醉卧在道边树荫下,笑着向太祖问安。太祖急忙命人将道士请至皇宫后殿,又担心他逃走,匆匆上朝完毕即从前殿回来见他。两人像以前同游关河一样,畅饮纵谈,太祖盛情款待,令道士住在后花苑。守苑的官吏见他天天住在树梢的鸟巢中,行为也很是怪异,几天之后竟神不知鬼不觉地不见了踪影。太祖牢记道士所说过的话,到十月二十日夜间,登上太清阁观察天气。起先天气晴朗,太祖心中一阵暗喜。可是不久天气陡变,风卷残云,雪雹骤降。太祖叹气,移步下阁,当夜即召见赵光义。回到寝宫,太祖遣散宦官和宫妾,只留赵光义,两兄弟对饮畅谈。两人谈话内容现已不得而知,只是宦官宫女在远处依稀望见烛光之下,赵光义时而避席,似乎不胜酒力。饮罢酒,已是深夜,殿前的积雪已有数寸,太祖拿着斧子砍殿前的雪,还回头向赵光义说着话,而后便悄无声息。这一夜,后来成为宋太宗的赵光义留宿禁宫之中。而到天明之时,人们发现太祖早已驾崩,赵光义于灵柩前受遗诏继位。
● 关于太祖之死的种种疑点
首先,赵匡胤临终交代后事,赵光义灵柩前即位,这些都是朝廷中的头等大事,本来应当在官修史书《国史》和《实录》中提到,可是太宗朝在修《国史》与《实录》时却未记载太祖遗嘱,对于太宗即位更是没有提到一个字。另外,据各种文献所载,赵光义在其他场合,对这件事也是闭口不谈。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疑惑。
其次,赵匡胤身患重病,到了生命垂危才急召赵光义入宫受命是有疑惑的。史料记载,赵匡胤患病时间较长,他应当提早处理传位的问题,对于相关问题也一定会早有安排,为何要等到病情危急时才召见赵光义受命。还有正史中说既然是临终遗嘱,那必定病得很重了,为何又在召见赵光义时能饮酒,举斧戮雪呢?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蹊跷。
第三,对于这样一个病危的皇帝,手下人自然应当寸步不离地守在皇帝身边,可是从十月二十日晚赵光义入宫,直到次日太祖去世,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皇帝的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这实在是太不合情理。赵匡胤向赵光义交代后事应当屏退左右,但是难道英明的宋太祖赵匡胤竟会愚蠢到如此地步,让赵光义既充当遗嘱受命的当事人,又充当遗嘱受命的见证人,以至于自毁遗嘱的权威性吗?
第四,赵匡胤曾召赵光义入宫受命,可是正史却记载宋皇后在赵匡胤临终前派宦官王承恩火速召德芳入宫,看到赵光义到来又惊愕地说不出话来,这些都说明赵光义在太祖临终受遗嘱丝毫无根据。更令人怀疑的是,给太祖看病的医官程玄德竟然在太祖驾崩的当天凌晨守在开封府门口,随同赵光义一同入宫。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个医官又怎么会到开封府门口等着赵光义呢?(当时赵光义任开封府知府)而后来程玄德在赵光义手下很是得宠,这又说明什么呢?
种种迹象都表明,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亡与赵光义篡位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可能赵匡胤就是死于亲兄弟赵光义的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