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文化休闲活动日益丰富,休闲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显示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度的重要内容。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我国城市休闲化的基本内涵及演变趋势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精神相一致,也与和谐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相吻合,更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加速推进城市休闲化过程在我国现阶段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衡量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而城市休闲化质量则是我国休闲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

城市休闲化是后工业时期城市发展的一种形态。从世界范围看,一方面,城市休闲化过程揭示了城市发展基本价值诉求的变化特征,即由工业化时期突出以生产(制造)功能为核心的发展特征,向后工业化时期凸显以优化居民生活(生存)功能为核心的转变特征。这一核心功能的转变既反映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其基本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体现各自作用的基本规律,又顺应了当今社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由满足型向发展型转变。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后,欧美发达国家人均GDP已经普遍处于3~4万美元左右的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环境生态化,居民可支配休闲时间占全年时间份额也上升至40%以上,而居民用于休闲或与休闲相关的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休闲正在成为推动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基于这样的背景,认识与研究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现状,不仅有利于全面分析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区域差异与协调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而且有助于把握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寻求提升城市休闲化质量的路径,对实现城市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对大量研究文献的梳理,以及对相关城市发展个案的研究,发现我国在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与完善。一是对于城市休闲化概念尚未进行比较明确的界定,且多与城市休闲或休闲城市混合使用,既不利于休闲旅游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不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二是现有的有关休闲城市或城市休闲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存在诸多不足,多数研究为排序而排序,对研究结论的分析与影响因素的挖掘不够,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受到制约。特别是在城市休闲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方面还是一个软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和双向突破,以规避发展风险,引导我国休闲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三是对我国城市休闲化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城市休闲化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还缺少相应的研究与剖析。四是围绕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与国际的比较还比较匮乏,缺失相应的国际发展个案的借鉴,使得相关的研究与评价被限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视野内,导致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收到限制。

一、城市休闲化研究

课题组经过多次讨论,逐步达成共识,并确立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任务。

第一,对城市休闲化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阐述城市休闲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梳理我国城市休闲化的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为课题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厘清课题研究脉络。

第二,建立并完善适合我国现阶段城市休闲化发展特征的评价体系。课题组主要采用专家咨询、会议论证、数据论证等方法,通过前后7轮的讨论与论证,在进行综合考虑与平衡的基础上构建城市休闲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经济与产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居民进行休闲消费的宏观环境、产业结构以及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从业人数等状况)是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先决条件;②交通承载与安全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的交通环境,具体为城市内部客运量以及交通安全状况)是城市居民开展休闲活动的前提,良好的交通环境可以提升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旅游舒适度,是城市休闲化的基础性条件;③休闲服务与接待指标(主要包括城市提供的文化设施、休闲旅游接待设施以及游客接待规模)是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内在驱动;④休闲空间与环境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城市绿化环境和城市获得的荣誉,这些指标反映了城市的室内休闲环境和户外休闲环境的舒适度)是城市休闲化发展的重要载体;⑤休闲生活与消费指标(主要包括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拥有的家庭休闲设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均花费)。指标体系的建立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第三,确立城市休闲化测度模型与确定研究对象。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确立城市休闲化测度的模型,包括综合评价模型、区域差异测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当前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基本现状,课题组根据适量与适度的要求,选取36城市(包括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作为研究样本。

首先,关于样本选择的多维性和数据采集的连续性。一般来说,以往关于城市休闲方面的评价基本局限于某一时间截面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进行量化的分析,主要考虑的是可量化的因子,研究思路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导致城市休闲方面的研究均着眼于表面层次,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城市休闲水平并没有反映其“趋势性”特征,更多呈现的是一种数值。因此,研究在对象选取和数据采集上均突破了以往研究对象选取的单一性和某一时间截面的静态性,一方面选取涵盖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直辖市共计36个城市,系统考察每一座城市的休闲化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为反映城市休闲化发展演变的过程,采集了36座城市从2003—2013年的数据,以“从历史看未来”的视角,更全面地呈现和总结城市休闲化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其次,关于城市休闲化水平分析与质量测度的多维性。城市休闲化质量侧重于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内在机理的协调性和推进效率,当然发展水平是发展质量的前提。为真实反映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质量,本课题对发展质量的分析从以下四个维度层层展开,深入剖析:①从综合水平角度,考量我国36个城市11年来的休闲化水平的基本格局、位序变化以及等级结构;②从分单项和分城市的角度入手,总结了36个城市在五个指标维度层面各自的发展特点与演变特征;③从区域差异视角,剖析对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区域内部差异以及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为城市休闲化区域发展的均衡性提供有效的借鉴;④从系统协调角度,将城市休闲化理解为是一个涵盖基础设施、城市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消费和休闲环境的综合系统。为简化分析,将城市休闲化综合系统理解为包含城市休闲外部基础和城市休闲内部发展两个子系统,通过耦合度和协调度的评价模型,对城市休闲化的城市休闲外部基础和城市休闲内部发展两大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测算,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我国城市休闲化质量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考察与阐述。

第四,尝试以国际化视野对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进行探究。课题组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研究的实际出发,选取了东亚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或地区,包括日本东京、韩国首尔、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与我国现阶段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名列前茅的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进行比较。通过国际比较与分析,一方面,避免了以往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国内城市休闲化比较的局限性,研究的视角更加开阔,使得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国内城市休闲化发展进程加快与国际发达城市进行对标的过程,有利于发现差距,不断总结,挖掘潜力,合理借鉴。

第五,关于提升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质量的对策与建议。课题组认为,提升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质量,必须着力解决三大关键问题,即要素协调问题、区域差异问题和适度发展问题。明确五大重点任务,分别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休闲规划进程、创新城市休闲建设的手段、优化城市休闲的空间和形态、激活居民休闲消费的需求、实施休闲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与此同时,课题组还提出了六大对策建议,即从战略高度认识城市休闲化对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从思想力度认识城市休闲化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重要抓手、从文明深度认识城市休闲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的重要力量、从发展宽度认识城市休闲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从和谐角度认识城市休闲化是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动力、从生活优度认识城市休闲化是大众居民休闲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

二、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特征

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与严谨的实证分析,以及对相关案例城市的剖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发展差异显著,总体上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但是近年来发展趋势良好,城市休闲化水平与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首先,从发展水平看,在36个城市间差异明显,北京、上海和广州位居前三位,且比较稳定。名列第一的北京从评价数值上要比位居最后的西宁高出将近6倍。如果按照课题研究划分的优良中较低和低五个档次,5年前有23个城市的休闲化水平处于第五档,而今已有10个城市的休闲化水平由第五档提高到第四档,反映出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与目前比较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保持同步发展态势,表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是提升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前提条件与重要动力。需要指出的是,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以及“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中西部地区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增速明显加快,令人欣慰的是西部地区的增速要高于中部。

其次,从发展质量看,随着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经济转型发展力度,狠抓生态环境质量,重视民生工作,完善城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导致城市休闲化发展系统的协调程度不断强化,推动城市休闲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虽然东中西部地区各大城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可是在城市休闲化发展质量的提升趋势上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

最后,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五年,在36个城市中约有1/4的城市休闲化水平将达到中高发展阶段,其中北上广深将有可能成为我国率先进入休闲经济时代的城市,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休闲化进程将会步入持续较快的发展时期。

第二,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空间分布与发展进程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

首先是整体上的不均衡性。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在空间上大致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倾斜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基本表现为东部地区整体较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空间递减规律,城市休闲化在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性非常明显,这一现象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显示的不均衡性分布现状基本吻合。

其次是区域内部的不均衡性。从研究结果看,在东中西部内部城市休闲化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现象。在区域内部差异中,东部地区的经济与产业能力、休闲空间与环境能力之间的差异始终比较大。在中西部地区内部,休闲服务与接待能力差异最大。此外,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也快速发展,但建设规模和水平远不及东部地区,导致了我国交通设施与安全指标水平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持续存在。

三是城市内部的不均衡性。尽管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休闲化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城市,但从指标内部结构看,发展的不均衡性也难以避免。当然,不同城市的休闲化指标差距巨大,呈现出不同的不均衡性特点。以北京为例,北京的休闲服务与接待水平较好,表明北京直接面向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设施种类比较齐全、规模较大,旅游接待服务能力较强,市场吸引力较大,可是空气环境质量指标较差,因交通拥堵使得交通环境的感知也明显偏低。又如,杭州是国内著名的休闲城市,不过从城市休闲化排名看,杭州在全国36个样本城市中仅排名第7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交通设施配置能力得分较低,在所有城市的排名中列第13位,拉低了总体排名。总体来看,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不均衡性现象,无论是总体上、区域间,还是城市内部指标之间,彼此之间的差异程度近年来大都呈现出缓慢的然而比较持续的缩小,对于这一积极的发展态势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与把握。

第三,经济条件与休闲旅游接待服务业成为推动城市休闲化发展的两大优势因素。

首先,城市经济与休闲相关产业发展为一个城市的休闲化提供了最坚实的发展基础。从排名结果看,城市休闲化水平排名靠前的城市,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休闲服务与接待指标评价结果排名也相对靠前。城市经济与产业能力是保证城市休闲各要素之间内在机理的协调性和推进效率的前提条件,它可以促使居民积极参与到休闲活动中,推进休闲消费脱物化发展。休闲服务接待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可以更好地吸引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到城市休闲活动中。这可以间接说明一座城市在已有旅游吸引物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提升休闲服务与接待能力,增加城市第三产业收入,推动城市休闲水平快速发展。

其次,在评价城市休闲化水平的五个维度指标中,休闲服务与接待的指标权重最高,这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在休闲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过程中,休闲服务与接待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一座城市的休闲服务与接待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其在聚集人才、增强城市吸引力、推动城市更新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庆、成都是我国西部城市,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东部核心城市,但是这两座西部城市拥有丰富的休闲资源,依托城市优势资源,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休闲产品,提高休闲服务水平,从而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第四,环境、交通成为城市休闲化发展的两大短板,但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政策部署、智能化交通设施的布局等的推进,整体缓慢向好。

一是城市休闲空间与环境水平普遍较低。良好的休闲环境是保证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休闲机会的基础性条件,是城市休闲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从休闲空间与环境水平看,大多数城市的评价结果较低,表明休闲环境是现阶段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北京为例,五个维度的评价结果中,仅休闲空间与环境水平排名相对落后,这与北京的雾霾天气不无关系。

二是城市交通供给能力与安全水平还有待提升。交通设施的承载力和安全是城市居民开展休闲活动的前提,良好的交通环境可以提升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旅游舒适度,是城市休闲化的基础性条件。从评价结果看,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市的水平较高外,其余城市在该项指标方面的水平都相对较低,表明交通的供给与安全能力尚未能满足人们的外出休闲需求。以东部城市宁波为例,交通承载与安全指数得分较低,在城市排序中位次靠后。从现实看,一方面目前宁波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已不能适应航空客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宁波的交通事故发生缘由是境内省国道的拥挤、电动自行车及机动车驾驶人员的违法行为造成的。

第五,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度不断优化,促进城市休闲化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城市休闲化发展要素之间耦合度不断加强。对近10年来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耦合度进行分析发现,城市休闲外部基础和内部发展之间的耦合度由最初的拮抗阶段,逐渐向整体上向磨合阶段迈进,互动关系呈现越来越紧密的趋势。值得关注的是,从空间角度看,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休闲化耦合度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

二是城市休闲化外部基础与内部发展协调度不断提升。从十年来发展的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协调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尽管目前处于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阶段的城市仍占85%以上,但是从时间趋势上看,处于严重失调阶段的城市数正在大幅减少,逐步向中度失调转化,同时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的城市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国城市休闲化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大致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趋势,城市休闲化协调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区域。

第六,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与国际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显著,但是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课题组选择了东亚地区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地区,与国内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最高的两个城市北京、上海进行比较。从城市休闲化水平比较角度看,东京为65分,名列第一,新加坡、香港和首尔在50~60分之间,北京和上海则在30~40分之间,发展的代差十分明显。当然,如果从北京与上海在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方面进行考察的话,也能够发现东京人均GDP在67 000美元左右,最低的首尔也在29 000美元以上,而北京和上海则在15 000美元左右。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差距说到底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一个缩影。从城市休闲化发展质量角度讲,北京和上海在文化娱乐设施配备、城市户外游憩环境、居民休闲生活消费等方面差距较大,至少在今后几年时间内也将是一种常态。研究也发现,虽然北京与上海在城市休闲化水平与质量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但是近年来提升速度加快,潜力巨大,反观其他四个城市在不少评价指标上处于相对停滞的现状,有些甚至出现了小幅下降的趋势。这一研究成果为国内城市休闲化质量的提升提供全新的借鉴思路与操作路径。

三、研究创新及学术贡献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创新及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创新程度

一是本课题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城市休闲化概念,并对内涵及其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梳理与阐述。二是建立了城市休闲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模型。确立了包括五个评价维度、44个指标在内的城市休闲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与质量进行测度,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课题组有关我国城市休闲化理论和评价指数的研究在国内具有原创性,从目前研究文献看还是比较鲜见。

第二,突出特色

课题特色是理论与应用结合。理论方面,课题组针对城市休闲化这一核心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专著,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国内关于城市休闲化研究领域居于研究的领先地位。应用方面,课题组结合研究,每年发布相应的城市休闲化评价指数报告,对于我国城市休闲化的实际发展具有操作及借鉴作用。

第三,学术贡献

一是课题组围绕城市休闲化概念、内涵、特点,以及评价体系等内容,通过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形成了初步的城市休闲化理论研究框架。二是在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建立城市休闲化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发布“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在旅游学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力。三是课题组通过研究,基本确认了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厘清了影响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因素,以及形成区域发展差异化的原因,这对于促进我国城市休闲化健康持续发展以及降低区域差异化程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四是课题组采用国际比较的做法,在国内第一次分析与阐述了我国城市休闲化与发达国家城市与地区城市休闲化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与制约因素,有助于从国际视野来考察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客观认识制约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瓶颈,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和前瞻性研究价值。

第四,成果价值

一是学术价值。休闲被认为是21世纪“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城市休闲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普遍形式,且进入了发展的第二阶段。课题组紧扣国际休闲化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城市休闲化概念,并初步形成相应的理论研究框架。课题组论证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构建城市休闲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评价和分析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与质量,提炼和总结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的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从而为推动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提高了理论研究基础。二是应用价值。首先,从宏观层面讲,休闲已经成为居民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显示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度的重要内容。推进休闲城市建设在我国现阶段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一个方向,成为衡量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城市休闲化是衡量一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生存质量与发展质量之间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提供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其次,从城市层面讲,通过城市休闲化指标体系的测评,能够发现每一个城市在城市休闲化进程中存在的失衡与错位等发展问题,为国内休闲城市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与优化路径。再次,从发展层面讲,总结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借鉴国际成功路径,为我国城市休闲化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为中西部地区城市休闲化协调性、均衡性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四、研究团队建设与社会影响

第一,研究团队建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休闲理论研究团队。在此期间,课题组成员获得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省部级决策咨询项目、两个省教育厅研究项目,并承接了8个休闲旅游规划(策划)项目。

第二,研究基地建设

课题组每年发布一次“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指数报告”,并且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组织召开了以休闲研究为主题的中小型(每次50人左右)学术会议,2016年召开了来自50余所高校(包括10余个985高校)在内150余人出席的“中国休闲与旅游论坛暨2016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发布”。经过多年努力,课题组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休闲研究中心被国内学者赞誉为“中国休闲研究的重镇”。

第三,研究成果发表

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出版了3部著作,其中3部著作分别是《论休闲与休闲时代》《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研究报告2013》《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研究报告2014》。20162本教材,分别是《休闲学概论》《休闲社会学》,发表了近20篇研究论文,其中发表在CSSCI期刊(含扩展版)有关城市休闲化的研究论文13篇。

媒体宣传扩大。随着近年来课题组成果的不断发布,也引起了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新浪网、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旅游报、社会科学报和北京日报等报刊媒体的相继报道以及上百家媒体的转载。以2016年“城市休闲化指数”发布为例,新华社记者以“2016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发布,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为题进行了报道,新华社新媒体专线以“2016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发布,你的城市够休闲吗?”为题进行了视频报道;中国日报记者以“Top duo in China,but still behind in Asia”为题在China Daily(美国版)刊发了本课题2017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解放日报记者以“2016中国城市休闲指数北上广列三甲,上海对标国际仍有差距”为题进行了报道;新民晚报记者以“2016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北上广居前三”发表了报道;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Line Friends为何火爆,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给你答案”为题进行了报道;香港大公报记者也以“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出炉”做了报道,国内数十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媒体的多层面报道,有力地扩大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市场影响力。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城市休闲化的指标体系、质量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的结题报告基础上完成。在为期3年的课题合作研究过程中,得到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大力协助,也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不少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与支持。特别需要指出,马红涛、刘润、刘松和王楠在本书的第4章、第5章、第6章与第7章的资料整理及内容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本书即将付梓前夕,感谢我的同事孙晓东副教授、杨勇教授、王晓云副教授、邱扶东副教授和党宁副教授等提供的无私帮助;感谢我的博士研究生李丽梅、刘松、徐爱萍和马红涛,以及硕士研究生胡桑、朱静妍、刘润、李婷、王楠、马芮、黄佳丽、刘震等同学为课题研究作出的不懈努力。作为课题负责人,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与真诚的感谢。最后,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倪华老师、张勇老师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倾注的心血。

关键词: 城市休闲化;指标体系;测度模型;提升路径;对策 xk73f1+0CzSPOoyLHuIjFmO0JDB923yfYLagkBih/qQt/KvTxGGuXyWRdjR/q4/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