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有用与无用

哲学是大家族。自古以来,并不存在统一的唯一的哲学。哲学包括各种体系、各种学派。对人类思想做出贡献的哲学,都会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为人类提供智慧。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都是人类会共同面对的,因而为处理这些关系而总结的哲学智慧会有相通之处。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既可以知道古希腊哲人发现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又能在《论语》中读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既能从希腊哲人中读到泰勒斯的“水是万物之源”,又能在《管子·水地》中读到“水是生命之源”;既能发现古代西方哲学家谈火、论气,又能发现中国哲学的“五行”说。世界上各民族的哲学智慧有很多相通之处、相似之处,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智慧的相似性;个性,是民族特性和时代特性。

哲学,看似没有用,其实它对人生、对做事,都非常有用。这种用不同于具体科学知识或专门技能,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

经济知识、法律知识,都是一种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特点是专,是专用;而哲学不是专用,不是只用于某一部门,而是普遍适用,因为它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智慧。智慧不应有边界,有点像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器皿,大多是专用,一器一用。在厨房里,锅有锅的用途,碗有碗的用途,筷子有筷子的用途。而专业知识与哲学的区别,就是“器”与“非器”。

知识是专业专用,超出它的范围就无用。牙科医生是治牙的,不能治心脏病;学会法律可以当法官或律师,法律不能治病。专业的优点是专,它的局限性也是专。而哲学智慧对每个专业,对每个人都有用。因为它不是局限在某个专业,而是提供一个人人需要的关于世界、关于人生、关于价值的智慧。

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专业知识,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做具体的事,比如,没有牙科知识就不知道如何治牙。而哲学智慧是关乎做人的、关乎思维方法的、关乎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你是医生,你的职业是治病,治病不仅要有对人整体的认识,还要有对患者的心理、情绪与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要有对患者的怜爱之心,要有医德。这个医学整体观,这个医德,就是哲学智慧。如果你是化学家,你有化学知识,会合成三聚氰胺,那是你的专业本事,但如果你把三聚氰胺放在牛奶里面,那你的专业知识就用在了错误的地方。这个错,错在哪里?不是错在你的专业知识,而是错在你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要懂得做好人与做坏人、做好事与做坏事的区分,就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哲学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专用,许多人认为它无用;可哲学普遍适用,它教人如何形成正确的思维,教人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教人做事的根本方法,教人把事做对(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实践观点),把事做好(对人类有利)。这就是大用,或者说是“无用之用”。

哲学与专门知识的关系,可以比作道与术的关系。哲学是道,是根本原则;专门知识是术,是具体做法。如果用武器做比喻,我们可以说,专门知识是步枪,可以杀敌,而哲学是智慧,是个瞄准器。没有哲学这个瞄准器,就会放歪枪,或瞄不准。许多有专业知识的人,用专业知识做坏事,这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不是错在有专业知识,而是错在不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专业知识。你要知道,那些制假造假的人,专业知识水平越高,造的越像。化学家制毒品,药剂师制假药,肯定是一流的,可从他们造假制假、谋财害命来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水平肯定是末流的!没有专业知识,我们是一个没有专业学问的人;没有哲学智慧,我们就可能是一个不做好人好事的人。

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是父母所生,只要男女结合,按照自然规律,就可以有生命。我们是父母所生,我们活着,我们有生命,是父母的恩惠,是自然的赐予。动物也是如此。人为了什么活着,这才是人生观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和“人为了什么活着?”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们有时却把它混为一谈。

“人为什么活着?”是探讨人活着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阴阳结合,父母所生,是自然规律;“人为了什么活着?”是探讨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要交给医学、交给生命科学去解答。而“人为了什么活着?”是属于人生追求问题,是讲人生的目的,是属于人生观问题,属于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活着,但不是每个人都明白“人为了什么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生活,就是指这种只活着而不知道为了什么活着的人。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是“人为了什么活着?”的问题。如果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那和动物活着一样;而吃饭是为了活着,这说明人活着有比“吃”更高的目的。吃饭为了活着,这是营养学的问题,因为人要有营养,只有吃饭才能维持生命。不仅人,动物也要吃才能生存。不仅动物,植物也要营养,要肥料、要阳光、要水,才能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说明吃饱饭以后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干,这属于人生观问题。“人为了什么活着”,其中包括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理想、人生的信仰、人生的价值追求等。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对医学、对生命科学来说,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人只要一出生就是人,就是活人,就自然地是活着的人。要是问一个人为什么活着,他只能回答,我出生时没夭折,活下来了,我当然活着。我在没有死之前,仍然活着。可是要问他为了什么活着,他就无可回避地要回答,我或是为了升官,或是为了发财,或是为了服务人民,等等。总而言之,人活着都有个目的,或大或小,但绝不会是活着就为了吃饭。尽管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进入“目的”范畴,就是哲学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目的不同,人生观也不同。或是功利主义的,或是享乐主义的,或是革命主义的,或是救世主义的。我们说的“出世”“入世”“避世”,都是人生观问题,都与“人为了什么活着?”相关。不愿在红尘中生活,看破红尘,就“出世”;愿意在红尘中干一番事业,就“入世”;既不愿“出世”,又不愿“入世”,找个地方当隐士,或隐于市,或隐于山林,这就是“避世”。“出世”“入世”“避世”都是一种人生态度,都与人生目的相关。

婚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既有婚姻制度问题,又有婚姻伦理问题。婚姻不单是两性关系,或两性结合的问题。中国人是重视婚姻的,称婚姻大事,或终身大事。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而且是全家的大事。哪家的父母不把儿女的婚姻当大事办?父母费心劳神、出钱出力为什么?就是因为婚姻不仅关系儿女的幸福,也关系家庭的和睦。

中国不像西方,西方人把婚姻只当成个人的事,结结离离,父母无权过问,也不过问,这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婚姻观。西方的婚姻观与它的道德观是一致的。在中国,结结离离对父母带来的伤害和痛苦是非常深的。中国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个人并没有从家庭分离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这并不是绝对坏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有困难可以得到全家的支援,一个人如果有痛苦可以得到全家人的分担。在中国,个人不是完全孤立的人,而是家庭成员。年轻人要懂得中国的国情,要懂得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不管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变成大家庭结构还是小家庭结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小家庭与大家庭都是关联着的。儿女的婚姻始终是父母心中的大事。

当然,婚姻关系,最核心的还是男女两个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情与欲两方面。欲,是生理的、肉体的;情,是感情的、心灵的。只有欲,没有情,人就是动物;没有欲,只有情,那是柏拉图式的恋爱,是诗意的幻想的婚姻。但在婚姻关系中,情与欲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就是这个意思。我用三个“情”字来表达理想的夫妻关系:少年夫妻是“激情”,花前月下,过的是一种浪漫生活;中年夫妻是“真情”,经过多年的考验和磨合,婚姻稳定,感情牢固。老年夫妻是“深情”,如水入泥,相依为命。你可以想象夕阳西下,一对老年夫妻在公园的椅子上相偎而坐,那不是浪漫,而是一种头白相依、死生相守的情感。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因为他们没有到这个年龄,不会有这个体验。人的体悟,与年龄相关,与生活经验相关。这就是哲学,人生哲学。 wG8PiIiUce/2rNLId+isMnL8/opX+bl95tAkBST9o3SE39P0kbCKkMXVNYmgRY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