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里的保姆经常一有时间就带我去车站看火车。那个时候有一个男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很清楚,我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是戴着一顶蓝色的帽子,穿着一件整洁的蓝色制服,那件蓝色制服上钉着几枚黄铜扣子。然后他会站在车站门口,用力地喊:“有没有去巴尔的摩、费城、纽约以及东北方向的旅客,请马上上车,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等所有旅客都上车之后,他就会挥动手臂,这就表明火车马上要开动了。然后我就会很好奇地问保姆他是谁。保姆告诉我他就是列车长。
每次从火车站看完火车回到家后,我就会兴致勃勃地戴上我的帽子,学着那位列车长的样子,用尽全身力气喊:“有没有去巴尔的摩、费城、纽约以及东北方向的旅客,请马上上车,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就这样喊完一遍又喊一遍,反复地喊这句话,我却一点都不觉得烦,直到我的家人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对我大声地说:“上帝啊!快点让他停下来吧!我们实在受不了了!”
尽管如此,当时我的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长大后我一定要当一个真正的列车长,戴着精致的蓝帽子,穿着整洁的有黄铜扣子的蓝色制服。虽然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但是那个小小的愿望我仍然记得,我仍然想扮演一次列车长,不是那种真正的列车长,而是这本书的列车长,这本书的向导,在这本书里,会带你们去巴尔的摩、费城、纽约以及东、西、南、北方向的所有地方,带你们去环游世界。去领略世界上每个地方的人文风采。
火车的发展
第一辆蒸汽机车的发明者是英国人理查·特里维西克,第一辆具有商用价值的蒸汽机车是乔治·斯蒂芬孙在1829年制造的火箭号。后来还出现了柴油机车,如今普遍使用的电力机车是在1879年开始运行的。
火车的发明和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以牲畜为主要动力的出行方式,如骑马等。我国早期的火车叫作绿皮车,这是因为我国早期的火车车厢的颜色是绿色的缘故。
你从来没看到过自己的脸。
你可能感到惊奇并立马反驳我说这不可能,但这就是事实。
当然,你可能会看到自己的鼻子。
当你嘟起小嘴巴时,你还会看到自己那可爱的小嘴唇。
要是你调皮地伸出舌头,你当然还会看到自己的舌头。
但是你的眼睛永远无法离开你的身体来观察自己的整张脸。
当然,你知道自己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你每天照镜子的时候,都会在里面看到自己的脸。但镜子里面的那个人并不是你自己,他仅仅是一个镜像,是一张图片。
正是这个缘故,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完完整整地看到我们现在生存的地方,看到它的所有。
也许你能看到你周围的一点点空间,假如你爬到了一座高楼上,你看到得就会多那么一点点;假如你再爬到一座高山上面呢,你看到得就会更多那么一点点;再假如你坐到飞机上面呢,你看到得就会更多了。
但是,你要想看到整个地球呢?你只能去一个更高更远的地方,一个比所有人去过的或者能够去的更高的地方。你必须超过白云,超过蓝天,去一个比星星还要高的地方。可是,没有人能够做到。就算你坐飞机也到不了那么高的地方。
整个世界不会像你在镜子里面看到的自己那样完整,那么,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海里的鱼妈妈可能会跟她的孩子们这样讲:“世界就是一个大浴缸,里面全都是水;我当然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哪儿都去过。”大概除了水,她就不认识其他的东西了吧。
沙漠里的骆驼妈妈可能会跟她的孩子们这样讲:“世界就是一个大沙漠,里面全部都是沙子;我当然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哪儿都去过。”
生活在冰山上的北极熊妈妈可能会跟她的孩子们这样讲:“世界就是一个冰雪王国,里面不是冰就是雪;我当然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哪儿都去过。”
森林里的熊妈妈可能会跟她的孩子们这样讲:“世界就是一个大大的森林,里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我当然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哪儿都去过。”
同样,以前的时候,大人们经常会跟他的孩子们这样讲:“世界啊,就是一座大大的岛屿,就好像一个用泥巴制作的超级大馅饼,上面有水、有沙子、有冰川,还有各种各样的树,你如果抬起头,会看到我们的头顶上有一种叫作天空的东西;我当然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哪儿都去过。”
如果有个小孩特别疑惑地问:“这个用泥巴制作的像大馅饼一样的地球,是被什么托起来的呢?”大人们就会很认真地回答道:“当然是四头大象了。”
如果小孩继续追问道:“那大象是踩在什么上面的呢?”大人们又一脸诚恳地回答道:“当然是一只大海龟了。”
如果这个孩子穷追不舍,又继续问道:“大海龟是踩在什么上面的呢?”这时候没有人能回答出他的问题,因为大人们不会像小孩一样想得那么远。所以最后就只剩下大海龟自己在那儿站着了。
刚才我提到的这种说法,就是很久以前,当孩子们向大人提问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大人们的回答。但如果抛开这些,你大胆地想象一下,如果你有足够的能量,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爬到很高很高的位置,一个比天空还要高的位置。然后,坐在那里,把脚垂下来,低头看你脚下的这片土地,你觉得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我没有坐在那么高的地方看过它。
如果你站在很高很远的地方,站在比蓝天还遥远的地方,在那里你拿着望远镜看世界的话,世界就像是一轮满月,圆圆的、白白的,但是这种圆不是像盘子那种平面的圆,而是像一个球那样立体的圆。而它的白并不是普通颜色里的白,而是发亮的白。那是因为太阳会把光芒洒在地球上,照亮地球,就好比到了晚上,汽车的大灯也会把路面照得很亮很亮。不过,太阳并不能一次把光芒洒满地球的每个角落,所以有的地方还是黑暗的,但是不要担心,因为 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 ,所以地球的每个面都会被照亮的。
地心说
地心说又名天动说。最初,地心说是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的。后来,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将地心说提出。之后,地心说又经过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最终,地心说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星球都围绕着地球而运行,虽然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但是,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日心说
日心说又名地动说,与地心说相对立。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学说由哥白尼提出,这一学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哥白尼堪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用尽毕生精力研究天文学,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天文学财富。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现在我们都知道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但在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在围绕地球转。地心说体系是由托勒密完成的。日心说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其中哥白尼所做的贡献最大。
望远镜的发展
望远镜是一种观测远方的工具,最早的望远镜是荷兰的汉斯·利普希用玻璃镜片发明的折射望远镜。后来人们改进了物镜,发明出了反射望远镜和折反射望远镜。
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物品,它可以让其他东西看起来更大更近,它就是 望远镜 。如果你拿着望远镜来观察世界的话,就好像地球上的人们看月亮一样,就会看到在地球的这一面有两块大大的伤疤,它们的形状没有规律而且看起来很奇怪;而在地球的另一面,你会发现有四块奇怪的伤疤,比那两块还要大两倍呢。这些形状奇怪的伤疤其实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就好像我们被统称为“人”一样,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作大陆,当然为了区分它们,我们还给每个伤疤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如果把这些名字都印在大陆上方1 000英里的地方的话 (不过这只是想想而已,根本做不到的) ,你在用望远镜看地球的时候,就会发现地球的这一面写着:
![]() 西半球 |
![]() 东半球 |
北美洲
南美洲
要是你不离开,一直等着地球转啊转,转到那一面也被太阳光照亮的时候,你就会在望远镜里看到更多的名字,它们有叫欧洲的,有叫亚洲的,有叫非洲的,还有一块很小的伤疤叫作大洋洲,在地球的最下面的那块伤疤叫作南极洲。
我们大家都知道,硬币是有两个面的,所谓“正面”,就是上面印着一个人的头像的那一面;而“反面”就是与“正面”相对的一面,当然上面也有别的图案。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区分地球,我们也可以把它分成两个面,当然这两个面不能用“正反面”这样的词语表达,那么我们就把其中的一面叫作“东半球”,另一面叫作“西半球”吧。好吧,你可能觉得这样叫起来有点复杂,那就简单点好了,就叫它“半球”,本来“半球”就是这样的意思嘛。所以地球西边的半个球上面有两块大陆,而东边的半个球上面有四块大陆。
当然了,地球还有两个端点,一个是顶端,一个是底端,它们的名字叫作极地,虽然这两端并没有杆子 (“极地”的英文单词是“pole”,而pole也有杆子的意思。 — 译者注) ,有的只是厚厚的冰雪,因为这两个顶端的温度很低,常年都非常寒冷,所以都被冰雪覆盖着。
地球上面除了这七块大大的伤疤和冰雪极点外,剩余的部分就都是水了。那些围绕着大陆的水被叫作“海洋”。而这些海洋都是混在一起的,没有什么篱笆墙把它们隔开,尽管如此,每部分水也都有自己的名字。
就好像我们人的左右手一样,你大概6岁的时候就能把它们分清楚了吧。那么你现在能分清楚东西南北吗?这可能要等你9岁之后才能做到了。不过你应该知道,太阳升起的那个方向是东方,而太阳落下的那个方向是西方。如果你现在站着不动,右手边是东方的话,左手边就是西方,你面前的地方是北方,而身后面的地方自然就是南方了。
北冰洋
北冰洋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北极海。北冰洋面积仅有131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大洋。北冰洋的平均深度为1205米,最深的地方有5 527米,是世界上最浅的大洋。北冰洋的位置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所以也是世界上最冷的大洋。古希腊人曾经把北冰洋称为“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北冰洋的洋名Arctic就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
南冰洋
南冰洋也被称为南大洋或者南极海,是世界上第5个被确定的大洋。南冰洋位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南的海域,是围绕着南极洲的海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围绕地球而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
在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有一个海洋全部都在东半球上,它就是印度洋,当然这个名字和美国的印第安人是没有关系的。而被叫作 北冰洋 的大洋是在地球的顶端,地球的底端呢,就是 南冰洋 了,它把南极洲包围了起来。南冰洋和北冰洋所在的位置太寒冷了,里面的水大部分都结成冰了,所以它们基本上都是由冰块组成的。如果我们想让天空中的人看清楚这些海洋,就要把它们的名字做成大大的标志插在海洋中,因为我们不能在海面上印上文字。
你们可能会想,在展示地球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把北美洲放在地球的上面?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当然,我也可以把地球翻转一下来向你们展示,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地球从来就没有上面下面这样的说法和区别。我猜想,北半球之所以经常被放在上面,可能是因为研究地理和绘制地图的那些人都居住在北半边吧,所以他们才会把自己生活的地方放在上面来展示给人们。
我刚才所讲到的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你可能想问我:“除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外,世界上还有别的地球吗?”有些人猜可能会有—那些夜晚在天空中发着光的星星或许就是别的地球呢,或许那些星星上面也都生活着人类。但是事实上,没有人能说得清到底是不是这样,因为就算是最厉害的望远镜也不可能看到星星那么远的地方,也不可能看到星星上面都有什么,所以,我们只能想象了。
你离家出走过吗?
我这样做过,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我比现在的你年纪还小。
因为我想亲眼看看地球。
我从妈妈口中得知,地球是一只巨大无比的球,如果我朝鼻子正冲着的方向笔直地走下去,我将环绕地球一圈,最后回到出发的地方。
于是,在某个清晨,我没有向任何人告别就跑出了家,踏上了我的环球之旅。
然而,没走多远天就暗了下来,我被一名长相和善的高个子警察叔叔送回了家。
后来,我长大了,在没有结婚之前,我再次出发去环游地球。这次我不是步行,而是搭乘火车,朝着日落的方向前进。夜晚来临,我没有遇到和善的警察叔叔,没有人将我送回家。于是我继续前行,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今天坐火车,明天坐轮船,后天坐汽车,有时候还会坐在动物背上—我始终朝着日落的方向不停地走,在地球上,这个方向被叫作“西方”。
一路上,我经过了广袤的田地、茂密的森林、朴实的小镇与繁华的大都市—我走过桥梁、翻过高山、穿过山洞—我到达某个浩瀚的大洋,然后搭乘轮船前往陆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那里的居民和我一点也不同,他们的穿着十分怪异,居住的房屋也是奇形怪状的,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我见到许多新奇的小动物、花花草草;我跨过一个又一个大洋和陆地……最后,经过了许多许多个月,在不变的方向下,我真的回到了原点。所以,我相信地球是圆的,因为我绕着它走过—不过它并不是标准的圆形,而是扁扁的、胖胖的,就像鸡蛋一样。由于它太过庞大,因此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球。
我朝着日落的方向前进,绕地
这趟环球之旅大约耗费了我大半年的时间—不仅时间久,而且路程特别长—超过25 000英里 (25 000英里≈40 234千米, — 译者注)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花费这么久的时间,比如格拉夫·齐柏林号航母,它只花了三个星期就绕地球转了一圈。两个飞行员从纽约出发,环绕地球用了不到九天时间。若是乘坐美国空军的战斗机连续飞行,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会更短,大约一天多就可以了。
一个人如果从清晨日出时出发,始终跟着太阳走,在日落时将地球的一面走完,然后继续跟着太阳走下去,把另一面也走完,那么在第二天早上,他就能回到一开始出发的地方。这样的话,他就在一天之内绕着地球走了一圈。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他必须以1 000英里/小时 (1 000英里/小时≈1 609千米/小时, — 译者注) 的速度马不停蹄地狂奔,这样他才能跟上太阳的脚步。
大气层
我们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所包围着。大气层由多种成分组成,其中,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越高空气密度越小,也就是说,越高空气就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概有1 000千米,但是并无明显界线。随着高度的不同,大气层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高度由低到高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大气层不仅支撑着飞机在天空飞行,还保护了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大气层中还包含供植物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和供有机体呼吸的氧,是地球上所有生灵的好朋友。
地球外部环绕着一层物质—你也许认识它— 大气层 ,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被它所覆盖,就像海洋中的一切物体都被海水包裹着一样。也许你不清楚,大气层只是裹住了地球,并没有将整个天空填满。就像鱼儿活在海水中一样,我们人类和动物住在大气层中。距离地面越近,大气层就越厚,反之,大气层就越薄。飞机之所以只能在几千英里高的天空中飞行,就是因为有空气支撑着它,以推动螺旋桨工作,就像水推动轮船的桨一样—若是超出飞行高度,飞机就会失去支撑的媒介。若是喷气式飞机,那就更离不开空气了。总而言之,一旦失去大气层,飞机就飞不起来;同样,失去了水,蒸汽船也无法航行。
当然,也有能在大气层外飞行的物体,比如火箭,它不需要空气推动。你有没有想过乘坐火箭探索外太空?你想不想去月球观光?如果你到达了月球,你会发现那里死气沉沉的,没有空气,也没有生命迹象。但是,如果你的火箭可以到达其他星球,说不定会发现一些生命体—可能是一些植物,甚至是动物—这谁也说不准。
1969年,人类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登上月球。很多人都记住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那么你知道谁是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吗?许多人总有这样的坏毛病,很容易记住第一名而忽略第二名。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叫奥尔德林,他同样是个英雄。这一次,就让我们牢牢记住他吧!
阿姆斯特朗(左)和奥尔德林(右)
在地球上,有些非常非常高的山,山顶几乎超出了大气层的包围,因此那里的空气十分稀薄,人们只有带上氧气罐才能登上山顶。
你看不到空气—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能看到,其实你看到的并非空气,它可能是云或者烟。当空气流动起来,就会形成风,它能吹走你的帽子,这个时候你就能感觉到它。风还可以吹得窗户呼呼作响,这时你可以听到它。但无论如何,你看不到它,没有人能看到它。
最初的地球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完全不同,在亿万年以前,它是一个火球—一个燃烧着的、温度非常高的巨大火球。那个时候地球上还没有生命,后来火球不再燃烧,变成了一个岩石球,但温度依旧很高。当时地球上没有水,因为水一接触到很热的东西就会被蒸发—就像水滴到火炉上会变成蒸汽一样。所以,那时地球被厚厚的蒸汽团所包围。随着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蒸汽团变成水降落到地面—雨一直下个不停,在地表形成了巨大的海洋。
地球的温度继续冷却,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后,地球开始收缩、枯萎,地表变得皱皱巴巴。就像杨梅干的表皮一样,你见过杨梅吗?它在新鲜的时候是光洁、圆润的,变干后表皮就会皱缩。当地表上的褶皱被抬高后,露出海洋表面的部分就形成了陆地上的山脉,这些山脉十分巨大。
![]() |
![]() |
![]() |
![]() |
|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
当时地球还是个巨大的、燃烧着的火球;随着温度不断下降,天空开始下雨,海洋出现了;地球继续冷却,变得皱皱巴巴;褶皱从海底冒出来,形成了陆地和山脉。
直到今天,地球依旧在收缩,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地面在震动、摇晃,这就是地球在收缩的证明,而这种地质活动则被人们称为地震。不过,现在的地震远没有以前的地震程度强烈,当初陆地从海洋中升起来时所发出的巨响如雷鸣般震彻宇宙,触动着各大星球,如同世界末日一般,地球经历着爆炸、断裂,在不断呻吟。
当然,没有人亲眼看到这一切,我们只是猜测—陆地从海洋底部崛起时也许没那么剧烈,就像小草从土壤中长出来一样,可能是柔和、缓慢、悄无声息的。没人知道真相。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大陆的的确确是从海洋中钻出来的—我们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众所周知,贝壳生活在水中,由此可以断定,那个时候山顶还浸泡在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