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儿推拿治疗八法

治疗八法是介于治则和具体治法之间,用于归类具体治法的理论。

汗法

注意事项

①手法力度稍重,小儿常哭闹,有助汗出。中病即止,见汗即收。

②治疗前适当饮水,以滋汗源。

③汗法使腠理开,毫毛摇。治疗期间或治疗后须避风寒。

汗法即通过发汗以祛除在表邪气和发散体内火郁的方法。古人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火郁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出汗是一种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出汗为现象,宣散、逐邪、透达为其本质。

【适用范围】

①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还是燥邪、暑湿,只要邪气外来,从体表而入,尚停留于肌表,皆可用汗法。外感特征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嚏、脉浮等。

②发热无汗。通过发汗,使热随汗解。

③皮肤病。风疹、荨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透,及疮疡初起。

④借其升散与升提之性用于气机下陷,当升不升之头昏、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

【代表手法与穴位】

头面四大手法,推上三关,拿列缺,掐揉二扇门,点小天心,黄蜂入洞,拿风池,点风府,捏脊并拿肩井。

吐法

注意事项

①从重从快。探法多用手指、鹅毛、压舌板等深入咽喉深部。

②刺激强度大,常有汗出,可用于汗法适应证。

③严格掌握适应证,吐之不宜太过,以小儿恶心即可。但邪毒内聚,食物中毒则以邪毒排尽为度。

④邪在中下二焦和体质过度虚弱者慎用。

吐法即通过涌吐,使邪气得以宣泄的方法。古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呕吐是现象,通过涌吐使停留于肺、胃及上部的邪气从口中祛除。吐法代表气机上行,并非一定是呕吐。

【适用范围】

①邪气经口鼻而入,病位较高,尚停留于上中二焦。如肺痈脓血,痰热壅盛,痰气交阻,宿食初停。

②食物中毒,异物梗阻或锁喉之证,此时吐法为急救法。

③肺气郁闭之小便不通,或尿失禁。吐法宣肺,有提壶揭盖之意。

④取其升提之性,可用于气机下陷之久泻、头晕、咳喘、心悸等。

【代表手法与穴位】

探法,逆(向上)推法、挤压法。勾点天突,咳穴催咳催吐,上推膻中,向上振按鸠尾,按中脘,逆运内八卦,拿肩井,推上七节骨。

下法

注意事项

①从重从快,时间宜短,方向向下。

②充分考虑下法伤津、耗气、沉降之性,权衡利弊而用之。

古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下者,攻也;攻其邪也”“因其重而减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大凡下法,是通过大小便排出邪气的方法。其趋势为从上向下,能泻实。最直观征象为大便或小便通利。

【适用范围】

①凡实证、热证,病位在下即可应用。有形邪气如宿食、瘀血、痰浊、水饮、虫积,无形邪气如火热、气滞、湿浊等。只要停留在中下二焦就适合下法。

②气机上逆,如呕吐、呃逆、咳喘、眩晕等。借下法引之下行。

③腑病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如胆绞痛、肠痈、胃绞痛、癃闭等。

【代表手法与穴位】

向下振按,向下推,挪法,荡法,清胃经,退六腑,清大肠,清小肠,横纹推向板门,推桥弓,推天柱骨,开璇玑,推下七节骨,点按天枢等。

和法

注意事项

①操作不疾不徐、不轻不重、不深不浅,体现中和之象。

②既然调和,就不应单方向运作。如摩法、运法和揉法,宜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推法可分推与合推、上推与下推配合。

古人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周于蕃说:“揉以和之,可以和气血,活经络。”广义和法指调和气血、阴阳、脏腑。狭义和法为邪在半表半里,汗之不可、吐下不及时所采用的一种兼顾表里的方法。

【适用范围】

①天人阴阳失和。如小儿夜啼,遗尿,易感冒,水土不服,汗证等。

②邪在膜原或半表半里。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③脏腑不协调。尤以肝脾、胃肠、肝胃不和,以及肠道功能紊乱等,可见呕吐、脘痞、腹痛、夜啼、腹泻等。

【代表手法与穴位】

分推手阴阳、腹阴阳、头阴阳、背阴阳,头面四大手法,退六腑配推上三关,双点内外劳,百会配涌泉,运土入水与运水入土等。

温法

注意事项

①力度宜轻,时间宜长,力量缓缓渗透。摩擦类手法致局部温热即可,不可太过。摇、抖、搓等运动关节类手法幅度不宜大,时间不宜长,频率不宜快。临床以小儿有热感或微汗出为佳。

②推拿时配合温热类介质,如姜汁、冬青膏等。

③治疗各种痛证有效,可作为疼痛的治标之法。

古人云:“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温法为给机体温热刺激,以祛除体内寒邪或温养阳气的治法。温与火同性,属阳,能散寒。

【适用范围】

①表寒证。见恶寒、头痛、身痛、全身酸楚、无汗等。

②里寒证。外寒入里,或寒邪直中,证见呕吐、呃逆、心胸疼痛、脘腹拘急冷痛、形寒肢冷等。

③阳气虚弱。见面白或青,小便清长或遗尿,或久咳、久喘、久泻、哮证缓解期。

【代表手法与穴位】

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推上三关,摩关元,揉气海,擦或运丹田,点肾俞,擦命门,上推七节骨,运动上、下肢。

清法

注意事项

①热在卫分常配合汗法同用;热在气分、营分应注意保存津液,宁心安神,防治闭脱;脏腑热盛可与下法合用,以釜底抽薪;阴虚内热应与养阴法同用;食积化热,应与消法同用,消其积,治其本。

②注意保存阴液,推拿前可适当饮水。

③操作手法从重从快,以皮肤潮红,见痧为度。

④运用清凉性介质,如凉水、蛋清、葱汁等。

古人云:“治热以寒”“温者清之”“热者寒之”“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视足阳明大络取之……热去乃止,所谓推而散之者也”。清者,清热降火也。清本寒水之性,能给予机体寒凉性刺激,使体内之火热消除。

【适用范围】

①时行热病。热在卫分、气分,及初入营分。

②脏腑热盛。如肠热、胃热、心火、肝火、肺热等。

③脏腑失去营血濡养,失去津液滋润,表现为阴虚内热或脏躁证。

④食积化热。

【代表手法与穴位】

掐十宣,心肝同清,清胃经,退六腑,清天河水,推箕门,捏挤大椎,推天柱骨,推下七节骨,点三阴交,摩涌泉,水底捞明月,各种取痧法。

分推腹阴阳

摩腹

揉腹

消法

注意事项

①手法力度较轻、操作时间较长。包块疼痛,质硬者不宜重手法。

②包块、积聚为标,运用消法同时,应积极寻找积聚原因,治病求本。

③消法与下法适应证基本相同,均为有形或无形之邪停积体内。下法为通过大小便排解,属标本兼治;消法为使之消散,却并不增加大小便,故临床多配合运用。给邪出路,使之彻底消除。

④宜空腹操作。食后推拿,恐伤肠胃。

古人云:“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消即消散。体内本无此物而忽有之,使之消除为消;不能完全消除,使之散开亦为消。消法针对体内各种积聚。

【适用范围】

①饮食积滞,如厌食、腹胀、胃痛,或虫证、肠梗阻、肠套叠等。

②气滞成聚,以脘腹胀满,包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为特征。

③痰水停蓄,以肠中气过水声、消化不良、慢性咳喘为特征。亦见于慢性鼻窦炎、哮证缓解期等。

【代表手法与穴位】

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掐小横纹,揉掌小横纹,运板门,捏脊,摩腹,揉腹,搓摩胁肋,分推腹阴阳,针对包块局部运用摩、揉、振等方法。

补法

注意事项

①补法宜详分阴阳气血之不足,分别采用滋阴、温阳、益气、补血法治之。结合食补、药补效果更好。

②时间宜长,力度宜轻,并注意补法的方向性。

③小儿虚证根源在肺、脾、肾三脏,故补法以此三脏为重点。

④推拿重在运用手法改变机体状态,而没有直接输入气血阴阳等物质,故在临床上多配合食疗和药疗补益机体。

古人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补法是针对虚证的一类方法,是为改善虚衰状态,扶助人体正气而设立的治法。推拿不能直接输入气血、津液等特质,但可增强人体功能,促使机体化生。

【适用范围】

①先天不足,发育欠佳,五迟五软五硬等。

②后天不足,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致身高体重不达标等。

③孩子脏腑虚弱或功能低下,如气怯声低,反复感冒,完谷不化等。

【代表手法与穴位】

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推上三关,捏脊,揉中脘,摩腹,运丹田,揉关元,揉脾俞,点揉足三里。 RiZqh/wsZMorsU0fBXvI3hKmkAeBel34v+4j+dQWNel9z6czNR/tWQCx+MbONZ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