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言谈举止深探
——行为观察

结婚五个月就生了孩子,琳琳的婚姻生活一下子变得非常规律,也非常忙乱。好不容易把孩子带大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宛如死水,她每天的行程就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每天下班回家,她和老公、儿子就剩下固定的两件事:吃饭,睡觉。睡觉之前,一家三口看看电视,聊聊天,到了上床时间洗漱睡觉,像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一板一眼,丝毫不差。

也不能说丝毫不差,偶尔也有出插曲的时候,有一天,三个人坐在一起看电影,琳琳没有提前看电影介绍,不知道暴力血腥程度,突然到了一个血腥镜头,画面给了一根断指的特写,琳琳吓了一跳,连忙用手捂住了她儿子的眼睛。琳琳有些生气,冲她老公吼道:“跟你说多少遍你都没有记性吗?看电影之前看一下简介,不知道这些乱七八糟的镜头会吓到儿子吗?”

“我忘了嘛。”

听孩儿他爹云淡风轻地来一句“忘了”,琳琳火气更大了,提高嗓门道:“那么容易忘,你长脑子干什么的?我看你是心里只有自己,从来不想着我,也不想着你儿子,忘了忘了……”

“不想看你别看,还跟这儿没完没了了——看你,把孩子都吓哭了。”

方才电视上那短暂的血腥画面没有吓到孩子,反而是琳琳的两句大声呵斥把孩子吓哭了,琳琳见宝贝儿子缩在沙发上,小嘴儿瘪了瘪,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下来。琳琳连忙抱起儿子,回房间睡觉去了。

事后,琳琳把这件事跟她的好闺蜜杨杨复述了一遍,自从琳琳生了孩子之后,二人的闺蜜聚会就变成了吐槽老公大会。不过,向来理性的杨杨一定不会跟她一起抱怨,而是跟她分析起来。

“听你说这些,感觉你对孩子他爸早有抱怨,不只是看个电影那么简单吧。”

“哪只是看电影,我对他不满的地方多了,早知道他结婚之后这副模样,我说什么都会嫁给他的。”

“不至于吧,多大点事儿,把根基都否掉了?”

“至少不应该那么早生孩子,像你这样多好,玩够了再要孩子,像我多惨,完全被孩子拴住了,我累死累活变成黄脸婆,那个没良心的爹也不会心疼……”说着,又是一通抱怨。

每一对夫妻都有各自的相处模式,也有独特的争吵模式。如果要给琳琳与她老公的吵架总结一个模式,恐怕没有比“循环抱怨”更贴切的了。琳琳喜欢抱怨她老公的各种不是,每一次吵架便把之前受过的各种委屈通通拿出来说,她老公则永远一副不耐烦的口气,不回应,也不安慰,只拖到她一腔丧气和怨气,战争中止。

几乎每一对寻求婚姻治疗的夫妻都会在短暂的交流中暴露出彼此之间的相处问题,如果让他们就一个存在分歧的问题讨论一番,如家务问题、育儿问题,无异于挑起另一场牵扯到前尘往事的战争。对治疗师来说,观察一对夫妻的争吵很尴尬,亦没什么乐趣,但是却能最快找到他们之间的问题——相处的问题。在评估来访者问题时,这种方法作行为观察。

比如说,有的夫妻意见不合时会互相指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妥协,直到两败俱伤;有的夫妻则是一方滔滔不绝地指责对方,用命令、斥责的口吻,另一方则如闷葫芦一般,一声不吭,将所有负能量照单全收……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往往无法通过两方的自述获知,如同罗生门一般,人总是会无意识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进行表达,自动屏蔽掉自己的过错和过分,因此,评估夫妻之间的婚姻问题,行为观察不失为一个优选的方法。

儿童的行为问题也可通过行为观察获知。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主持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是一个关于行为观察的实验,主题是儿童自控力的探寻,并不涉及儿童的异常心理或行为。

实验者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寻找了三十二个孩子,年龄分别从3岁到5岁不等。这些孩子的出生和生长环境类似,因为他们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师或研究生的孩子,也就是说,他们在智商、社会阶层、家庭收入等因素上差异性较小。

实验开始,每一个孩子面前都放了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眼前这块棉花糖,也可以等一会儿再吃。如果等一会儿再吃,他们会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结果,有些孩子马上吃惊掉了棉花糖,有些孩子勉强坚持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棉花糖,但是也有一些孩子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顺利地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这个实验的初衷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自控力,先后有六百名儿童参与了实验。但是实验者对这群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十八年后,那些等待时间更长的孩子在学业成绩上比那些等待时间较短的孩子更优秀,不仅是学业方面,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善于等待(自控力)的孩子表现出许多优势,比如社交能力更强、语言表达流畅、更成熟、更能够抵制不良诱惑等等。

在评估儿童的问题行为时,治疗师也会选择行为观察的方法。比如,一个被父母认为具有攻击倾向的孩子,治疗师会观察他与同伴互动的模式,观察他在何种情况下会表现出攻击行为。他的攻击行为表现为言语方面的威胁、辱骂、嘲弄,还是对同伴身体的伤害。这种观察可以帮助治疗师确定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性质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法。

儿童心理学家班杜拉从他著名的攻击行为实验中得出结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观察模仿而来的。如果儿童遭受过父母虐待,或者父母之间在相处时存在攻击行为,他们也会在无意识中习得攻击行为。当他在学校里或其他场合遇到类似的场景时,他会选择攻击行为作为首选的应对方式。另外,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如爸爸告知儿子说:“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千万不要客气。”原本是家长用来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态度,很可能会滋长孩子的攻击行为。

治疗师从行为观察里获得评估信息,但是治疗师花费大量时间观察来访者的行为,往往费时又费力,为此,有人想到了另一个行为观察的方法——自我监控。即由来访者负责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如对烟草成瘾、酒精成瘾的病人,要求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吸烟冲动、饮酒冲动,在什么时间、场合下容易出现冲动以及冲动的强烈程度,这些会成为成瘾行为的评估依据。但是,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不是完美的,自我监控主观性太强,无法客观记录来访者的内心想法,如果出现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和行为,来访者会自行抹掉,从而影响评估与诊断。 j3p6LpjfkbmKuoUlDFytYCO7VvMm3Es/IOHCp4kYFRaNe+4f5pU/z/KGGxCfUr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