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坑儒”是坑的儒生吗 |
|
有历史教科书上这样介绍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焚书”、“坑儒”这两件事被结合在了一起,千百年来,似乎也成了一个不可推翻的铁案了。可是现在学者却对“坑儒”这件事产生了怀疑:秦始皇真的“活埋”(坑)人了吗?这些人是“儒生”吗?这些学者为何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当秦始皇觉得自己的江山社稷稳固之后,就开始了他当皇帝之后的第四次大巡游。这次巡游的目的除了巡视北方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求得长生不老,永远做这泱泱大国的一国之主。于是,秦始皇就发动徐巿(徐福)、卢生、侯生等人上山下海,寻访神仙,求不死之药。同时,秦始皇还自称“真人”,梦想着“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
或许是“高处不胜寒”的缘故,秦始皇总是害怕别人对他不利,于是他就隐匿自己的行踪栖止,还给伺候他的宫女太监们定下了“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的规定。可是有一次,秦始皇临幸梁山宫的消息,被一个太监无意间透露给了丞相李斯。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也没有追查那个太监是谁,就把当时随侍在梁山宫的人都杀了。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皇帝居于何地了。
侯生、卢生看到了秦始皇的为人,也着实后怕了起来。他们认为秦始皇刚愎自用、贪恋权力、好大喜功、嗜杀成性……给这样的皇帝卖命(寻访长生不老之药),如果一旦出了差错,秦始皇动了怒,他们也不会有好结果的。于是,侯生、卢生经过一番议论后,为了保全性命,就失踪了。
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一来,用方士求仙,已经花费了许多钱财,致使国库空虚;二来,一向自负的秦始皇这次感觉是被这些方士给骗得团团转,而且这件事几乎被天下所有的臣子百姓所知道。秦始皇这一怒非比寻常,他历数方士之罪:徐福花费巨万,最终没有一点音信;卢生接受巨额资助,还诽谤朝政,并在看到风头不对时逃跑了,于是下令逮捕在京城咸阳的诸生。被抓来的诸生有四百六十人之多,这些人无一例外,都被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名义给活埋了,他还通告天下,引以为鉴,后人再有这样的也一定不会有好的下场。
秦坑儒碑
秦始皇的皇长子扶苏曾经向父亲进谏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尚未宾服。诸生都是读书人,皇上用重刑加以惩罚,恐怕会引发天下的不安,这对巩固江山、安定社稷是十分不利的。
可是盛怒之下的秦始皇哪里会把儿子的这番话听进心里去,他或许是生气这个大儿子不能明白他处分这些诸生是为了挽回自己面子的良苦用心,为了给扶苏一点警示和教育,就把这个不谙世事的儿子派往北方到蒙恬长城军团担任监军去了。这就是《史记》上记载的,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坑儒”事件。由于“坑儒”事件和“焚书”事件时间上相连接,所以后人就将这两件事称作“焚书坑儒”了。
关于秦始皇“坑儒”事件,历史上还有另一种说法。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将古文字改为小篆和秦隶,担心天下读书人不从,于是,召集天下的读书人到京城,还给他们封官。秦始皇这样做就是为了稳住这些人,再秘密派人在骊山有温泉的地方种瓜。由于地下温暖,冬天长出了瓜。秦始皇召天下博士讨论冬天长瓜这件奇事,博士们议论纷纷,各说各的道理,争执不下。秦始皇趁机派博士们前往骊山实地考察。当博士们在骊山山谷的一块瓜地实地考察之时,秦始皇暗令从山上往谷中填土,七百多位博士全部活埋于骊山山谷之中了。
关于秦始皇的两种“坑儒”事件的史料,显然后者的杜撰程度大了一些,不是太可信的。
可是,仍旧有人对秦始皇“坑儒”事件提出了怀疑。据历史推理学家李开元教授所考证:“焚书”确有其事,而“坑儒”却很可疑(焚书可信,坑儒可疑)。
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也说,“坑儒”在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被称作“坑术士”(“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这里的“术士”是指儒生之中主张阴阳五行的一批人。东汉王符的《潜夫论·贤难》也称:“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王符把“焚书”称为“诛偶语”,把“坑儒”称为“坑术士”。“术士”是方术之士,“儒生”是儒家士人,这两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术士”也读儒家经典,但是,“术士”更多是精通方术。卢生、侯生都是为秦始皇寻求仙药的方术之士,并不是纯粹的儒生。所以说秦始皇的确坑杀过人,这些人也可以称作是“士”,但不是“儒”。
而“坑儒”故事原型见于《说苑》卷二十《反质》中,这里讲方士侯生、卢生害怕继续留在秦始皇身边会遭杀戮,于是一起逃跑,“始皇闻之,大怒曰:‘吾异日厚卢生,尊爵而事之,今乃诽谤我。吾闻诸生多为妖言,以乱黔首。’乃使御史悉上诸生。诸生传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说苑》是记述微茫之事、谈讲稗官野史的书籍(《史通·杂说篇》评价该书“广陈虚事,多构伪辞”),所以,秦始皇“坑儒”一事不是特别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