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始皇“焚书”的目的究竟何在

有学者说:“在中国历史上,焚书坑儒与秦始皇几乎无法剥离。讲到秦始皇的残暴,必讲焚书坑儒;讲到秦朝的二世而亡,必讲焚书坑儒;讲到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必讲焚书坑儒;讲到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也必讲焚书坑儒。”这“焚书坑儒”几乎成了秦始皇最显著的劣行了。可是,历史上的“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后人连在一起使用了。那这“焚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呢?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为了庆祝秦始皇一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功盖三皇,德兼五帝”的千古一帝,一场盛大酒宴在咸阳宫中举行了。

但凡是盛大的仪式,必定少不了知识分子的参加,博士周青臣向秦始皇敬献祝词,他说,过去的秦国土地不过千里,偏处西陲,仰仗着陛下您的神灵圣明,平定海内,驱逐胡人。如今,日月所照之处,无不服从大王。往昔的诸侯之地被今天的郡县代替,天下人人安乐,再也不受战争之苦。大秦帝国可以传之万世。自古及今,无人能比得上陛下您的盛名与威德。

可是,有人却对周青臣的溜须行为大为反感,一个叫做淳于越的人说,我听说商、周两朝均传承了千年之久,原因是它们大封子弟、功臣作为诸侯,以辅佐王室。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就应该以史为师,继续实行殷周以来的分封制,但是,大王的子弟却没有尺寸之地。万一出现了像齐国田常那样篡夺姜姓王朝权力的大臣,没有诸侯辅佐怎么办?我认为,不效法古人而能长期执政的王朝是没有的。周青臣当面奉承陛下,只能使陛下错上加错,周青臣不是忠臣!这个淳于越看似是在直言进谏,其实也是为了讨好秦始皇,让秦始皇觉得自己为了大秦朝的江山社稷不惜在这样盛大的典礼中提出“不合时宜”的反对意见,是真正的忠诚之臣。

果真,秦始皇上了淳于越的当,而且对这个问题——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苦苦地思考起来了,可是,苦思冥想之后也没有得出结论,于是就想让丞相李斯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李斯也明白周青臣、淳于越这两个人(尤其是淳于越)心中的小算盘——邀宠。可是,丞相毕竟是丞相,李斯毕竟是李斯,他当然要维护秦始皇创制的郡县制,也要对秦始皇称颂一番,但是他的称颂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他针对淳于越提出的分封制进行了极有力的反驳,使得被人称为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淳于越毫无反驳的能力和机会,这样也就不留痕迹、水到渠成地把秦始皇的英明睿智称颂了一番。

李斯提出两点:第一,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世的统治者要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对过去条条框框的规矩一成不变。否则,只有自取灭亡这一个下场。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并不相同,夏商周三代治国的方法也并不完全沿袭,各按各的情况治理天下。如今陛下开创大业,天下九州万象更新,和前朝大不相同,岂能按照前朝的规矩来治理天下,如果前朝的种种法令、规矩都是正确的,它还会灭国吗?

焚书坑儒

第二,针对当时有些人不学今人而只学古人,非议当世,而提出禁止异说的建议。古代天下混乱,没有人能够统一天下,所以诸侯之间相互兼并,议古非今,虚言乱实。人们光知道用自己学的东西诽谤皇上所立的新制。如今皇帝一统天下,所以有的私学就会非议朝政。直言进谏只是个幌子,而标新立异、显示高明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这种局面不禁止,那么,皇上的尊严就会下降,而且,这股打着直言进谏幌子的非议朝政之举会引发更多效仿,最后甚至形成纠结成党、相互排挤的局面。到那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请求陛下批准:不是秦国史官写的史书全部销毁;不是博士官职务的需要,各地藏匿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全部交到郡守处集中销毁;有胆敢再藏匿或聚众谈《诗》、《书》者一律处死,有胆敢以古非今、诽谤当朝者灭族;如果有的官员知情不报或者有意藏匿隐瞒,就和这些人同罪;医药、卜筮、农业之书不在禁毁书目之列;今后有人要学法令,就可以跟着官吏们学习;这些“违禁”的书如果在一个月之内不进行销毁者,就会被罚做苦役。

秦始皇听了李斯巧妙的拍马称颂,及其切实可信的措施,就未加思索同意了。这也就是“焚书”的始末缘由了。

由于大量的先秦典籍就这样被一把大火给销毁了,所以后世的人对秦始皇以及李斯是切齿痛恨。据说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有一个当年焚书所留下的大坑,当地百姓称之为“焚书坑”。后人因此有《焚书坑》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最后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刘指刘邦,项指项羽),这两位农民领袖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秦始皇的怨恨。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而将那些数代人努力而成的心血付与丙丁(丙丁五行属火),使文化的传承遭到了很大的阻碍,这或许就是他留下骂名的原因吧。另外,秦始皇还开启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愚民政策”的先河,给后世统治者做出了不好的“榜样”,这也就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可是对于秦始皇“焚书”所带来的后果,也有的学者不认为是如何严重的。他们认为秦始皇“焚书”的目的是巩固国家的统治、统一思想,然后再大力发展经济、文化、科技等,而不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且,“焚书”命令中只是针对反对秦始皇统治的书籍加以焚烧,留下了许多关于医药、卜筮、农业方面的书籍。清朝有学者考证说过:“秦禁书,禁在民,不禁在官;故内府博士所藏,并未亡也。”无独有偶,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翻阅过当时国家图书馆的大量藏书,所引证的材料,不仅有诸子百家语,而且还有先秦诸侯列国史官的记载。这也可以说,秦始皇“焚书”没有像世人所想象的那样,有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造成了文化的流失和灭亡。

这两种观点见仁见智,讨论哪种正确还在次要,重要的是对于两千余年后的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得到哪些道理和领悟呢? b9ldlmAy3//Hqa1XA1ahAOGYsr+6UhN9wSF5Re9cjP9uXxcDA5+IMR3/hCBLbN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