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齐宣王是冷面霸主还是仁慈君王

他是富有四海的一朝人王地主,有着数不清的绫罗绸缎、金银珠宝;他是“战国七雄”之中叱咤风云的君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他并非高高在上、毫无人情味的冷面君王。他就是齐宣王。在用牺牲祭祀时,齐宣王把体积硕大的黄牛换成了身形较小的白羊,是因为吝啬还是别有目的呢?

齐宣王(?~前301),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继齐威王之后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

他在位期间,人们每到了重要的节日,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也叫“衅钟”,就是将大牲畜(如牛羊马等)杀死,用它们的血涂在铜钟上进行祭祀。

战国鱼币

一天,齐国要举行祭祀仪式,负责的人就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正好被齐宣王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哪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到那头牛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心生怜意,于是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在农田中劳碌了一生,老了后却要白白地去死,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太慈悲了,那祭钟这一仪式是不是也要废除了呢?”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这是古法!”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祭钟还是要进行的。”

就这样,齐宣王“仁义”的名声天下皆知。

孟子因此认为,齐宣王是个有仁慈心的君王——“是乃仁术也”。尽管羊与牛同样是无辜的,它们面对死亡一样会害怕得发抖。但牛被齐宣王见到了,而羊没有;见到鲜活实在的生命而生怜悯心,希望它能够继续活下去,故不忍使之被杀,这就是心地仁德的表现了。至于用羊去代替牛,是因为羊的鲜活当时并不在王的眼中,不在眼中,也就看不到羊在被宰时痛苦、惊惧的样子了。另外,由于老黄牛终日在田间劳作,为农民贡献了一生的力量,最后如果被无情地宰杀,然后再用鲜血涂抹在铜钟上,这个下场也太令人心酸、同情了。作为一个君王,掌握着一个国家所有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的齐宣王,对于一头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的老黄牛能有如此之体恤、如此之关心,那么他对于自己国家的百姓不就会更加仁慈、更加关切了吗?这样的奴隶社会国王难道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吗?

但是对于齐宣王的仁慈,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虽然孟子对以牛易羊的故事下了“是乃仁术也”的评语,但是实在无法知道当时孟子真正的意思——是发自肺腑由衷地对齐宣王的仁慈称颂,还是皮里阳秋地对他进行了讽刺呢?其实,齐宣王以羊易牛既非仁慈,也非仁心,乃是“仁术”——就是假意仁慈,做给自己的人民和臣子看的。这其实是为了获取人心的仁心,是一种欺骗和愚弄人的把戏,他的这个举动无非是为自己的“仁义”大大地做了一场广告。

孟子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齐宣王的假仁假义。他说,大王可怜生命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么大牛和小羊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也不必怪你的老百姓误会你吝惜一头牛,是因为牛比较值钱。事实上牛比较大,羊比较小,你用小的羊去换大的牛,价钱上有显著的差别,他们又怎么知道你是另有原因呢?话又说回来,假如你是为了看见牛发抖而不忍杀它,于是另外换了羊,可是,羊同样是一个生命呀,这又怎么说呢?老百姓又怎能理解呢?齐宣王看见心思被孟子看穿了,就解嘲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哈哈哈哈……”但是亚圣孟子是拥有高超语言艺术的人物,他意识到了这样说话会令齐宣王很没面子、很下不来台,于是就接着说这不要紧,大王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你见牛而未见羊啊。牛和羊相比之下,牛在现实的眼前,羊在虚无的远处,而救一个实在的、鲜活的生命,一定比选择救一个尚无法判定其所在甚至有无的生命更有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齐宣王的“仁义”是假的,是装给别人看的。他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自己的臣民服从自己的统治,而特意做了这场“仁义秀”。而在这场“仁义秀”中,他既没有改变一个牲畜(羊)面临血淋淋的死亡的下场,也从初衷上不是为了广施仁政。齐宣王式的仁德是靠不住的,甚至可以被认为本质上是虚伪的。因为这种表面上的仁德事实上却掩盖住了不敢或不愿变革乃至废除祭祀古制的大不仁。解除了众多老黄牛死亡命运的同时,又加深了一些小白羊惨死于祭祀之刀下的几率,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自欺欺人做法根本就不是仁义!所以说,齐宣王并非是一个仁慈的君主。

往事已矣,齐宣王到底是真的仁慈还是在邀买人心,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但是无论是“真仁”还是“装仁”,对于芸芸众生、穷苦百姓都是有好处的。有好处,这就够了! tZ8rrQk61UP2sa+sOCx0jqEzPkQK65F06QzyBQa01o9ZeO/XjmyRxVADUl8F9J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