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西施最后归向何方 |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诗中的西子就是西施,她一个山野浣纱女,却担起了复国的重任,最终不辱使命,为越国复兴和吴越战争越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她的最后归向,更是成为千古之谜……
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成功复国,不光有“卧薪尝胆”的韧性和聪明,还在于他善于利用“美人计”来迷惑吴王夫差。他派色艺俱佳的西施周旋于吴国宫廷之内,为勾践递送情报,在勾践灭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西施作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被人们广为传唱。但是奇怪的是,当吴王夫差遇难,勾践重新执政之时,西施却神秘地消失了。西施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人。尽管她美若天仙,却无法阻止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其美丽和聪明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她身居“敌国”,千方百计灭亡吴国的时候,却赢得了吴王夫差对她的一片痴情。为了讨得美人欢心,夫差修建了奢侈的住所和好多例如吴王井、玩花池、玩月池、响层廊、琴台、梳妆台、砚池、西施洞等风景,至今,采香泾、脂粉塘等,都流传着吴王与西施的故事。
对吴之后西施最终归向,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隐居说。
这是民间最为流行的说法。当姑苏城破,吴国灭亡之时,西施的恋人范蠡匆匆来到吴宫深处,把西施领出,从水道进入云雾蒙蒙的太湖。后来两人结为夫妇,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远走高飞,范蠡化名陶朱公,以其雄才大略,经商致富,过着极尽人间豪华的生活,福寿双全而终。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对于西施和范蠡隐居,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诗里就写道:“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苏轼的《水龙吟》词里也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杜牧《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
民间还有一些纪念范蠡与西施爱情的场所。说是在范蠡送西施去吴国途中,二人情难自抑,双宿双栖,生下一子。等他们一路磨蹭到吴国时,孩子已能张嘴说话。至今吴越间还有一“爱子亭”,用于纪念范蠡与西施的爱情结晶。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传说中这个孩子后来送给别人抚养就再也没有找回。
西施故里
但是,在《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中,都只提到范蠡却没有提起西施,就更不用说她和范蠡有什么关系了。是司马迁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记载,没有听到这方面的传说呢,还是特意不写进去,今天就无从知晓了。
很多人认为,这种大团圆也许只是善良的人们想象出来的。在东汉史籍《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中,详细记载了范蠡出亡的经过:越王勾践二十四年,九月丁未,吴国已亡,在一片胜利声中,范蠡向越王告辞,说自己过去是为了越王复国,所以长期占据高位,现在大业已成,请求辞官隐居。于是乘一叶扁舟飘然而去。由此看来,范蠡出走,并没有带上西施而去。
第二种说法是沉江说。
当越兵攻入吴都城的时候,领军的吴王夫差还想把西施带走,但西施终于盼来了自己的人,盼到了胜利的那一天,哪里肯走,因而留在宫内。班师之日,越王勾践当然要把千娇百媚兼功劳卓著的西施带走。勾践夫人是一个阴沉心狠的女人,眼看勾践沉迷在西施的娇媚之中,暗暗咬牙,非置之于死地不可。但勾践与西施形影不离,无法下手。一天,船队渡江南归,途中,勾践夫人说:“敌国臣民,正在大江南岸跪迎大王,大王应受臣民欢迎,以示王礼。”勾践本来对夫人比较畏惧,现又以大义相请,于是应声而出舱。这时,勾践夫人将西施骗至船尾,命力士将她绑缚于大石之上,沉入江底。当勾践发觉后,回舱询问,勾践夫人理直气壮、色厉辞严:“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绝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魂断于江波浪涛之中。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就当时的情形来猜测,西施的下场是极为不妙的。而且在《墨子·亲士》中也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在《修文御览》转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也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在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中,也是对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绘。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第五首:“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可见沉江说有一定的道理。
另外还有落水说,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至于被杀说则完全是来自传说了,说的是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中还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千百年来,有关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是被沉于水,还是跟随范蠡归隐于西湖,或者还有其他什么结局,这仍是有待探索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