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暴亡背后有何隐情 |
![]() |
明仁宗确实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仅仅在位十个月。他很难有所作为,因为时间实在太短!但令我们感到纳闷的是,在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曾经做过世子的朱高炽,为什么会突然间死亡?这究竟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隐情呢?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程当中死在榆木川。八月,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年号为“洪熙”。他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他父亲的政策,国家面貌大大改观。第二年五月,朱高炽暴亡,在位不足十月,享年四十八岁。
朱高炽去世前三天还在和大臣们商议处理政事。他从感觉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明代学者黄景称其“实无疾骤崩”。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无疾骤崩”,其中必有不为人知的缘由。但与朱高炽有关的明史料如《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都只字未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炽因何暴卒呢?
明仁宗朱高炽
一种观点认为,仁宗是死于纵欲过度。仁宗的贪欲好色人所共知,当时的大臣李时勉在仁宗即位不久上了一份奏疏,其中有劝仁宗谨嗜欲之语:“侧闻内宫远自建宁选取侍女,使百姓为之惊疑,众人为之惶惑。若曰,天子之宫,古有常制,则大孝尚未终;左右侍御,不可无人,则正宫尚未册。恐乖风化之原,有阻维新之望。”仁宗览奏后,怒不可遏,当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直至垂危之际,仁宗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继他即位的宣宗朱瞻基曾御审李时勉:“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李时勉叩首答曰:“臣言谅阁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朱瞻基叹息,称李时勉“忠”,复其官职。可见,朱瞻基对仁宗嗜欲之事也一清二楚。
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口,应当有一定可信度。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仁宗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不治。
另一种观点认为,五月是张皇后的生日,宫中的嫔妃要给她上寿敬酒,郭妃按照规矩给张皇后送了一杯酒,张皇后接下来以后,放到桌子上没有马上喝。当时在场的朱高炽说:“皇后,你是不是又多心了?”说着,就把这杯酒拿起来喝了,第二天,仁宗病逝。
明仁宗的死很奇特,是一个历史之谜。是不是因为宫中嫔妃、皇后之间的矛盾,误杀了朱高炽呢?还有更为骇人听闻的,有人说明仁宗在安葬的时候,只有尸体而没有头颅。那么明仁宗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还有一个说法,认为朱高炽是被其长子,即继他之后登位的宣宗朱瞻基害死的。朱瞻基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力,工于计谋。深得祖父朱棣赏识。后来朱高炽即位,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对其充满警惕。可是,朱瞻基为了自己早日登位筹谋,全然不顾亲情。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四月十四日离京,随侍朱高炽的宦官海涛原本是朱瞻基亲信,他按预先密谋,五月十三日加害朱高炽。
朱瞻基离京后,没有按既定日程行进,而是直奔南京。但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未发丧,亦无如今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可见朱高炽“上宾”是在一些人预料之中的。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显示他有人们难以想象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赍诏而来的海涛,于六月三日抵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显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自信和自得。
明仁宗死以后,他的儿子朱瞻基担任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宣宗。后人对明宣宗如何评价呢?历史上把明仁宗和宣宗统治时期称作“仁宣之治”。因为宣宗实在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人们大概都不愿相信,这样一个难得的好皇帝的皇位居然是靠谋杀自己的父亲而得来的,所以一直不赞成这种说法。
仁宗之死,众说纷纭。不过,现在历史学界流行的主流说法仍是仁宗死于纵欲过度。
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火烧叔父 |
![]() |
明宣宗,这位有“蛐蛐皇帝”之称的明朝第五位皇帝对后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就是在《聊斋志异》里的名篇《促织》中提到的一代帝王。明宣宗是明朝难得的好皇帝,他继承先祖的事业,励精图治,把明朝推向了太平盛世,他和其父的统治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就是这样一位有较高文化素质,但又喜欢射猎、美食、斗促织的游戏无度的皇帝,却在宣德元年(1426年),将自己的叔叔汉王朱高煦用鼎火烧死,诸子全部处死。为什么呢?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这位明成祖宠爱有加的皇太孙,曾数度随祖父朱棣东征西战,功劳显赫。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他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传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就在朱棣为梦中的情景而琢磨时,忽有人来报告说王孙朱瞻基降生了。明成祖朱棣当时就断定这个孙子日后必能登上帝位,后来,还因为深爱朱瞻基这个孙子,而立了他的父亲朱高炽为太子,为其日后能顺利当上皇帝创造了条件。
传说归传说,自然不必当真,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朱瞻基也的确没让祖父失望,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文韬武略。明成祖死后,朱瞻基的父亲即位为帝,就是历史上的明仁宗。但是这个短命的皇帝在当政仅仅十月便一命呜呼,于是年轻的朱瞻基登上帝位,是为明宣宗。
宣宗当了皇帝,朝中倒是十分平静,因为大臣们早已认可了他是合法继位,而且也都折服于他的出色能力。可是在朝外,他却有着一个最危险的敌人,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叔叔汉王朱高煦。高煦年轻时经常随成祖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成祖十分喜欢他,甚至曾在未当上皇帝时就答应日后要立他为太子。可是成祖即位后,却违背诺言,仍然按照立长的规矩立了朱瞻基的父亲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十分愤怒,觉得本应属于自己的帝位却被朱瞻基父子抢走了,所以一心想把帝位夺回来。
其实,早在仁宗即位后,他就已经有了起兵反叛之意,只是还想多准备些时日再动手,不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仁宗居然就去世了,由年轻的宣宗继承皇位。朱高煦觉得机会终于来了,宣宗太年轻,没有什么实战经验,朱高煦认为凭自己多年的征战经验,只要自己拉起叛旗,年少的侄儿一定不是自己的对手,到时帝位就唾手可得了。
宣宗登基还不到三个月,朱高煦就在自己的驻地设立了文武百官,还写了一封信送给宣宗,批评他无才无德,实在不配做皇帝,这可是对新皇帝的一封挑战书。宣宗颁布了一道诏书给汉王作为回应,大意是要汉王悬崖勒马,皇帝必有重赐等,语气十分平和。朱高煦接到了这封诏书,觉得小皇帝心里害怕了,更加趾高气扬,回信中更是语意嚣张,好像自己已经做了皇帝一样。宣宗没有办法,听从了大臣的意见,决定御驾亲征。其实宣宗刚开始时的做法只是一种政治手段,暗地里他早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一旦决定亲征,军队马上就调动整齐,向汉王的封地进发。
明宣宗
在讨伐汉王的路上,宣宗还一直不断地写信给汉王,希望他回心转意。宣宗认为,如果汉王真能罢手投降,兵不血刃,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国家都是最理想的结果,如果汉王还要一意孤行,自己也仁至义尽了。汉王却依旧对皇帝的要求不理不睬,也许他还不知道皇帝带着军队已经在讨伐自己的路上了,仍是每日逍遥快乐地做着皇帝的美梦。他一直认定皇帝最终肯定会向自己屈服,所以居然连战斗的准备都没有做。看来,与宣宗相比,汉王实在是有勇无谋至极,也难怪他会这么轻易地就输在宣宗的计谋之下。
等宣宗带着大批的军队出现在汉王居住的城下,朱高煦才大吃一惊,慌忙组织士兵抵抗,可是这时城内早已经人心大乱,许多人都逃出城去向皇帝的军队投降了。到最后,想谋反的朱高煦发现自己居然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出城向皇帝投降了。闹得轰轰烈烈的反叛,到最后竟然就这样不战而降了。
宣宗行乐图(局部)
抓到朱高煦后,宣宗知道自己刚刚即位,根基未稳,生怕杀了汉王会引起议论,而且这正是显示自己宽宏大量的好机会,所以他并没有马上杀掉朱高煦,只是把他幽禁在北京城一个隐秘的地方,叫做逍遥城。
这样一连过了几年,宣宗对叔叔总算不错,按说谋反是要株连九族的死罪,宣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对他很是照顾,除了限制朱高煦的行动以外,其他的一切供给都十分丰富,还时常赏赐一些东西给他。在逍遥城内,朱高煦还是过着王爷一样的生活。可是,朱高煦实在是一个鲁莽之辈,日子一过得舒服,他又忘了自己的囚犯身份,还以为自己和以前一样是王爷,对人颐指气使,好不威风。他完全忘记了自己能活到现在都是宣宗的恩赐,他的莽撞个性不但使自己在起兵谋反时一败涂地,还让自己在过了这么多年的幽禁生活后难逃被杀的命运。
这一年,宣宗忽然兴起到逍遥城来看望朱高煦。皇帝来探视,本是莫大的荣耀,可是朱高煦这个莽夫一见到皇帝,就想到正是眼前这个人夺去了自己的皇位,心中的不平之意又再次升起。趁着皇帝走过他身边,他竟然伸出脚去,绊了皇帝一个大跟头!这一下可惹怒了皇帝。宣宗盛怒之下,命人找来一口大水缸,把朱高煦扣在下面,大概是因为实在不想再看到他了吧。不料朱高煦仍是不服气,仗着自己力气大,居然把水缸顶了起来。宣宗这时觉得他实在过于藐视自己了,忍无可忍之下,叫人把水缸固定住,在周围架上柴火,点起一把大火,就这么把朱高煦活活烧死在水缸里了。
野心勃勃的朱高煦终因自己有勇无谋、莽撞无知而失去了悔过的机会,落得了如此可悲的下场。宣宗的做法虽然是狠毒了一些,可是朱高煦也实在没有什么能够让人产生怜悯之情。
明英宗朱祁镇两登帝位写传奇 |
![]() |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是明宣宗的长子。这位九岁即位的皇帝,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神秘不仅在于他不明的身世,还在于他的两次即位。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朱祁钰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这一幕幕历史故事的背后,演绎着明朝皇室怎样的权力之争呢?
明英宗画像
洪熙元年(1425年),宣宗朱瞻基即位,他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后。但宣宗还有一位孙贵妃,十岁时就被选入内宫抚养,工于心计的她深得宣宗皇帝的喜爱,所以在宣宗即位后,就被册立为贵妃。但这没能使孙贵妃满足,令她又气又恨的是,自己没有得到觊觎已久的皇后宝座。
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贵为一国之母的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然后将已孕宫女藏在密室之中,派专人送饭、照看,又买通御医,伪装了许多自己怀孕的迹象。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宫女顺利地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将孩子的母亲秘密处死。就这样,宫女所生的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这条偷梁换柱的计策使得孙贵妃如愿以偿,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后即被立为皇太子,母以子贵,孙贵妃荣登皇后之位。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改次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开始的时候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由朝廷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后随着张氏和“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政治日趋腐败,宦官势力急剧上升,明英宗非常宠信的太监王振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
当时漠北的蒙古已经分为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到了英宗时期,瓦剌部逐渐强大起来,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不断南下骚扰明朝的边防。
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看中了这一点,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三千多人。朝廷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于是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明的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于是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亲率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进发。
由于连天大雨,粮饷匮乏,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英宗和王振行至大同决定撤军。但由于王振的错误指挥,行军时间被耽误,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后,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其奇货可居,于是英宗得以保全了性命。
不久之后的九月六日,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后,便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杀奔北京。明军以逸待劳,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抵挡住了瓦剌军的攻势。
北京保卫战之后,也先大败而归,他看到把明英宗握在手里实在没用,想把皇帝送还给明朝,就主动要求明朝派来使臣把英宗接回国去。但这时已经登基的代宗并不想把英宗接回来,他生怕自己的哥哥会重新夺回皇位。后经兵部尚书于谦劝告,代宗才不得不派人把英宗接了回来。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也先释放英宗。
明英宗复位
英宗回到北京,被代宗尊为太上皇,但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而是被软禁在南宫,就这样,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
景泰八年(1457年)春正月,代宗忽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在此之前,代宗强行废掉了英宗时立的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虽然这位新立的太子一年之后就病死了,但这件事在朝廷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朝臣之间开始因为立储的问题产生裂痕。这时代宗病重,“易位”的问题又成了大臣们私下里谈论的话题。武清侯石亨和宫内太监曹吉祥等人都主张让原来英宗立的太子即位。大臣徐有贞却认为现在太上皇健在,代宗又病重,不如趁此机会拥立太上皇复位。
这天夜里,石亨、曹吉祥带着一千名兵卒闯到南宫,打破宫门强行进入,把英宗从被关押的地方带了出来,直接奔向奉天殿。曹吉祥马上派自己的亲信太监去召集各位大臣,说有重要事情,让朝臣们马上到大殿朝见,莫名其妙的大臣们匆忙地来到朝堂上。见被幽禁许久的英宗走上殿来,坐在宝座上。纷纷都跪在地上,向复辟成功的英宗行了朝见大礼。
英宗刚一夺回自己盼望已久的皇位,就废除了代宗皇帝的称号。一夜之间失去了皇位的代宗,心中忧愤难平,没过几天就一命呜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