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元朝皇帝主要乘什么交通工具出行

在现代,无论是总统还是平民远行,都会以车代步。而在汽车还没有发明出来的元代,人们出行往往会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如普通人出远门多是乘船或者骑马,有钱人会乘坐轿子。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帝王,他们出远门时会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帝王出行的排场非常大,在长长的仪仗队之后,一辆外形豪华的“辇”出现了,而这辇里坐的就是皇帝。这辇虽然看上去像轿,但并不是轿,而是一种车,有时候被人抬着,如《步辇图》中的唐太宗就是坐在“辇”上,由几名女子抬着走;有时候则是被马拉着。元朝皇帝出行时所用的交通工具也是辇,但与各代皇帝的又有所不同。

在忽必烈之前的蒙古大汗出行时,都是乘坐具有蒙古风格的车,忽必烈即位后,他在出行工具上做了一些改变,开始乘坐“象辇”。在魏初的《青崖集》卷一《观象诗》中记载:“皇帝马棰开云南,始得一象来中国。”而在《元史》卷79《舆服志二·仪仗》中记载,占城、交趾、真腊等都向元朝进贡了大象。后来,有人发现大象步行缓慢,步子阔大却稳当,于是就想到要把大象作为代步工具,到至元十七年(1280年)十月象辇就造成了。

元世祖出猎图

所谓象辇,就是将大的木轿子架在四只大象的背上,上面插着旌旗和伞盖,里面铺有金丝坐垫,每只大象都有一个驾驭者。关于象辇,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有相关记载:“忽必烈乘坐在一个木制的宝盆里,这个宝盆是架在四只象的背上,象身用被火烤得干硬的厚皮保护着,并且披上铠甲。宝盆上有许多弩手和弓箭手。宝盆顶上招展着绘有日月图案的旌旗。”如果是在比较狭窄的山路上,皇帝则单独乘坐在由一只大象或者两只大象拉着的车里。这种由大象牵引着移动的车,被称为“象轿”或者“象舆”。

每年皇帝巡幸两都时,象辇都是专用的交通工具。据《经世大典》记载,元朝实行的是两都制,大都是北京,上都为和林。每年夏历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随行大臣、官员等会从北京转移到和林,并在那里住上半年,避暑理政。从忽必烈到元顺帝,元朝的11位皇帝中,有6人在上都和林登基。元朝的各个皇帝来往于大都与上都之间,所乘坐的工具就是象辇。元代很多诗人都有在诗作中描写这样的场面:在上都附近的鸳鸯坡,元帝乘坐象辇缓缓前行。

象辇需要由大象来背负,而元朝的两都均在北方,北方并不产大象,那背负象辇的大象都是从哪儿来的呢?象辇使用的大象最早来自云南,后来一些东南亚国家,如缅国、占城、交趾、真腊以及金齿、大小彻里等也陆续向元朝进贡驯服的大象,同时还会附带上驯养大象的蕃人以供驱使。有的还将未经驯服的大象直接运至京城里驯服,驯服地点就在今天北京的积水潭以及什刹海和前后海的南边。

象辇高大宽敞,大象走路又十分稳当,因此乘坐起来非常舒适,是帝王们的挚爱。然而坐在象辇上并不比坐马车安全。曾有大臣考虑到乘坐象辇的危险性,上书劝告皇上说,大象的力量太大,万一不听从指挥,皇帝出行时又有那么多随从跟随,一旦失控将会踩伤众人,然而皇帝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后来也确实发生过几次大象受惊踩伤侍从的事情。《元史》记载,一次忽必烈乘象辇围猎,有人表演狮子舞迎驾,谁知大象没有见过这种阵势,突然受惊,“奔逸不可制”,幸亏汉人贺胜挺身向前拦住大象的去路,才避免了造成更大的灾祸。因救驾有功,贺胜后来被忽必烈提拔为上都留守。

虽然乘坐象辇有危险,但元代的皇帝仍然不肯舍弃,每次巡幸两都时都照例乘坐象辇,究其原因,不过是不愿意放弃显示自己尊贵身份的机会罢了。 l12/TeBWpNjq08BmKlegFWvwSCYOwM9ZYKYUXl5HiR75PEduu03cirCbBVuE23q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