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真宗“泰山封禅”居心何在

自秦汉以来,只有少数贤明的帝王因为天下在自己的治理之下,出现了长治久安、四海升平、国富民强的繁荣景象,才会去泰山进行封禅,感谢上天的恩赐。从中可知,到“泰山封禅”者应该都是一些有功绩和政绩的皇上所为,然而宋真宗赵恒的封禅却是在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之后。是什么事情让他有理由到泰山去进行封禅大典的呢?

宋真宗赵恒在即位初期,也是一个勤政治国、广开言路、锐意进取的好皇帝,使宋朝的政治清明,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曾出现过“咸平之治”的局面。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在宋真宗勉强战胜了萧太后带领的契丹军,并屈辱地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他的进取精神就开始渐渐泯灭了。他自认为只要每年向辽国缴纳一些银两就可以相安无事,天下太平了,自然就不需要有怎样的进取心了。宋真宗开始尊崇道教与佛教,并且劳民伤财地做一些封建迷信之事,使得国势开始逐渐衰微下去,自己却还是视而不见。

众所周知,在抗辽问题上,宋朝有主和派也有抗战派。在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宋真宗开始听信谗言,将刚直不阿、敢于进谏的抗辽派官员寇准贬职,提拔善于阿谀奉承的主和派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在朝中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钦若看透了赵恒的心理,知道皇上是一个厌倦战争而又好大喜功的人,于是便向他提出了“泰山封禅”的建议。并且谄媚地地说道:“自古以来,圣人以神道设教的说法流传甚广。祥瑞之事虽不是人力所能为的,但是皇上贵为天子,只要您深信崇奉之,并昭示天下,那就与天降祥瑞是一样的。”赵恒被王钦若说得蠢蠢欲动,于是便下旨昭示天下进献祥瑞之物。宋朝时期最著名的“天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据传,一日早朝时,有官员报告称在宫城左承天门南角发现了两丈多长的黄帛。这黄帛犹如书卷一般,上面隐约写有许多小字。宋真宗说道:“我在梦中曾遇仙人,告知我今年会降《大中祥符》三篇,想来这正是‘天书’下降了呀。”于是,赵恒率领群臣来到承天门,恭敬地取回了“天书”。“天书”上的内容都是称赞赵恒的,而且还有一些勉励他励精图治才能永葆大宋江山的话语。宋真宗把“天书”视为圣物一般藏于金匮之中。同时还大宴群臣,庆祝大宋得此“天书”一事。并且改元为大中祥符,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初,兖州知州率领1200多人来到京师上奏,称天降祥符,国运昌盛,恳请皇上封禅泰山,以报天地。没过多久,在宫中的功德阁又发现“天书”一幅。于是文武百官、中外使臣、僧道各界等两万多人前来上表,请真宗封禅顺应天意。赵恒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决定在十月去泰山进行“封禅”。同年六月,王钦若上奏说在泰山下澧泉涌出处又出现“天书”一幅。群臣再次纷纷上表称贺,并尊号赵恒为“崇文广武仪天奉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面对这些阿谀奉承之词,宋真宗赵恒俨然已经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全部照单全收。

赵恒之坐像

终于到了“泰山封禅”的时间,同年十月,庞大的封禅队伍从京城前往泰山。运载“天书”的玉辂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此举表示封禅泰山是“事出有因”,是真宗皇上前来拜谢上天所赐“天书”的。真宗及随从人马历经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到达了泰山脚下,这次封禅可谓是浩浩荡荡,士兵每隔两步一人、隔八步树一旗,从山脚直通到山顶。到了封禅的那一天,赵恒头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袍,乘着玉辂,后面装备法架,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登上了泰山之顶,开始封禅。第二天,真宗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天地与神明。祭祀过后,真宗接受文武百官、使臣及僧众的朝贺,并诏令大赦天下。封禅完毕后,真宗下诏将泰山脚下的乾封县改为“奉符县”,还有《庆东封礼成诗》供群臣唱和,并设宴庆祝封禅成功。

宋真宗泰山封禅

真宗回到京师后,下诏将“天书”降临之日定为“天庆节”,并命人将他泰山封禅一事编纂成《大中祥符封禅记》一书,命人为“天书”专门制造一辆“天书玉辂”。真宗在为自己“制造功德”的时候完全忽略了天下百姓的疾苦,他不知自己的这些封禅行为为百姓带来了多少灾难,而群臣为了迎合皇上的喜好,更是只知赞颂赵恒的功德无量,忘却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置百姓疾苦于不顾。

要知道,自秦汉以来,只有少数几个帝王因为天下太平,国富民强,才会到泰山进行封禅,以表对天地的敬意。可是,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并没有显著的政绩,而且还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这样一个既平庸又昏庸的皇帝也到泰山进行封禅,实在是为后人所不齿,所以宋真宗“泰山封禅”从不被后人所称赞。而且封禅之举也是劳民伤财之事,给百姓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赋税负担,这也为宋朝国势渐弱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可想而知,宋真宗“泰山封禅”只是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于国于民都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pnfpTfTX9b7w6qrJEURbmQjIV7rqDP8yjwZW7zo61VFDx5915KS90mUISr85ksBQ



宋仁宗明睿之君却为何悲悯一生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他在位时间最久,长达42年。仁宗在位期间国家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很多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但是这样一位明主,他的一生也是充满着悲剧色彩的,一直处于养母刘太后的阴影之下。那么宋仁宗到底有着怎样悲悯的一生呢?

宋仁宗赵祯(1010~1063),是北宋的第四代皇帝,宋真宗的第六个皇子。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被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天圣元年(1023年)即位,由于年纪尚小,一直由养母刘太后垂帘听政。直到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赵祯才开始亲自处理国家大事,收回权力。但是由于他一直处在刘太后亲政的阴影之下,再加上他性情文弱温厚,在武功和谋略上都不及太祖、太宗,所以在与西夏和大辽的长期对峙下表现平平,没有出现过一些过人之举,使得大宋在军事上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但是宋仁宗知人善任,善于纳谏,提拔和重用了许多贤能之人,因而其在位期间有许多名臣辈出。虽说仁宗在大宋的历史上并不是太出众的帝王,但他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不过宋仁宗的一生却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据史料记载,赵祯继位之时年纪尚小,所以朝中的一切政事都由其养母刘太后处理。但是皇上和太后之间一直都存有很深的隔阂,矛盾重重,尤其是在赵祯的婚姻大事上,太后一再干预,不允许自己选择心爱的女子为后。从这件事情上,让仁宗明显感觉到刘太后的专横,他们的矛盾更加深了。起初,赵祯看上了富商王蒙正的女儿,并且曾向太后说过此事,可是太后根本就不予理会,并称此女子长得过于妖娆,以对少主不利为由拒绝了,硬是把该女子嫁给了刘从德。这件事情给年少的赵祯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此事之后,太后开始为15岁的赵祯准备大婚一事。她挑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女子进宫作为皇后的候选人,有中书令郭崇的孙女郭氏,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等人。赵祯看中了张氏,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又没有遂愿。在没有和赵祯商量的情况下,刘太后自作主张册立郭氏为皇后,封张氏为才人。这件事情又深深地伤害了仁宗皇帝的感情,以至于后来出现长期冷落正宫的行为。

赵祯坐像

郭氏自从当上皇后,就开始流露出原来的本性,不懂得谦让与宽容,而且还养成了蛮横自私的性格,没有一点母仪天下的姿态。在太后死后,郭皇后沿袭刘太后的规矩,想要垄断后宫,但是宋仁宗并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仁宗一直都想从太后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所以开始宠幸后宫别的妃子。那时最受仁宗宠幸的妃子是杨氏和尚氏,尤其是对尚氏的宠爱引起了郭皇后的极大嫉妒,二人之间常常发生冲突。正是因为此事,仁宗皇帝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

一次,尚氏与郭皇后当着仁宗的面就发生了冲突,郭皇后上前便要打尚氏的耳光,仁宗过来劝阻的时候,不料皇后打到了仁宗的脖子。仁宗大怒,找来宰相为自己“验伤”,这也为他废后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之后,仁宗便下诏称皇后因无子嗣,自愿永居长宁宫为道姑,易名清悟,特封净妃。此事虽然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没能阻止仁宗废后的决心。这也是仁宗发泄自己多年来被刘太后控制的愤恨之情。

虽然现在仁宗已经开始亲理政事,但是在选择皇后这件事上,他一直都没有如愿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女子为后。当时,仁宗想要立一个毫无门第的商人女儿陈氏为后,此决定一出,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仁宗无奈,只得心有不甘地将名将曹彬的孙女立为后。但是在仁宗步入中年以后,他最宠爱的是贵妃张美人,虽然没有被立为皇后,但是其各方面的待遇并不亚于曹皇后。张贵妃在几年的时间里就从末等嫔妃升迁为贵妃,可见仁宗对其是宠爱有加的。

但不幸的是,在皇祐六年(1054年),年仅31岁的张贵妃就香消玉殒了。张贵妃死后,仁宗皇帝非常伤心,时常想念其生前的种种柔情与贤惠。据有关史书记载,仁宗皇帝决定用皇后的礼仪来安葬张贵妃。就这样,一直梦想着成为皇后的张贵妃在死后终于得到了正宫的待遇,穿上了皇后的殓服,“接受”众大臣的参拜。仁宗知道定会有人反对此事,于是在张贵妃出丧的第四天,就宣布追册张贵妃为皇后。可此时的正宫曹皇后还健在,却出现了另立皇后的事情,于是便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的荒唐局面。虽说众臣都极力反对,但是仁宗对此置之不理。

由于仁宗早年一直受到养母刘太后的管制,造成了他文弱、优柔寡断的性格。但是仁宗对自己看中的臣子都予以相当的信任,广纳贤臣。不过他仍然没有解决宋朝当时存在的社会弊端,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空虚和赋税过重的现象,致使人民起义不断爆发。虽然推行了“庆历新政”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实行起来,反而遭到皇亲国戚和贵族的反对,使宋朝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仁宗赵祯就这样在无奈与悲悯中度过了一生。虽说宋仁宗可能是北宋九位皇帝中知名度较低的皇帝之一,但是他驾崩的时候,人民发自内心的悲痛却是其他皇帝难以相比的。 VHGNMPf3dEoJb9UJu+tG7vffOq1WbA/vnjXIDU4oFgCPV8NYirnpV+rNVkl7LrpE



宋神宗致力改革为何以失败告终

每一位皇帝都希望能够创造出一定的丰功伟绩,希望天下在自己的治理之下,能够国泰民安,百业兴旺。可是真正付出努力,励精图治的皇帝又有几个呢?宋神宗赵顼可以说是宋朝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想要改变宋初以来在体制上形成的种种弊端,想要再现汉唐盛世。那么,这样一位有抱负的皇上又是如何进行变法图治的呢?

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是一个颇有抱负和远大理想的君主。他出生在庆历八年(1048年),15岁入住庆宁宫,被授予安州观察使,18岁立为皇太子。在他在位时期,宋朝已有了近百余年的统治,许多政策上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如财政危机严重,百姓生活贫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出现等等。宋神宗深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是唯一的途径。于是在大臣王安石的辅佐下,宋神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法变革,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进行了诸多改革,对大宋王朝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次变法也是宋朝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变法。

赵顼从小就心怀壮志,有着远大的抱负,一心想在继位后能够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他在位期间,没有修建宫室,不爱好玩乐,一心励精图治,想要挽救国家危机。所以说,宋神宗的变法主张并不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而是早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治国理论。在开始阶段,宋神宗想要依靠朝中重臣韩琦和富弼等元老推行自己的新政,可是这些老臣对此并不积极,所以神宗改为重用王安石,让他主抓变革之事。希望积贫积弱的宋朝能够重新振作精神,让全国上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的时候,就曾向宋仁宗上表过近万字的变法书,可是没有被仁宗采纳。从此他便不再想在京做官,想要做一些自己想要做和喜欢做的事情。尤其是想辞官回家潜心钻研古今治术。后来,好友韩绛、韩维两兄弟向宋神宗推荐王安石,而此时的神宗也正想进行改革变法之事,于是便召王安石进京,授予他武胜军节度使一职。

王安石变法(连环画插图)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到京上任,被神宗召进宫中。神宗问王安石:“治国要道,何以为先呢?”王安石答道:“需要先找到一个可以效仿的人来。”“唐太宗如何?”神宗问道。“陛下应上法尧舜。”王安石答道。……两人此次交谈甚欢,都犹如找到了知己一般,神宗更是把变法的重任全部交由王安石负责。

没过多久,神宗就采纳了王安石提出的当务之急是要变风俗、立法度的建议,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并且设立了三司条例司为变法部门,命王安石为主管。新法的条例较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有免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置将法、保甲法等,改革科举制度,不再只以诗赋取纳人才,而专以经术取士。主要是在理财、整军和发展经济上,增加税收,并且抑制住长久以来的兼并势力的再次扩大,在政治上反对保守派,主张坚决抵御外敌的入侵等。这些变法措施遭到了司马光等老臣的强烈反对。由于神宗急于变法改革,所以先后免去了很多反对变法的官员,没多久,朝中就有上百名官员被相继罢免。由于有神宗的支持,王安石便不再理会那些反对的声音,坚持自己的变法举措。但是王安石太过于急功近利,而且在用人方面也欠缺考虑,出现了许多强迫现象,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再加上连年大旱和西域敌兵的入侵,这些事情都集中到了一起,便被人说成都是变法惹来的祸端。

毋庸置疑,此次变法在推行的十几年里,确实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由于变法触及到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一些天灾人祸全部都怨在了王安石的身上,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王安石变法所造成的,并认为,只有停止变法,罢黜了王安石,国家才会太平。神宗出于无奈,最终只得罢免了王安石的职务。王安石先后两次被罢去官职,此后便没有再出任。但是,神宗的变法并没有因为王安石的离开而结束,还是继续维持了数十年之久,直到神宗去世为止,才结束了这场变法之旅。

虽说这次变法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些改革在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推动了大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后世人对其也是颇为赞颂的。 VHGNMPf3dEoJb9UJu+tG7vffOq1WbA/vnjXIDU4oFgCPV8NYirnpV+rNVkl7Lrp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