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泰山封禅”居心何在 |
|
自秦汉以来,只有少数贤明的帝王因为天下在自己的治理之下,出现了长治久安、四海升平、国富民强的繁荣景象,才会去泰山进行封禅,感谢上天的恩赐。从中可知,到“泰山封禅”者应该都是一些有功绩和政绩的皇上所为,然而宋真宗赵恒的封禅却是在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之后。是什么事情让他有理由到泰山去进行封禅大典的呢?
宋真宗赵恒在即位初期,也是一个勤政治国、广开言路、锐意进取的好皇帝,使宋朝的政治清明,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曾出现过“咸平之治”的局面。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在宋真宗勉强战胜了萧太后带领的契丹军,并屈辱地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他的进取精神就开始渐渐泯灭了。他自认为只要每年向辽国缴纳一些银两就可以相安无事,天下太平了,自然就不需要有怎样的进取心了。宋真宗开始尊崇道教与佛教,并且劳民伤财地做一些封建迷信之事,使得国势开始逐渐衰微下去,自己却还是视而不见。
众所周知,在抗辽问题上,宋朝有主和派也有抗战派。在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宋真宗开始听信谗言,将刚直不阿、敢于进谏的抗辽派官员寇准贬职,提拔善于阿谀奉承的主和派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在朝中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钦若看透了赵恒的心理,知道皇上是一个厌倦战争而又好大喜功的人,于是便向他提出了“泰山封禅”的建议。并且谄媚地地说道:“自古以来,圣人以神道设教的说法流传甚广。祥瑞之事虽不是人力所能为的,但是皇上贵为天子,只要您深信崇奉之,并昭示天下,那就与天降祥瑞是一样的。”赵恒被王钦若说得蠢蠢欲动,于是便下旨昭示天下进献祥瑞之物。宋朝时期最著名的“天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据传,一日早朝时,有官员报告称在宫城左承天门南角发现了两丈多长的黄帛。这黄帛犹如书卷一般,上面隐约写有许多小字。宋真宗说道:“我在梦中曾遇仙人,告知我今年会降《大中祥符》三篇,想来这正是‘天书’下降了呀。”于是,赵恒率领群臣来到承天门,恭敬地取回了“天书”。“天书”上的内容都是称赞赵恒的,而且还有一些勉励他励精图治才能永葆大宋江山的话语。宋真宗把“天书”视为圣物一般藏于金匮之中。同时还大宴群臣,庆祝大宋得此“天书”一事。并且改元为大中祥符,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初,兖州知州率领1200多人来到京师上奏,称天降祥符,国运昌盛,恳请皇上封禅泰山,以报天地。没过多久,在宫中的功德阁又发现“天书”一幅。于是文武百官、中外使臣、僧道各界等两万多人前来上表,请真宗封禅顺应天意。赵恒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决定在十月去泰山进行“封禅”。同年六月,王钦若上奏说在泰山下澧泉涌出处又出现“天书”一幅。群臣再次纷纷上表称贺,并尊号赵恒为“崇文广武仪天奉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面对这些阿谀奉承之词,宋真宗赵恒俨然已经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全部照单全收。
赵恒之坐像
终于到了“泰山封禅”的时间,同年十月,庞大的封禅队伍从京城前往泰山。运载“天书”的玉辂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此举表示封禅泰山是“事出有因”,是真宗皇上前来拜谢上天所赐“天书”的。真宗及随从人马历经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到达了泰山脚下,这次封禅可谓是浩浩荡荡,士兵每隔两步一人、隔八步树一旗,从山脚直通到山顶。到了封禅的那一天,赵恒头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袍,乘着玉辂,后面装备法架,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登上了泰山之顶,开始封禅。第二天,真宗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天地与神明。祭祀过后,真宗接受文武百官、使臣及僧众的朝贺,并诏令大赦天下。封禅完毕后,真宗下诏将泰山脚下的乾封县改为“奉符县”,还有《庆东封礼成诗》供群臣唱和,并设宴庆祝封禅成功。
宋真宗泰山封禅
真宗回到京师后,下诏将“天书”降临之日定为“天庆节”,并命人将他泰山封禅一事编纂成《大中祥符封禅记》一书,命人为“天书”专门制造一辆“天书玉辂”。真宗在为自己“制造功德”的时候完全忽略了天下百姓的疾苦,他不知自己的这些封禅行为为百姓带来了多少灾难,而群臣为了迎合皇上的喜好,更是只知赞颂赵恒的功德无量,忘却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置百姓疾苦于不顾。
要知道,自秦汉以来,只有少数几个帝王因为天下太平,国富民强,才会到泰山进行封禅,以表对天地的敬意。可是,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并没有显著的政绩,而且还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这样一个既平庸又昏庸的皇帝也到泰山进行封禅,实在是为后人所不齿,所以宋真宗“泰山封禅”从不被后人所称赞。而且封禅之举也是劳民伤财之事,给百姓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赋税负担,这也为宋朝国势渐弱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可想而知,宋真宗“泰山封禅”只是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于国于民都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