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说法与汉文帝有关吗 |
|
在民间,与“二月二,龙抬头”有关的传说非常多。其中之一说,二月二时,贵为天子的皇帝要去农田里亲耕,一首打油诗也这样写道:“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不管是真是假,都说明劳动人民希望有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在汉朝还真有这么一位皇帝做得十分成功,后人评价他是汉代口碑最好的皇帝,他就是汉文帝刘恒。
按照史实记载,汉文帝刘恒能登上皇位真的是一个大大的意外,因为他既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刘邦宠爱的儿子,而他的母亲更是一个刘邦连正眼瞧一下都不可能的宫姬。在宫中,他虽然贵为皇子,却处处受人冷眼,就连稍有点资格的宫女、太监都要给他脸色看。当时刘邦的后宫里,刘恒母子几乎就成了“好欺负”的代名词。
自古以来,就有“伴君如伴虎”这一说,然而可怜的刘恒母子却连这个涉险的机会都没有。这件事说来也奇怪,大凡能为皇家添个皇子的女人都能“母以子贵”,即使得不到宠幸,也不至于活得如此辛苦,金钱和地位自然还是要高于那些生不了儿子的人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此事说来话长,总结起来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一是刘恒的母亲薄姬的身世,她原来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妻子,魏豹被韩信击败之后,薄姬被召入汉宫,但入宫一年多,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二是薄姬自身的姿色平平,年龄也偏大,这与那些年轻貌美的佳丽相比,显然对皇帝没有什么吸引力;三是薄姬本身的性格所致,她单纯、心地善良、宽厚,不愿与人交恶。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薄姬没有得到宠幸,使她躲过了后宫错综复杂的争宠大战,更避开了吕后的阴毒,让她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抚育儿子刘恒上;而一心争宠的戚夫人,哭闹着要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刘邦一死,不仅荣华富贵成了过眼烟云,连自己与儿子都不能保全。
公元前196年,刘恒七岁那年,刘邦带兵平定了代地的陈豨叛乱,便立刘恒为代王,因为他年幼,一直住在京城。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许多受到刘邦宠幸的宫姬都遭到吕后迫害,被关了起来。由于薄姬自生了刘恒,便一心照料孩子,很少与人接触,且她生活低调,与人无争,吕后准许她随刘恒离京赴晋阳,做了代国的代太后。
汉文帝
刘恒在民风淳朴的晋阳开始了16年的“潜伏”生涯。在此期间,他实行轻徭薄赋,与民同息的政策,以德化民,以农为先,把晋阳治理得民富国强,成为阻挡匈奴南下的屏障。
照此下去,刘恒凭借这一功德在史册上留个好名声不成问题。不过,问题就在于刘邦在弥留之际,与吕后的一番著名对话,让一切变得似乎又极不确定起来。当时,吕后看着快要咽气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
的确,以后的事情吕后完全不用知道,因为那就是她的毁灭。正是那个被刘邦视为忠厚的周勃救了汉室。
公元前180年,高后吕雉病死,遵照吕雉的嘱咐,吕产、吕禄各自住在北军和南军不敢离开,他们聚兵长安,妄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刘姓宗室集团和功臣集团结成联盟,共同诛灭诸吕。齐王刘襄发难于外,周勃夺取北军于内,杀尽诸吕的所有男女成员,史称“周勃安刘”。
汉朝第一次外戚之祸算是被平定了,但是对于接下来要立谁为帝的事情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看法。当时,有人推荐齐王刘襄,他在荡涤诸吕中功不可没,但是因为齐王的母舅家族势力比较强大,大臣们害怕再来一个吕氏专权,所以被否决了;同样,淮南王刘长也因“家母恶”被否决。最后,周勃和陈平想起了远在晋阳的刘恒,周勃说,“代王方今高祖亲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
刘恒却坐图
这又一次证明,善良的人终归是有福报的。薄姬因为自己的恭谨、善良,不仅一次次避祸就福,而且最终也成就了儿子的帝王前途。就这样,众人派人去了晋阳,恭请刘恒回京登基。
据传刘恒离开晋阳的那天正是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的“春龙节”,亦曰“花朝节”、“踏春节”、“青龙节”,寓意“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之意。后来在山西就有了民谚“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尤其是在太原晋源一带流传。据说,当时老百姓纪念“二月二”,是为了庆贺刘恒登基,“真龙”抬头的日子。
不管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起码说明文帝在晋阳确实深得民心,而且百姓也没有看走眼,这个刘恒的确是个好皇帝,意外得了帝位,却丝毫没有应付了事,而是做得有板有眼,开创了令后世称道的“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