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阻碍了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认识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观察到不少来访者在做以上练习的时候,会吃惊地发现有几段人生回忆是空白的,或者在回忆和记录原生家庭之伤的时候感到非常内疚,觉得对不起父母,因此不愿意继续下去,抑或突然极力否认自己曾经遭受过的原生家庭之伤。

对于第一次直面原生家庭创伤的我们来说,这些心理反应都是非常正常的。这是我们的自我防御机制在作祟:当人类面临痛苦和威胁时,潜意识会采取一些心理调整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使得精神不至于完全崩溃。这些自我防御机制虽然暂时地降低了原生家庭之伤对我们的冲击,但是也阻碍了我们回顾人生故事的视线,让我们没有办法直面自己的过去,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原生家庭之伤如何影响到了自己现在的生活。

否认

当我们开始认真回顾往事的时候,否认是最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否认教会了我们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看不到这个扎心的事实——本应慈爱的父母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狠狠地伤害了我们。

如果现在我们决心把头抬起来,与原生家庭之伤直接对视,我们等于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父母是不完美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有缺憾的。这不仅会深深地刺伤我们的内心,而且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背道而驰。

不论是童年、青春期还是成年,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最好的、最爱我们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孝道文化的宣传,也是因为父母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孩子们也会全心全意忠诚于他们的养育者,即使养育者会虐待他们。恐惧增加依恋的需要,即使依恋的对象也是恐惧的来源。”如果非要让我们选择,到底我们是“坏的”,还是父母是“坏的”,我们很多时候(特别是小的时候)情愿选择我们。

因此,我们会听到自己说“都是我不好好做作业,所以才会被我爸爸揍”“都是我太胖了,所以才会被妈妈讽刺”等,通过攻击自己的方式来为父母施与的原生家庭之伤做出解释。否认让我们把本来投向原生家庭之伤的怒火和失望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或者转移到了其他更能包容我们的人身上(比如我们的伴侣、孩子身上)。

在否认原生家庭之伤的同时,我们也在心中为自己创造了一对“完美又神圣的”父母形象。然而,这样的父母只存在于我们的美好想象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一不小心”看见父母的真实模样,并为他们不能达到我们“完美又神圣的父母”的想象而感到万分沮丧和痛苦。例如,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来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费尽心力想要通过事业上的成就来获得父母的认可,却愤怒地发现父母根本不在乎,也不关心女儿的事业发展,只关心女儿能否嫁得出去。

通过不断地鼓励自己回顾往事,我们会逐渐地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我的人生不是全部都是很糟糕的,也不是全部都是一帆风顺的。我过去的生活里发生过很多美好的事情,但我也遭受过原生家庭之伤和其他的一些不幸。不论好事还是坏事,这些过往都为我现在的生活带来很多影响。我们也会逐渐地发现一个关于我们父母的事实:父母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成年人,他们会犯错误,会软弱怯懦,也会有自己难以跨过的一道坎。

人生就是这样有起有伏,每个个人也是这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不应该理想化或者灾难化任何一段经历,或者任何一个人。

大事化小

我的妈妈只是经常骂我是垃圾,从来没有动手打我,所以也没有那么糟糕啦。

我只是被父亲抚摸过胸部,所以应该不算是被性侵吧?

我爸妈有一两次在我面前打得头破血流,还好不是天天这样。

当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自己曾经遭受过原生家庭之伤的事实后,我们往往又会最小化原生家庭之伤的程度。“这也还好啦”(It was okay),这是我经常听到来访者说的一句话。

要记住的是,现在我们是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回顾过去,因此有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曾经作为一个弱小的孩子面对这些原生家庭之伤时的反应。也许对于现在已经成年的我们来说,这些确实不算什么。但对于儿时的我们,这些原生家庭之伤可能造成久久难平的痛苦、迷茫和恐惧,以及没有被满足过的,对于关爱、理解和安全的渴求。

所以,当我们回顾过往时,重要的不是“我的父亲只是抚摸过我的胸部”,而是这件事情给幼年的我们带来的困惑和恐惧,幼时的我们是怎样解释父亲的行为的,以及这些解释、困惑和恐惧怎样影响到了我们现在的人生。

合理化

我们可能也会想要为父母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来“洗脱”这些行为导致了原生家庭之伤的实质。

可能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在生气的时候辱骂子女。

可能我母亲经常不在家,所以我父亲才会摸我。

可能父母根本没有想到我在旁边看到了他们打架。

有的时候,这些解释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这并不能抵消父母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伤害。由于我们父母的成长环境、社会境遇以及教育水平的局限,这可能已经是他们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最好的原生家庭条件了——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只是,这样的条件无法提供给我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家庭环境——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

我们必须记住的是,直面原生家庭之伤并不是为了谴责父母,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梳理过往人生,找出记忆中的精神或者肉体伤口,这样我们才能想办法治愈它们。一味地怪罪父母,或者一味地为父母“脱罪”,对于我们愈合原生家庭之伤不利。

记忆破损

一幅定格在我脑海中的图片是:母亲满脸是血地倒在地上,父亲站在旁边看着她,然而我努力回忆,也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这幅定格的图片一直困扰我的来访者汤姆,就像是恐怖片里的剧照一样,它时不时会跳出来让汤姆心惊胆战。

在经历过严重的原生家庭之伤后,许多成年人会和汤姆一样,时不时被完全没有上下文的、破碎的回忆画面惊吓到。这些画面是断断续续的、定格的,甚至是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的,越是想要努力回想,这记忆会越快从我们的大脑中溜走。而在下一次,这样可怕的画面又会在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下跳出来,搅乱我们的生活。

这便是自我防御机制在作祟。当我们遭遇到无法承受的痛苦时,大脑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在潜意识中将关于这段经历的记忆压制,试图把痛苦的过去忘记。

同时,当儿时的我们遭受到超越承受能力的伤害时,大脑会让身体留在现场被虐待,却让心灵与身体分离,把心灵中的“自我”放置到一个幻想的乐园中加以保护:在那里,“自我”看不到虐待,听不到虐待,甚至感受不到虐待带来的疼痛。这样灵魂出窍的体验在心理学上称为“解离”,而解离的经历也会让我们的记忆产生破损。

尽管大脑努力地压制和解离我们经历过的原生家庭之伤,但是大脑并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将这些记忆完全抹去,这些回忆会支离破碎地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它们会毫无预兆地以碎片化的形式入侵脑海,让我们心惊胆战却又毫无头绪。

如果你发现在回顾童年往事的时候,甚至在平时的生活中,这样可怕的回忆常常会在不可预料的时刻侵入脑海,挥之不去;你发现自己常常高度警觉,失眠噩梦,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焦虑情绪弥漫;你在持续地、极力地逃避与童年和原生家庭有关的任何事件或场景,拒绝参与一些实际上没有危险的活动;或者像汤姆一样,你出现了选择性的遗忘,无法想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那么很有可能,你患有对原生家庭之伤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在遭受创伤后产生的一种精神障碍。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更多地了解其症状以及降低你对于这些症状的成见,可是光靠阅读书籍并不能为你治愈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就像是你在运动时不小心摔成骨折,你只是上网查看关于骨折的治疗方法是没有用的,你需要去看医生、打上石膏才能治好。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可以被看作原生家庭之伤导致的精神和心灵上的“折损”,你需要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才能痊愈。 GfSBj9AxDBlJ6syNkPEEArwqlP4O8wVdjFFQPupwwzocv1gIHeDHtmDIdCNJcEU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