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穿越黄金的枷锁

田涛
华为公司高级顾问

卢晓先生《品牌赋能——国际精品品牌战略》的书稿放在我案头月余了,我不时翻翻,却不知从何下笔。无奈,写点略显凝重的感言吧。

我一直认为“人口红利”是个值得商榷的论断。当今世界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61个,但没有一个国家人口超过4亿,中国以13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于2016年实现人均GDP 8860美元,这无疑是人类变革史、经济史、商业史上最大的奇迹之一。问题是,假使人口未予控制,会是什么结果?假使人口再少些,又会是什么状况?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诸领域的一切问题,细究起来无不和“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个前提大有关系。

13亿中国人刚刚经历了“狼吞虎咽”的时代,物质“饥饿感”驱使下的巨大社会活力和追求发展的冲动,绘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斑斓画卷。我们崛起为“制造大国”,几亿人从乡村涌入城市,数百万上千万人涌向世界,为财富,为知识,为梦想,为观光,为改变个人命运……如今,我们拥有世界第二多的“世界500强”、第二多的百万富翁、亿万富豪……

但是,我们今天缺什么呢?

卢晓这部纵论国际品牌的作品带给我的不只是赏心的美和历史的穿越,还有题外的沉思——书中有数十个世界著名品牌的案例,中国品牌却少之又少。由此我联想到另一道风景,沿北回归线,从欧洲到北美,尤其是日本、韩国,每年去旅游的几千万国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共有标记:不是摄影迷,就是“购物客”——携大包小包似乎要“买断”世界,当然,“品牌”是他们最看重的……

我们不是“制造大国”吗?很显然,中国经济至少在当下呈现的是“伪衰退”,国民追求生活品质升级的需求正如滚烫的岩浆奔涌而出,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步伐却严重迟滞,数百万上千万国内消费者只能“用脚投票”:淘世界去!这同样是人类消费史、贸易史上一大特殊景观,值得国人、企业、企业家和全社会反思。

中国必须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没有人能够否认过往30多年中国经济蓬勃兴起的奇迹,但我们也无法掩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典型的莫过于无处不在的假货肆虐和环境污染,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问题,比如普遍的金钱焦虑、攀富潮流等等。而“制造强国”“质量大国”的社会文化基座对应的只能是一颗颗安静的心和一张张平静的桌子。所谓“工匠精神”,本质上是国民心灵的沉实和行为的坚毅。

“制造强国”“品牌中国”的真正实现,根本在人,在于各阶层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普遍提升。我国面临的另一艰巨挑战,我认为不是所谓“人口红利”的消失,而是如何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型。因此,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是根本。实施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并重、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尤其是进一步夯实乡村教育,对营建全民族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工匠精神至为重要。

一手举着“刀剑”(物质),一手捧着《圣经》(精神)。仔细体味爱马仕(Hermès)、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LV)、香奈儿(Chanel)、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迪奥(Dior)……这些历史悠久的大品牌,你无疑会感受到艰辛、征服、冒险与炫目的财富,但你是否也能捕捉到隐约而浓郁的精神色彩——一种执着、虔敬、宛若宗教信仰般的对理想的痴迷?每一款每一件都是温热的生命,都是有灵性的上帝造物啊……物与灵浑然一体,这是我在卢晓大作中对所谓“品牌”的第二重感悟。

“穿越黄金的枷锁。”年初,一位旅欧学者对几位访问剑桥大学的企业家同胞如是言。倘若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视市值、个人身价、财富积累为至高目标,视产品仅为追求财富的手段,怎么可能会对产品注入“物灵一体”的神圣意识呢?怎么可能以类宗教的热忱投入产品研发、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呢?怎么可能将顾客当作“唯一的上帝”呢?岂不闻居然还有人创造出“粉丝经济”这样反逻辑、反常识的行销模式——企业主刻意让消费者去“粉”自己,企业主成了“上帝”——既然“我就是品牌”,那怎么还会在产品上呕心沥血、厚积薄发、日复一日地精进努力呢?机会主义和投机取巧、一夜暴富与一夜不朽这样的价值观实在有害中国的经济与社会进步。

“穿越黄金的枷锁”,对今天已经富起来的国人,尤其是企业家阶层显得多么重要啊!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还有一道最艰巨的坎要跨越——从物质的“饥饿感”到精神文化的“饥饿感”——这是全体国民和整个国家当下和长远最需要思考的命题,当然,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真正的力量所在。

2018年5月10日 SxmUqyT7TjNZmelvRIwm77UAa25ZbP/XEnTUv0Nz41urlGzsMRS2KYMVeVJrGP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