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 Socrates
通过连续地提问,原本不理解的事也会渐渐地明白。
古希腊 助产术、“无知之知” 前469年左右—前399年
无
有个名叫苏格拉底的人,会不分地点场合问青少年“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良善”之类的问题。他就宛如深夜酒吧里的醉汉一样,令人莫名其妙。
其实他是刻意这么做的,他的这种做法也被叫作“ 助产术 ”,他只提出问题,并不强加给对方特定观念,不过他会执拗地追问:“那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结果就暴露出被问者的“ 无知之知 ”。没错!正是被穷追猛打后,暴露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懂的事实。但这可不是苏格拉底在使坏喔!他只是认为,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晓何谓对错 。因此, 在问答之中,内心的真实自然就会慢慢浮现 。
我们来做个假设好了!现在有个人主张:“和受害者相比,加害者其实并没有损失。”以现代人的观点来说,可能会同意这种见解。骗子(加害者)和被骗者(受害者)比起来,骗子的损失较小;与被霸凌的人(受害者)相比,霸凌者(加害者)一点损失也没有。
然而,苏格拉底却质疑这个论点,他说:“加害者是否比受害者更让人觉得邪恶?”大概谁都会说“那是当然的”,苏格拉底又继续追问:“既然加害者比被害者更邪恶,那加害者内心不是更痛苦吗?”此时,我们恐怕也只能回答“是”了。
做坏事的虽是加害者,但因内心会受到谴责,反而变成受害者。这样,便引导出“做坏事是丑陋的,所以加害者更痛苦”的结论,借此就打破了人们最初那种“与受害者相较,做坏事的人毫无损失”的“ 执念 ”了,这就是所谓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最重要的是“ 灵魂 ”,只要琢磨、修炼“灵魂”,就能变成“ 美好的人 ”“ 良善的人 ”。但当年与现在或许没有太大差别,大多数的古希腊人都一味认定要获得财富、名誉和权力,才能成为“美好的人”“良善的人”。其实,这种“获得财富、名誉与权力才对”的想法,可能只是一种偏执而已。
不过, 当人在“坚守某种信念”时,并不会注意到自己的“一厢情愿” 。即使是现在,也可能发生以下这样的事。比如有人天花乱坠地讲:“做这个生意一定会大赚。”“投资股票肯定能致富。”而听到的人也深信不疑,认为“这么做肯定能大赚一笔”。不料,之后的人生却是一败涂地……
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可用苏格拉底推荐的“自问自答法”。但那并非与他人进行实际沟通,而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首先,选一个自己深信不疑的“执念”,再彻底地自我追问:“这真的正确吗?”“那样果真良善吗?”诸如此类,如此就会发现“执念”等于“无知”。
练习思考
我试着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事”,例如“有借有还是对的吗”。确实,有借有还这件事本身是对的。但我们来做个假设好了:某人向别人借了狩猎用的来复枪,可是这期间,物主精神失常了。这个时候把猎枪还他,依然是正确的行为吗?“或许我会因此害人被杀……”所以就搞不清楚什么才是对的了。那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呢?
每个人都会有错觉,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解说解答
“有借有还”当然没错,但有时会因情况差异而使结果大不同。例如,我们都坚信“对人付出是好的”。不过,要是付出的东西是“核武器”呢?像这样, 对我们向来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冷不防地丢出一个崭新论点,这就是“助产术”。 不过,在“助产术”的使用过程中,“执念”会被一一瓦解,导致思想混乱,不确定什么才是对的。但无所谓,因为你的思想已经比之前更有深度了。哲学思辨者就是心灵的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