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类言谈举止的基础

孔子Confucius、孟子Mencius

儒家 德治主义

爱与礼仪,是人的根本。

古代中国 仁、义、礼、智  孔子:约前551年—前478年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

孔子 无;孟子《孟子》

人类举止言谈的原点

人类的应行之道

孔子是 儒家 的始祖。他的祖籍是中国山东省,他很早就失去双亲,所以少年时代过得极为艰辛。他从鲁国小官做起,之后才慢慢有所发展。但因学说迟迟未获肯定,遂开始周游列国。

儒学的思想精华是“ ”,“仁”原本是指骨肉血亲之间自然萌生的爱,特别重视对于父母兄弟的亲情。 仁是天性之爱的出发点 ,对父母的孝行是“仁”,而恳切地侍奉双亲是仁的基础,中国甚至有“百善孝为先”(《孝经》)的说法,可见仁德受重视的程度。

当然, 孔子提倡的“仁”,并不局限于血亲之爱,更可以向外扩展更多的关系 ,因为“仁”是内在的、主观的,所以“一切从爱开始”的说法最为贴切。《论语》集结了孔子的言论,其中的《学而篇》中有下段记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有子即有若,孔子的弟子)。

至于受儒学影响的日本人,则对传统礼仪非常讲究,所谓的“ ”是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而“礼”就是将原本属于 内在、主观的“仁”,表现于外及客观层面的结果 。如果爱满溢于外,很自然地就会实践“礼”了。

孔子认为“仁”(体贴和爱)才是一切人际关系的普遍原则,进而发展为不违背良心的“ ”、体贴他人的“恕”。孔子认为,以刑罚律人,人就会想钻法律漏洞,行不义之事。但假使能将道德根植心中,行为自然就会正当,不偏不倚。因此,他提倡 德治 ,该理念在江户时代的文治政治 中被付诸实践。

人性本善

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的孟子和荀子,分别提倡性善说与性恶说,各自将“仁”和“礼”加以扩展和解释。孟子把孔子的“仁”上升到“ 仁义 ”,即“仁爱之心+正义之心”。

孟子的性善说可归纳为 四善端 ,所谓端,是开端、前兆、萌芽之意。只要对萌芽的善苗施予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幼苗便能快速茁壮成长,结成“道德”之果。“四端”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根据孟子的说法,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四端之首是“ 恻隐之心 ”,指的是“对于他人的不幸,无法坐视不管”“体贴、悲悯之心”,若把这点加以扩充,便会成为“仁”;“ 羞恶之心 ”意指“对于恶的厌憎之心”,发展后便会形成“义”的德行;“辞让之心”是“ 谦逊让人 ”之意,进而发展成为礼仪中的“礼”;而“ 是非之心 ”是能“正确判断”之意,故可发展成“智”。

孔子和孟子的教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值得感激。

练习思考

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就能事事顺利吗?

有人这么说:“人的第一印象有九成靠外表,因此有必要在衣着行头上花钱。此外,谈吐也很重要,为了得到对方的喜爱,得事先练习说话技巧。总之,就是得从外在下功夫!”

从孔子的思想来看,这个人的观念有何谬误?

提示!

孔子认为:内在的仁(爱),会自然流露于外而待人有礼,所以这位老兄应该是放错重点了吧!

解说解答

装点外表之前,要先修养内在

《论语·学而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讨厌爱修饰外表又花言巧语的人,但是却能在朴素的人身上看见美好的德行。想让内在的、主观的“仁”也就是体贴之心能自然表露,表现于外在的行动上,那么就应该先存有体贴之心,这样就能自然表现于外。 8HC+3i0SW6wtRbD2484aZGewJeJzyB/++SiqWdRVzItNYHuC6vIHSM9vZN1Uyic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