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伤寒

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 邪在六经俱强 加之风伤阳 故浮虚 阳浮 卫中风也 阴弱 荣气弱也

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 寒伤荣 荣实则卫虚 寒伤阴 故牢坚 阳紧 邪在上焦 主欲呕 阴紧 邪在下焦 必欲利

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太阳。脉长,身热,目疼,鼻干,病在阳明。脉弦,胸胁痛而耳聋,病在少阳。脉俱细,嗌干腹满,邪在太阴。脉俱沉,口燥舌干,邪在少阴。脉俱微缓,烦满囊缩,邪在厥阴。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而紧涩,变为温疟 阴阳俱盛 伤寒之脉也 前病热未已 后寒复感 。脉阳浮滑,阴濡弱,更遇于风乘,变为风温 阳浮而滑 阴濡而弱 皆风脉也 前热未歇 风来乘热 。脉阳洪数,阴实大,遇温 热两合,变为温毒 洪数 实大皆热 两热相合 。脉阳濡阴弱而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温疫。

病发热,脉沉而细,表得太阳,名曰痓。病太阳,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名曰湿痹。病太阳,身热疼痛,脉微弱、弦芤,名曰中暍。若发汗已,身灼然热,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 脉阴阳 俱浮 自汗出 身重多眠 睡鼾 语难 小便不利 更被其下 若被火者 微发黄色 剧者则惊痫时瘈疭 若火重则死矣 。脉沉细而疾,身冷四肢冷,烦躁不欲饮水,狂闷,名曰阳厥。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脉有神,不问数极迟败,当中有力,即有神焉。神者,血气之先也。温病二三日,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温病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强者,十二日死。温病八九日,头身不疼,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之不强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坚脉强急者生,虚缓者死。温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热病七八日,当汗反下,脉绝者死。热病得汗,脉躁者死,来转大者死。厥逆,呼不应,脉绝者死。阳厥有力者生,阴厥按之大者生。热病七八日,脉不躁不数,后三日有汗,不汗四日死。热病脉涩小疾,腹满 img 胀,身热不得大小便,死。热病脉浮大绝而短气。大衄不止,腹中痛死。热病脉绝动疾,便血,夺形肉,身热甚死。热病脉小咳喘,眩悸,夺形肉,身热死。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视不见,死。热病脉转小,身热甚,咳而便血,目陷,妄言,循衣缝,躁扰不卧,死。热病呕血,喘咳烦满,身黄,腹鼓胀,泄不止,脉绝死。热病瘈疭狂走,不能食,腹满,胸痛引腰脊,呕血死。脉浮而洪 邪气盛也 ,身体如油 正气脱也 。喘而不休,水浆不下 胃气尽也 。体麻不仁 营卫不行 ,乍静乍乱 正邪争也 ,故为命绝 也。

热病喘逆咳吐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言,名肺绝,死 丁日死 后仿此 。热病头痛,呕宿汁,呕逆吐血,水浆不入,狂妄,腹大满,名脾绝,死。热病烦满骨痛,嗌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哭而笑,名心绝,死。热病僵卧,足不安地,呕血,血妄,血崩,遗屎溺,名肝绝,死。热病喘悸吐逆,骨痛短气,目视不明,汗如珠,肾绝,死。

太阳病,脉反躁盛,是阴阳交,死。得汗,脉静者生。少阴病,恶寒而蜷,下痢,手足逆者死。又吐痢躁逆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其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下痢,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又七八日息高者死。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五六日自痢烦躁者,不得卧寐者死。若痢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少阴病,下痢止,厥逆,无脉而烦,服汤药其脉暴出者死,微细缓者生。伤寒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下痢至厥不止者死。伤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者生,汗出利不止者死 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热在骨髓死。热病在肾,渴,口干,舌焦黄赤,日夜饮不止,腹大胀尚饮,目无精光死。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伤寒下痢,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病者胁下素有痞,而下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挟阴筋,为脏结,死。结胸证悉具而躁者死。直视谵语,喘满者死。若下痢亦死。

房劳辛苦之过,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触冒冬时杀厉之气,严寒之毒,中而即病,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 皆肾水涸 春木无以发生故也 。皆热不得发泄,郁于内,遇感而发,虽曰伤寒,实是不同。春为温疫,夏为暑热及飧泄,秋为痎疟,冬生咳嗽,皆因感四时不正之气,今人总名曰伤寒而施治之,实坏仲景立法之本意也。

证治 自外而入,内传经络。

太阳证,头疼 ,发热恶寒,腰脊强,脉浮而紧,无汗,谓之伤风,可汗,宜麻黄汤。脉浮缓自汗,谓之伤风,宜桂枝汤。忌利小便、重汗、下大便。

阳明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不恶风寒而自汗,尺寸脉俱长,宜白虎汤。脉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气汤 血也 不宜汗 。忌汗、利小便。

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痛而呕,耳聋,脉弦,宜和解之,小柴胡汤 胆无出入水火之间 。忌汗,忌利大小便 下犯太阳 汗利犯阳明 汗利下皆不可

太阴证,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时腹痛,脉沉细,其脏寒,宜四逆汤。脉浮可汗,宜桂枝汤 又大实痛 可下 用详 。忌三法,宜三法 用详

少阴证,口噤,舌干而渴,脉沉实,宜大承气。脉沉细迟者,宜温之,四逆汤。身凉,脉沉细而虚,宜泻心汤。身热而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脉浮洪无力,按之全无,宜附子泻心汤。其吐泻不渴,脉微弱,理中汤主之。渴而脉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少阴证,脉沉发热,当汗,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证,下痢色不青,当温;色青口燥,当下。脉弱忌下;干燥忌汗。

厥阴证,烦满而囊缩,大小便不通,发热引饮,腹满,脉俱微沉实,按之有力,当下;无力,当温 厥阴乃两阴交尽 曰厥阴 为生化之源 喜温而恶清 。大抵三阴非胃实不可下,此三阴无传经,止胃实可下也。

太阳,标本不同,标热 太阳发热 ,本寒 膀胱恶寒 ,故宜汗。阳明,从中气,标阳 肌热 ,本实 妄语 ,标阳故宜解肌,本实故宜下。少阳,标阳 发热 本火 恶寒 ,前有阳明,后有太阴,故宜和解。太阴,标阴本湿 腹胀满 或嗌干 身目黄 ,从本治宜泄满下湿。少阴,标阴 爪甲青 身冷 本热 脉沉实 舌干渴 ,标宜温,本宜下。厥阴,中气宜温 烦满囊缩 ,故为热,宜苦辛下之。

麻黄、桂枝之辈,汗而发之。葛根、升麻之属,因其轻而扬之。承气、陷胸之辈,引而竭之。泻心、十枣之类,中满而泄之。在表宜汗,在里宜下,在半表半里宜和。表多里少,和而少汗之;里多表少,和而微下之。在上者吐之,中气与脉微者温之,脉亦同法,又当求本 假令腹痛 用桂枝芍药汤 何不只用芍药 却用桂枝汤内加之 要知从太阳中来 故太阳为本 又如结胸 麻黄亦 然也

刘法,分病及脉,以五脏言之,诸在皮者,汗之,麻黄汤内加表之;在内者,下之,麻辛附子汤内加下之 此言脏者五脏也 通经入脏 物之藏者 腑也 方可也 。麻黄汤,治外证之外;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内证之外。得肝脉外证,善洁面青,善怒脉弦,前方加羌活、防风 三钱 ;内证满秘便难,淋溲转筋,脉沉而弦,后方同前。心脉外证,面赤,口干,善笑,脉浮而洪,前方加芩、石膏 各三钱 ;内证,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脉沉,后方加同前。肺脉外证,面白善嚏,悲愁欲哭,脉浮而涩,前方加姜、桂 各三钱 ;内证,喘咳,洒淅寒热,脉沉,后方加生姜、桂枝。脾脉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味,脉浮而缓,前加白术、防己;内证,腹胀满,食不消,怠惰,脉沉,后方同前。肾脉外证,面黑善恐,脉浮,前方加附子、生姜;内证,泄如,下重胫寒,脉沉,后方加同前。已前外证,皆表之表,汗而发之,内证者,里之表也,渍形以汗,如脉沉,复有里证 里证为发热引饮 便利赤涩 泄下赤水 或秘 按之内痛 此为里证 。宜速下之,依方加大黄 三钱 ,如邪未尽,复加大黄 二钱

刘、张又相继论,人多劳役饥饱者,得之火化火 扰,治之宜以辛凉,比及年少性急劳役,岂非火乎?迟脉,年老之人可以辛温解之,可制双解散,治诸伤寒时气在表里,皆服之。表里证有相似,药不可差 伤寒表证 发热恶寒而渴 独头痛身热 目疼鼻干 不得卧 乃阳明经病也 白虎汤主之 杂病里证亦同 但目赤者 脏病也 脉亦洪大 甚则呕血 先有形也 乃手太阴肺不足 不能管领阳气 宜以枸杞 地黄等 。补泻当察虚实 假如洪弦相杂 洪客也 弦主也 子能 令母实 又脉弦无表证 是东方实西方虚也 又前来者为实邪 依此补泻 余仿此行之

表汗,通圣散、双解散。半表半里,凉膈散、柴胡汤。里下 右手实承气 左手实抵当 。不分浮沉,但实可下。 气血 主三承气。温,四逆汤、真武汤。解痢,五苓散、甘露饮、解毒汤、白虎汤。发黄,栀子汤、茵陈汤。

伤寒得伤风脉,伤风得伤寒脉 假如太阳证 得头身热 自汗 恶风 脉弦当缓而反紧 伤风得伤寒也 余以例推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羌活汤尤妙。

吐,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豆豉汤 一钱

结胸 脉浮大者不可下 下之死 大陷胸汤

半夏 黄连 姜 瓜蒌实

大陷胸丸

大黄 五钱 苦葶苈 三钱 芒硝 一钱 杏仁 十二个

上为细末,将杏仁、芒硝研如脂,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入甘遂末三字、蜜半匙,水煎至半,温服。

六经余证

太阳:痓 汗多 ,热痢 误下变证

阳明:烦躁 火入于肺烦也 火入于肾躁也 栀子豉汤 宿食加大黄 。狂谵 实热 ,发斑 胃火 ,呕吐哕。

少阳:潮热 有平旦 日晡之分 见前

太阴:腹痛 有部分同杂证治 。痞 有虚实 实便秘 虚便利

少阴:心惊悸 见杂证 ,吐泻 同霍乱证治 。咽喉 甘草 桔梗 寒热合方 。下痢 色青下 不青温 。咳逆 阴消阳逆 或兼以舌挛 语言 不正 昏冒 咽痛 大承气

厥阴 羌活汤 解利伤寒 不问何经 并两感伤寒 出刘

羌活 二两 防风 川芎 甘草 黄芩 地黄 各一两 细辛 二钱半 白术 二两

身热加石膏 四钱 ,腹痛加芍药 三钱 ,往来寒热加柴胡 一两 、半夏 五钱 ,心下痞加枳实 一钱 ,里证加大黄 三钱 ,邪尽止之。

治疫

麻黄 一两 甘草 一两五钱 石膏 滑石 黄芩 各二两 白术 四两

煎服,表汗。

解痢: 大羌活汤 治两感伤寒。出李。

防风 羌活 独活 防己 甘草 黄芩 黄连 苍术白术 川芎 细辛 各三钱 知母 生地黄 各一两 白芷 阳明加之

双解散,混解不问风寒 出张 刘皆用

栀子豉汤 出李

消毒饮子 治疫时毒。

黄芩 黄连 各半两 连翘 一钱 人参 陈皮 桔梗 玄参 各三钱 甘草 黍粘子 板蓝根 马勃 僵蚕 一钱 升麻 七钱 柴胡 五钱 薄荷 川芎 五钱 大黄 便硬加之

水煎服。

伤寒中寒说:伤寒为外寒郁内热,伤寒面惨而不舒,恶寒不恶风;中寒为乘其肤腠,不分经络,疏豁一身,无热可发,温补自安,此胃气之大虚也。

风湿不可下论

春夏之交,病如伤寒,自汗,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非伤寒也。因阴雨卑湿,或引饮,多有此证,宜多与五苓散,切忌汗、下。

四证类伤寒:伤食 右手紧盛 痞满 。脚气 如伤寒证 但病起于脚胯耳 。痰证 呕逆头痛 脉浮而滑 痞满 。虚烦 不恶寒 不头痛身疼

阳毒,身重腰脊痛,狂言,或吐血下痢,脉浮大数,喉咽痛,吐血,面赤如锦纹,五六日可治。

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

阴盛格阳,目赤烦躁,不渴或渴不欲水,脉七八至,按之不鼓,姜附汤主之。

阳盛拒阴,身表凉疼痛,四肢冷,诸阴证,脉沉数而有力,承气汤主之。

阳厥极深,或时郑声,指甲面色青黑,势困。脉附骨取之有,按之无。因阳气怫郁,不得营运于四肢,以致身冷。先凉膈养阴退阳,以待心胸微暖,可承气下之。

阴证,身静,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口鼻中气冷,水浆不入,二便不禁,面上恶寒,如有刀刺。

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来,口鼻气热。

伤风,气出粗,合口不开,面光而不惨,恶风不恶寒。

伤食,口无味,液不纳,息匀。

两感,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者。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与厥阴俱病,烦满囊缩,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痓,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刚痓 无汗为表实 恶寒为重感寒 名刚痓 。太阳病,发热有汗,不恶寒者,为柔痓 表虚感湿 。其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头摇,卒口噤,背反张。

中湿,见前脉,其病一身尽黄,头疼,头汗出,欲水而不能饮 反欲近火 。头汗乃邪搏诸阳,热不得越,津液上凑 又见自汗 条下

手足汗,有热聚于胃则便硬,有寒则便溏,不能食,小便不利。烦躁,有热传于内 胸中有热 关前脉洪数 宜解热 。有虚 因汗吐下虚 协余热 身不疼 脉不紧数 宜补 又初解 胃弱强食 胃脉浮洪

苔,皆心经之热浅深也 白而滑 乃邪在半表半里也 白而涩 热在里也 黄而干 热在胃也 黑者宜下

哕皆胃疾,或寒,或妄下之虚。

手足冷 ,有寒有热 先热而后厥者 热伏于内 先厥而后热者 阴退阳气复 始得之便厥 皆阳不足而阴胜也 主为寒

谵语四证,伤寒谵语,属阳明经,乃胃有热,脉洪大者是,宜调胃承气汤。身不热,身困者,谓之郑声,病退人虚,脉和平,宜补。妇人经来,适邪气乘入于血海,左关脉数者,是小柴胡汤。有邪祟者,言语涉邪,颇有意思,脉状多变,与病相违也。

气喘七证,伤寒太阳证,下之微喘者,内虚外热故也,宜解其表。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胸膈满而喘者,宜利其小便。病本无喘,因药下之,泻止而喘,其色已脱,不治。喘而噫者,不治。喘而鱼口者,不治。喘而目闭面黑者,不治。

目瞪四证,伤寒至目瞪不省人事,此中风痓证,以药开关吐痰,痰退眼开,观后证以治之。伤寒病已过经,疾退无热,人困不语,脉和目瞪,谓之戴阳,下虚故也。阳毒不解,热毒之气伏于太阳之经,故使目瞪,六脉弦劲,渐作鱼口,气粗者死。太阴痰潮,上灌七窍,两目瞪,与小儿惊风之类同,下痰则愈。舌卷唇焦,乃心肺热极,三焦津液不生,可治;舌卷卵缩者,厥阴绝也 又云肝热

厥逆迷闷三证,阴毒伤冷,四肢逆冷,心膈迷闷,默默思睡,脉沉伏者是。伤寒发汗下后,又战汗过多,人困身冷不动者,亡阳也。伤寒发未三日,身冷额汗,面赤心烦者,非阴毒证也,谓之阴胜格阳,阴气并于外,阳气伏于内,其脉沉数也。

咽干两证,少阳证,口苦咽干,乃胆热也,小柴胡。少阴证,口燥咽干,乃肾热津液不生,宜下。

恶寒三证,发热恶寒发于阳,脉浮数,宜麻黄、桂枝汗之。无热恶寒发于阴,脉沉细,宜四逆温里。发汗后反恶寒,气虚也,脉微弱,宜补虚,芍药附子甘草汤主之。

恶风三证,汗出而脉缓,宜桂枝加葛根汤,使遍身润。太阳病,发汗过多亡阳,胃虚恶风,当温其经,宜桂枝加附子汤。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不得屈伸,汗出恶风,不欲去衣,宜甘草附子汤。

汗后热并再伤八证,发汗后不入格,其病不解,宜再汗。发汗后,再伤风邪而热,宜重发汗;再伤风寒而热,随证当消息治之。汗后温温热,脉弦小而数者,有余热也,宜和解之。汗后温温热,脉静,身无痛处,虚热也,宜平补之。汗后温温热,或渴,或烦,或胸满,或腹急,有里证,宜下之,脉必沉数。劳力而再热,平解劳倦,宜柴胡鳖甲散。过食而热者,宜消化其食也。

中暍,夏月发热恶寒,小便已洒然毛耸,脉弦细而芤迟,宜白虎人参汤,忌汗下。

中暑,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烦躁引饮,四肢不疼,脉虚,宜五苓散、白虎汤。

中温,冬月冒寒,至春夏再感乖常之气。

风湿,先伤风后伤湿。头痛,自汗,体重,息如喘,但默默欲眠,尺寸俱浮 风湿之脉当浮 。风温同证。

湿温,先伤湿后伤暑,是为湿温。

温毒,汗吐下,表未解,毒邪入脏,身有斑,阳洪数、阴实大之脉也。

温疫,众人病一般,脉阳濡弱、阴弦紧。

潮热,申酉时也,胃实宜下。寒热相继在他时。太阳病,热在寅卯。少阳病,热在巳午。

汗自出,太阳经自汗,营弱卫强也。中风,太阳脉缓。风湿,脉沉而细。风温,身重多睡,脉浮缓也 与风湿同证 。少阴,咽痛,四肢拘急疼,厥逆自汗,亡阳也。太阳,亡阳自汗。柔痓 同前痓下

除中者死,伤寒六七日 ,脉迟下痢而热,今与黄芩汤撤其热,腹中恶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脾经受邪则下痢而热,今与黄芩,邪热未去而胃气先去。

禁忌,厥阴心痛发斑,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痢不止。四肢厥逆,不可下。五六日不结胸,腹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当下反必汗,口烂。

少阴脉沉细数,病在里,忌汗;微者,忌汗;尺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太阴腹满,吐,食不下,自痢,时腹自痛,忌下。下之,胸下结硬。脉弱,自便痢,虽用下,宜减之。

少阳不可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犯之各随上下前后,本变及中变诸变例。

太阳小便不利,不可利之,利之邪气入里不能解。咽干,淋衄,小便不利,曾汗不可汗,表在不可下,下之动血。误犯之成结胸痞气,汗之成血蓄于胸中,当汗而下之,成协热利。

太阳证一下有八变:脉浮者必结胸,紧者必咽痛,弦者必两胁拘急,浮滑者必下血,细数者头痛不止,沉紧必欲呕,沉滑者必热利。

阳明证不当发汗,发汗成蓄血,上焦为衄。不当下,下之血蓄下焦发狂。有年夏患时热狂妄,服附者愈,服寒凉者死。

足太阳未渴,小便清者禁利;咽干禁汗,汗之成蓄血;禁下太早;已渴五苓散;谵语潮热大渴宜下;便黄迟宜利。

足阳明禁汗,禁利小便,腹满宜下。

足少阳三禁,胃实可下。足太阴禁下。足少阴脉沉,口燥咽干而渴,禁汗,脉涩而弱,禁下。三阴非胃实不可下。

治三焦便有胆少阳经,作风治不宜汗、下、利小便。

治心便有肾少阴,故本热标寒,故脉沉细按之洪大,用承气,酒制热饮是也。

治膀胱便有少阳太阳,故本寒标阳,故脉紧数,按之不鼓而空虚,用姜、附,寒饮顿服。

治肺便有脾太阴,故塞因塞用,大黄、枳实下之。

治阳明纯阳大肠,喜清恶热,当以凉治热,胃喜热恶寒,当以热治寒。

治厥阴纯阴肝,宜清恶热,当以凉治热,包络亦然。

许学士解利外感:伤风者,恶风用防风 二钱 、甘草、麻黄 一钱 ;头痛加川芎;项背腰痛加羌活;身重加苍术;肢节痛加羌活;目痛,鼻干及痛加升麻;或干呕、或寒热,或胁下痛加柴胡。伤寒者,恶寒麻黄 二钱 、防风、甘草 一钱 ,头沉闷加羌活 一钱 。凡治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用发散也,看他证加减。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是风宜辛用发散也。其伤寒表证,以石膏、滑石、知母、甘草、葱、豉之类汗出即解;如热在半表半里,与小柴胡汗出而愈;热甚,大柴胡下之;更甚,小承气;里热甚,大承气。发狂者,茵陈蒿汤下之。结胸者,陷胸汤下之。

内伤,见于右手。内伤躁作寒已,寒作躁已,不相并,但有间,且晡时必减,乃胃气得令;潮作之时,精神困倦,乃真气不足。外伤,见于左手。外伤但无间耳,晡时必作剧,乃气盛;潮作之时,精神有余,乃邪气胜。寒邪不能食。表虚不作表虚治,或劳役于凉处解衣,或阴处新浴,表虚为风寒所遏,切不可妄解表。 d75peSjeK2y88gm8gMx+NUhrgtlFTokN9douMjfdLDCramtd4SapsZnD6Mm0e/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