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2~18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儿童在发展的第二阶段会把他们在前一阶段获得的东西呈现出来。语言学习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第一阶段,儿童经历了一系列的小进步,这些进步跟我们编排语法书的方式是相同的。儿童首先做到的是发出声音,然后进行音节的发音,接着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的发音。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在第二阶段帮助儿童。如果这时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儿童语法开始教他们书写,就会让人觉得无法理解。怎么能从教儿童语法开始教他们书写呢?在他们能够读写之前,我们怎么能教他们语法呢?
人们往往觉得,这一年龄的儿童有两个主要需求:玩木质几何图形;在讲故事中发展想象力。成人觉得玩木质几何图形可以帮助儿童直接地把自己的思想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而让他们认识和了解世界,达到心理快速发展的目标。讲故事则被视为一种促进儿童想象力发展的方法。而儿童又会在游戏中释放这种想象力,在亲自动手做事的过程中,儿童增强了体力,人们会很自然地觉得这些活动让儿童的大脑跟外界进行了沟通联系,对儿童帮助很大。
其实儿童的认知跟他们看到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吻合的,因为他们不只是直观地认识这些,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儿童需要一种非常有序的心理活动能力来勾画他们没有看到的事物。如果只有看到某种东西后大脑才能记住,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儿童带到户外去,他们就能了解一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不只是用眼睛来吸收事物的,构成我们文化的也不只是我们所见到的事物。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没见过湖泊或者冰雪,就要发挥想象去描述出它们的样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某种特别的心理能力。
我们无法说明儿童的想象力究竟有多么丰富,所以我们开始了试验。这是一个从6岁儿童开始的试验。我们努力从全局的视角向儿童介绍地理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的讲解不是从地理图形的河流、海湾、海岛等某个局部开始的。
我们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张地图,告诉他们这就是地球。
这些孩子不能根据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展开想象,进而掌握世界的样子,但必须通过大脑的神奇想象力来形成世界的概念。我们给他们展示的地图用深蓝色表示海洋,用金色的点状带表示陆地。尽管地图上面没有写出地名或作出普通的标记,但孩子们却出人意料地说出:
“这是陆地。”
“这是海洋。”
“这是美洲。”
“这是印度。”
……
儿童非常喜爱地图,地图几乎是儿童房间里不可缺少的物品。儿童在3~6岁的时候既能够辨别事物之间的关系,还能借助想象的力量,在头脑中勾画出他们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在儿童心理方面,想象力是很重要的。世界各地的人都经常给儿童讲神话故事,仿佛这样做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果我们都认同儿童喜欢想象,那么我们为什么只通过讲神话故事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呢?假如儿童可以对某个神话故事展开想象,他们也同样可以想象美洲啊!儿童能够借助观察地图获得更加直观的印象,这种获得印象的方式与他们从谈话中汲取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总是忽略想象力这个发现真理的心灵力量。儿童的思想正在不知疲倦地主动运转着,它闪烁着灵感的火花。
我还看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几个6岁的儿童站在地图前进行讨论,有个3岁半的孩子挤进来说:“这就是世界吗?让我看看!”
别人告诉这个孩子:“是的。”
3岁小孩显得很惊讶:“现在我懂了。我叔叔以前环游过世界3次呢!”
这体现出这个孩子明白地图只是世界的模型,地球实际上是很大的。他肯定曾经在别人的谈话中听说过这些知识。
我们学校的另一个小男孩也要看地图。这个男孩才4岁。在认真观察之后,他没有找到其他孩子都在关注的美国,就插嘴问:“纽约在哪儿?”其他孩子很惊讶,但还是给他指出了纽约的位置。
4岁小孩又问:“那荷兰呢?”这让周围的人更不敢相信了。在一片讶异声中,大家为他指明了荷兰的位置。
然后,小男孩说:“我爸爸每年要去美国两次,就在纽约。等他离开家,妈妈就告诉我‘爸爸在海上’,一连好几天她都这样说。后来妈妈就说‘爸爸到了纽约’,再过几天,妈妈会告诉我‘爸爸又在海上’,等到妈妈说‘爸爸到了荷兰,我们会在阿姆斯特丹见到他’的时候,让人快乐的日子就要到了。”
这个孩子以前就听过美国好几次,只要听到有人把美国跟地图联系起来,他就会马上停下手里的活动去看,而且表情仿佛在说:“我已经看到美国了。”
把看到的东西进行形象化处理,要经历一个艰难的阶段。这跟儿童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是一样的。最后,儿童通过联想把真实的事物同词汇联系在一起。
儿童具有获取自身技能的动力。周围人的行为都会对儿童产生一种刺激。他们模仿这些行为,然后形成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