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1岁半儿童的模仿

儿童1岁半的时期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年龄段,这是教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儿童的上下肢开始为了进一步的协调做准备,他们的个性也开始发展,为了迎接随后到来的2岁的“语言爆发期”,他们开始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总之,这是一个不断努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特殊时期。

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在这个时期,不要打乱儿童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如果自然突出地表明儿童在这段时间需要不断的努力,那么我们就应该为提供帮助而做好准备。

我们普遍认为,成人一定要为儿童作出好榜样,榜样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品质。由此我们强调成人的重要性,尤其是老师和母亲的作用。

可是,大自然并不遵循这样的逻辑,儿童的模仿跟成人的完美没有关系。成人的责任是在儿童开始模仿之前,为他们做好准备。它源于儿童进行的各种努力。这个道理适合于每一个人。成人所树立的榜样不一定会有良好的作用,它只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模仿的对象和动力。

事实是,儿童在模仿的时候一般会超过他们的榜样,比榜样做得更好、更精确。在某些方面的行为上,这一理论体现得非常明显。正如人们所了解的那样,要想实现成为钢琴家的梦想,儿童不仅要学会弹钢琴,还一定要反复练习,锻炼手指的各种技巧。但我们却总是让他们用单纯模仿的方法去达到更高的水平。我们总是给儿童讲各种英雄和圣人的故事,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也成为英雄和圣人。但是,在没有做好更深层的心理准备时,这是无法实现的。只会模仿,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伟人。榜样的作用在于点燃希望和兴趣的火花。模仿的渴望或许能带来学习的动力,而要达到更高的层次,没有大量的训练是行不通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模仿需要一定的准备。对此,儿童开始付出的努力是为了获得一种能够模仿的能力。这种间接的准备工作极为关键。大自然不仅赋予了我们模仿的能力,也给了我们不断改变自己、逐步向榜样靠近的能力。如果教育工作者想帮助儿童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了解自己应该向儿童提供多大程度的帮助。

要给孩子提供积极的模仿榜样

有一位和我很熟识的妈妈,她想要教导小女儿永远不要说谎。她向女儿描述了许多卑鄙的说谎行为,同时也在女儿面前赞美那些即使遭受责难、牺牲一切也坚持做正确事情的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勇气和坚定意志。妈妈想让女儿理解,一个小小的谎言最后可能会让人犯下一连串的错误。她还特别向女儿强调,一个身处在幸福、富裕家庭中的人,更应该维护尊严,为那些家境贫苦、没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树立榜样。

可是这位妈妈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有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邀请她去听音乐会。妈妈一再地推托:“哎呀!真不好意思,我头疼得很厉害,实在没有办法去。”电话还没有讲完,她就听到隔壁房间传来一声尖叫,赶紧冲过去,只见女儿跌坐在地上,用双手捂着脸。她赶紧问女儿:“亲爱的,发生什么事情了?”女儿哭着回答:“妈妈,你说谎!”

女儿对妈妈的信任就这样被彻底瓦解了。从此,这个孩子和妈妈之间竖立起了一道屏障。

妈妈费尽心思才让女儿形成诚实的意识,而她却从未反省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说谎行为。

那些费尽心思想鼓励孩子养成诚实品德的成人,其实常常让孩子被谎言所包围。而这些谎言有时不但已经超越了“小谎言”的界限,还往往都是一些有预谋地用来欺骗孩子的谎言。

提到欺骗,让我联想到一件与圣诞节和圣诞老人有关的趣事:

一位妈妈欺骗了孩子,她告诉孩子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她对此感到非常的内疚,于是决定向孩子说出事情的真相。当孩子知道自己过去一直都被欺骗后,感到失望极了。他整整一个礼拜都愁眉不展。

这位妈妈在和我说这件事的时候,还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类似情况并不一定都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另一位妈妈也向儿子说了类似的话。男孩听了后马上笑了起来。他对妈妈说:“哎呀!妈妈,我早就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圣诞老人的!”

“可是你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告诉过我呀?”

“因为你每次说到圣诞老人都很高兴呀!”

此时,孩子和父母的角色完全对调了。孩子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他出于对父母的爱,为了取悦他们,顺从了他们的心意。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应该毫无异议地听从父母的话。不过,父母也希望得到孩子的爱。在这方面,孩子常常成为父母的老师,因为孩子的思想是如此的纯真,而他们的正义感又是如此的令人吃惊。

有一天晚上,一位好心的妈妈想让儿子上床睡觉。男孩请求妈妈让他将做了一半的事情做完后再去睡觉,但是,妈妈不肯作出一点点让步。儿子只得乖乖地爬上床。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想要把刚才没做完的事情做完。妈妈发现儿子竟然偷偷溜下了床,就狠狠地批评了儿子一顿。

儿子对妈妈说:“我没有骗你啊!我跟你说过我想把这件事情做完。”

妈妈不想再和儿子讲下去,就叫他道歉。可是儿子还想继续和妈妈理论,想说明他并没有欺骗妈妈,他已经告诉了妈妈,他想把没做完的事情做完后再去睡觉。

儿子解释说:“我并没有欺骗任何人,我不明白为什么我需要道歉。”

“好吧,”妈妈接着说,“我懂了,你原来一点儿也不爱妈妈!”

儿子回答道:“妈妈,我真的很爱你,但是我并没有做错事情,我为什么要道歉?”

以上这番对话在我们听来,孩子的谈吐才像大人,妈妈反而像孩子一样无理取闹。

还有一个例子:

有一位当牧师的爸爸,他的小女儿每个礼拜日都会到他所在的教堂里去帮忙。一个礼拜日,牧师正在布道,讲的是耶稣的同情心。牧师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穷人和遭受苦难的人也同样是耶稣的子民。如果我们希望得到永生,就必须去呵护穷人和遭受苦难的人。”女儿被爸爸布道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

在离开教堂回家的路上,她看到路边有一个小女孩在行乞。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身上还有许多伤口。她跑过去,爱怜地拥抱、亲吻小女孩。

牧师和妻子看到后吓坏了,他们一把拽回了穿戴整洁的漂亮小女儿,一边急急忙忙地拉着她走开,一边指责她的行为。

回到家以后,妈妈赶紧帮女儿洗了个澡,将她全身的衣服都换了下来。

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

事后,女儿再听爸爸布道时,就如同听其他的故事一样,再没有被打动过了。

这类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其实,还有更多数不清的冲突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或者说是由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不和谐造成的。

不能让孩子一味地有样学样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我们还发现了另一种弊病—被动模仿。孩子一味地有样学样,这与其说是一种自我完善成长的方式,还不如说是走向“堕落”的捷径。因为成长是一种自我的内在工作,光看别人怎么做是无法实现成长的。孩子内心的期望被压抑,就如同深埋在地下的宝矿一样,被永远地掩藏了起来,他们也永远无法知道这些期望的真正价值。由于它们也永远无法实现,也不曾有机会被掌控,而且时时存在于孩子心头,因此会一点点地吸引住孩子,并不断地诱惑着他们。

由于成人压制了孩子的自然冲动,孩子做正确事情的能力和发挥正常精力的能力也因此受到了妨碍。换句话说就是,在遵循自然法则发展的道路上,成人成了孩子的一块绊脚石。在学习上,孩子也因此走了很多的冤枉路,深陷大量的、毫无意义的学习用品和玩具里,在其中打转。孩子原本具有的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孩子只好接受自己的命运,顺从成人的指挥。所有的事情在孩子眼中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这些孩子在童年原本都拥有一对翅膀,但在他们振动翅膀准备飞翔时,他们的“翅膀”却被生生地折断了。孩子一旦接触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力就会失去自觉性,只能在物质世界里漫无目的地找寻。由于缺乏现实体验,孩子离真实的世界会越来越遥远,他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偏离正轨,最后只能陷入毫无益处的神游之中。

孩子通过“淘气”来反抗

孩子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弱小的灵魂仍然会不停地进行抗争。然而他们只能用躁动、任性、哭闹、发脾气、使性子等消极的方式来表达。孩子故意淘气实际上是他们表达愤怒和反抗的另一种形式。这时,孩子消耗掉的不是正常的精力,而是在缺乏想象力时表现出的令人生气的恶言恶行。

此外,这些让人无能为力、疲于管教的“小淘气”,还有可能成为其他孩子模仿的对象。而成人对付这些孩子的办法,就像对付那些无视律法闯入“圣地”的敌人一样。

孩子在和成人的对立冲突中,他们的神经系统首先会受到伤害。现在,很多医生已经开始认识到,孩子情绪失调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在婴儿期曾受到的压抑。孩子在婴儿时代的一些早期表现,如失眠、做噩梦、消化不良、口吃等,大多是由情绪失调引起的。

在孩子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后,父母会尽心尽力地帮助孩子调整情绪,改善他们性格上的欠缺之处。尽管父母为治疗孩子的疾病竭尽全力,但是要知道,孩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父母造成的。

之所以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是因为家长错误地将对孩子的压迫视为爱的表现,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

我们一定要解放孩子受压抑的精神,让他们重获自由!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由此患上的各种病症奇迹般地消失。而剩下的那些没有治愈的疾病,则完全可能是由先天因素引起的。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人们总觉得需要一个权威来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指引自己走入正途。

当我们克服了上面这些困难后,也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虽然新一代的父母能够做到让纯洁天真的孩子自由地发展,但是父母千万不能将教育的自由偏颇地理解成放纵孩子。如果父母有这种错误的认识,将会使孩子觉得受到忽视,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而产生情绪上的问题。在这里,我无意制定新的原则,只是想归纳出一些结论。但是,在应用这些结论之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再斟酌该怎样做,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 3iI8P8CMz7D6j3zrdDNp5kan0D13Wwdbn7lgLYUbGopb/udmwOD/jD55ObgPAy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