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给孩子成长的自由

自由发展的原则

“自由”在我所提倡的整个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严肃地对待。

当然,我知道,要给大家一个简洁、直截了当、确定无疑的回答,也是很有难度的。争议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即便是那些我们确信无疑的东西也会被质疑。

下面有一些相关的例子,它们也许能更清楚地体现我要表达的意思。在对待婴儿的问题上,我们过去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呢?一定有很多人对那些传统和惯例印象深刻。比如,把婴儿捆束起来,以避免他们的腿长成罗圈腿;把婴儿舌下的韧带割断,这样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后才能自然地说话;要一直给婴儿戴着帽子,不然他们的耳朵就会凸出来;一定要注意婴儿躺着的姿势,不能让他们柔软的颅骨发生变形;有的妈妈还经常会一个劲儿地去捋或捏宝宝的小鼻子,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宝宝的鼻子变得长一些或更加高挺;有的妈妈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在孩子的耳垂上戴上一种小金耳环,因为据说这样能够“改善孩子的视力”……现在,有些国家已经摒弃了这类习俗,但仍有一些国家还在延续这样的传统。

再以成人帮助幼儿走路为例。一些教子心切的妈妈,在宝宝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就开始教婴儿走路,甚至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教上好几个小时。她们扭动着婴儿弱小娇柔的身体,好奇地盯着他们的小脚没有目的地移动。令人觉得好笑的是,她们真的会由此认定宝宝已经开始学走路了。其实,在这一时期,婴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不可能进行协调的运动。不过,婴儿的足弓确实在这时渐渐成形,所以他们才会开始试着去移动小腿,而妈妈们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还以为孩子在走路方面的进步是自己教导的结果。这时候,婴儿刚刚具有运动能力,还没有建立起身体的平衡感,所以不能站立。有些妈妈就用带子提起孩子的身体,牵引着他们在地上行走。她们有时还会把孩子放进一种特别的竹篮里。这种篮子底部比较宽大,孩子在里面不会翻倒。妈妈就把婴儿的身体捆在里面,让他们的手臂放在外面,他们的整个身体靠竹篮的上部支撑着。在这种装置中,虽然婴儿不能用自己的脚站起来,但他们可以向前移动双腿了。而在妈妈的眼里,婴儿的这种表现就是在走路。

然而,成人强加给孩子一种具有辅助作用的支撑物,就像我们为残疾人提供具有支撑作用的拐杖一样。如果孩子习惯了依靠篮子,一旦有一天篮子突然被拿走,他们就一定会摔倒。

当我们把科学引入儿童教育领域的时候,它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是什么呢?我要郑重说明的是,它不可能教你怎样让孩子的鼻子长得高挺,也不会教你怎样使孩子的耳朵保持完美的样子,更不会教你怎样让婴儿出生后马上就能走路。我只是向你证明:自然本身决定着头、耳、鼻的形状;不割断舌头下面的韧带,孩子也能学会说话;腿会自然地长直,行走的能力将自然地产生。我们最好不要对它进行人为的干预。

我们应该遵循一条原则:尽量把所有的事情留给自然。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们的身体比例就会形成得越协调,身体机能也会发展得越健全。我提倡去除各种束缚,让婴儿在恬静的状态下生活,让他们始终处于最大限度的安宁之中。我们要让婴儿的双腿完全放松,让他们在躺着的时候能够得到充分的舒展,不要刻意逗弄得婴儿手脚乱动。一定不要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强迫孩子走路,要相信一旦时机到来,孩子就会自己站立起来,自然地开始行走。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很多母亲已接受了这种观点,而那些卖绑带、布袋和篮子的商人也只好另谋生路了。

这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一个事实是有目共睹的:孩子们的腿比以前长得更直了,他们走得也比以前更灵活了。这已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当然也是一个最让人高兴的事实。回想一下,因为一直认为成人的呵护直接决定着儿童的双腿、鼻子、耳朵甚至头部的形态,所以我们为此度过了多少担心忧虑的日子呀!由于我们觉得自己责任十分重大,甚至大家都感到自己担当不起!而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我们现在就明白了:大自然会考虑这些问题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有给孩子自由,看着他们健康地成长。就让我们来做这个奇迹的旁观者吧!

对于儿童的内心生活,我们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我们曾经认为,孩子在塑造性格、发展智力、学会表达情感等方面,都非常需要我们的帮助。为此,我们也曾同样深感担忧。我们经常问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呢?正如那些常常捏孩子的鼻子或者用帽子限制孩子耳朵的妈妈们一样,我们能用某种特殊的方法去约束他们吗?实际上,人的性格、智力、情感等心理素质的发展跟身体的成长同步进行。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既不能创造物质,也不能缔造精神,一切都由自然掌控着。如果我们对这一点确信无疑,我们就必须遵循“不干预儿童的自然发展”这条基本原则。而且,我们也不能孤立地对待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要去片面追究什么是对个性、智力和情感的发展最有帮助的因素。其实,要想揭示出教育的根本,就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到给孩子自由?

只有以自由为发展原则,才能真正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地促进他们身体成长的方案。也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人的头、耳、鼻才能进入最完美的发育状态,他们走路的姿态也会在其先天能力的基础上日渐完美。同样,只有自由,才能让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展。这种自由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带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奇迹。这种自由能让我们在虚构的责任和忧虑所带来的痛苦重压下得以解放。

孩子的环境是为孩子布置的

生物科学已经证实了环境对生物具有重要的影响,唯物进化论也指出:环境戏剧性地影响着物种的繁衍和生物的形态,使它们发生改变甚至变异。我们不可能去证实所有的理论,但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研究却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结论。法布尔对昆虫生存环境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昆虫生命的发育过程提供了依据和帮助。在生物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了,只有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透彻地了解生物。

至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人类适应环境,还不如说是人类创造了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人们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其中总有一些特殊的精神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构成了社交活动的种种关系。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他周围的环境,他就无法学会了解自己,也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新式的教育理论正是注意到这一点,才呼吁人们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会生活能力,鼓励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并将此作为其理论的核心之一。

然而,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根本找不到可以适应的环境。这对孩子人格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身边的物品跟他们的身材比例相差很大,使他们无法对环境中的事物产生认同感,更无法很好地完成自然的成长和发展。

而环境失衡对孩子产生的重大影响,不仅仅是因为物品尺寸大小的差异,还因为他们在这种不适宜的环境中无法自如、顺利地行动。一个动作灵活敏捷、技术娴熟的杂技演员,如果发现别人想模仿他的动作,一定会觉得那人自不量力。因为在他的心中,根本没有人能够达到自己的水平。如果那个人还硬要试着一步步地跟着他的动作学习,这位杂技演员一定会失去耐心。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因此,我要向每位母亲提出建议:允许你的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事,允许他们自己梳头洗脸、穿衣服或者吃东西。

如果我们试着在自己为孩子设计的环境中生活,即使只有一天,我们也一定会感到十分痛苦。我们可能也会像孩子那样,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上。这样的话也一定会整天从我们的嘴里冲出来:“别管我,我不想这样!”最终,我们可能会因为无法找到维护自己的方法而哭出来。而我们也会听到妈妈们的责怪:“这孩子真不懂事,早上不起床,午睡的时候眼睛闭都不肯闭,还整天说着‘不要,不要’,小孩子怎么能这样呢!”

如果母亲能在家里为孩子布置出适合他们身材的环境,去配合他们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释放自己的精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构建真正属于孩子的环境,我们就能够逐步地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

同样,学校是为孩子们建立的,里面的桌椅等用具也都应该适合孩子的身材和力量,让孩子能够像我们在家里使用家具一样,得心应手地移动和使用这些东西。

下面是一些为孩子布置环境的原则:

□家具要轻巧,摆设在方便孩子移动的位置上。

□照片要贴在他们视线所及的高度上,让孩子能够不费力地看到。

□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应按照这样的原则安排,例如地毯、花瓶、盘子等。家里面的东西要让孩子都能够使用,还要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家庭的日常事务,比如,穿衣服、梳头洗脸,甚至扫地、清理地毯等。

□儿童周围的物品应该坚固而具有吸引力。学校的设计应舒适而充满童趣,使孩子乐于在其中学习和生活。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促使家庭氛围和谐温暖,优美舒适的学校环境与孩子的学习活动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关联。与处在混乱环境中的孩子相比,良好环境中的孩子会具有更多的探索与发现的主观意愿。

孩子对环境的好坏是非常敏感的。

有一天,旧金山蒙台梭利学校的一个小女孩去参观公立学校,她一进教室就发现里面的桌椅上都是灰尘,她对学校的老师说:“你知道为什么你们学校的学生宁可让教室这么脏,也不愿意打扫吗?因为他们没有漂亮的抹布。如果不能用漂亮的抹布,我也不愿意去打扫。”

孩子用的家具一定要是能够清洗干净的。这不仅仅是为了卫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家具可以为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愿意去做家务。孩子会由此逐渐学会关注周围的环境,学会把污渍清理干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懂得去把周围的东西洗刷干净,而保持清洁也会成为他们的习惯。

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掌控行为

许多人经常建议我,在桌脚和椅脚下垫上用塑胶制成的防滑垫,以减少移动桌椅时发出的噪声。我觉得能够发出噪声其实也很好,它会让我们了解到自己有没有做出粗鲁的动作。孩子们一旦动起来,就会失去秩序性。他们还不知道怎样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他们在这一点上跟成人不同,因为他们还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肌肉。

在我们的学校里,那些桌子和椅子发出的噪声会把孩子们的每一个粗鲁的动作都展示出来。正是因为这样,孩子们才会懂得注意自己的身体行动。

在我们的学校里还有一些类似于玻璃、盘子、花瓶等易碎的物品。对此,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些玻璃制品肯定会被三四岁的孩子打破的!”在他们眼里,玻璃似乎比孩子还值得重视。而事实上,通过这些事物对孩子进行的身体训练比那些物品本身要珍贵得多。

孩子在真正属于他们的环境中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掌控自己的行为举止。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能够改善自身的行为,不需要外来的激发和鼓励。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孩子脸上露出的喜悦和自豪,有时还能发现他们一本正经的模样。可见,孩子原本是能够自发地改进自己的行为的,而且他们很愿意这样做。

事实上,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他的人生道路正被各种成长所填满。我们应该尽全力去帮助孩子改善自我,使其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给孩子练习自己做事的机会。因为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他们才能取得发展和进步。就像孩子并不是完全因为觉得好玩而去洗手,他们是觉得自己能够完成这件事情才去做的。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根本是在生活的实践中自己动手。

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

在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当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将工作完成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成人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经常绞尽脑汁去帮助孩子,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地影响了他们自然的发展。

比如,很多学校要把桌椅固定在地板上。孩子们通常很好动,而且他们的动作有时候的确有些粗鲁,但即使桌椅不固定,他们也不会想去破坏它们。桌椅固定起来可能显得非常整齐,可孩子却没有办法自然地发展自己有秩序的身体行动了。

再比如,为了不让孩子把碗碟打破,我们可以为他们准备铁制的器皿。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有时候却是更让孩子像着了魔似的要把碗碟扔到地上。我们这些“障眼法”似的做法除了会让孩子继续犯错外,还会阻碍孩子发展。

当我们看到孩子遇到了困难,通常会马上出手相助,帮孩子完成他们要做的事情。我们的脑海中好像有一个声音在说:“你想自己梳洗吗?你要自己穿衣服吗?不必那么麻烦了,有我在这里,我会帮你把所有你想做的事情都做好。”我们本以为这是在帮孩子,是为了他们好,可孩子就这样被我们剥夺了自主权,他们会变得难以相处,而我们则把他们的表现看成是“不乖的行为”。

仔细想想,孩子在出生后的前几年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必须待在家里,那里到处是不能打破、不能弄脏的东西。孩子们不能动弹,无法在实践中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也不能练习使用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他们没有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生命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

还有一些孩子,似乎没有人能够管教得好他们。他们经常心情烦躁、情绪不高,总是不愿意听话地去梳洗。父母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就不加干涉地随他们去了。这样的家长被公认为非常有耐心、能容忍、对孩子好。但是,这种方法真的好吗?如果大家真的都是这么认为的,那么人们就没有真正理解好的标准。

真正对孩子好不是去包容孩子所有的错误,而是要找到方法帮助孩子避免再犯错误。我们应该清楚,弱小无力的孩子其实非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对孩子好,就应该努力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生活和成长;对孩子好,就应该尽全力为孩子提供他们成长所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站在孩子的旁边默默观察

当为孩子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后,我们必须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盲目帮助孩子的冲动,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总是去干涉他们,当然也不能漠不关心。当孩子专心地去做他们眼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会非常安静,乐在其中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时,我们什么也不需要去做,只需要站在孩子的旁边默默观察他们。

我们的学校正是源于这个理念建立的。在一般的学校里,老师通常在活动中占据主动位置,孩子则被动地参与。与之相反的是,在我们的学校中,老师们都担任观察者的角色,孩子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自己的活动。而且,越希望孩子成长发展得更好,成人就越应该只在旁边观察。

在我们的学校里,曾发生过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校工忘记打开学校的大门了,孩子们不能进去玩耍,都很不开心。后来,老师想到一个办法:“你们可以从窗户进去,可是只有我进不去。”结果,孩子们一个个地从窗户爬进教室去玩,而老师也非常开心地在外面守候着他们。

自然发展、乐于自己动手做事的孩子,是善于合作而又活力四射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创建能够真正帮助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提供锻炼机会的良好环境。请成人放开孩子,暂时离开一下,不要像“襁褓”一样裹住孩子,给孩子适当的自由。这将是教育的一大进步。 ynO4GXbEqLKjYahmrmR3gquuZYh8U1RCDsLOnw0h7JOVVyjunBE7uiUU0zVOox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