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胎教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问

中国是最早倡导胎教的国家

西汉大学问家刘向在他所著的《列女传·周室三母》中就提到,早在周朝时,妇人怀孕就很讲究,“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食不邪味、耳不闻于淫声,夜则令瞽人诵诗、道正事(睡觉不侧身睡,坐着不胡乱坐在席子的边上,立着不靠门框,吃食不碰味不正的东西,听乐不听声音淫荡的音乐,夜晚聆听盲人诵读优美的诗歌、讲解正义和正气的美好事情)”。认为这样的孕妇生下来的孩子就会“生形端正,才德必过人(体形相貌端正,才气品德必定超过常人)”。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命义篇》中提出了“胎教之法”,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宋代时,名医陈自明在《妇女大全良方》中就有“胎教论”,对胎教进行了专题论述。明代时的许多名医对胎教也都有详细的论述,使胎教学说进一步完善起来,成为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说,并且对清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清代的陈梦雷等人在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时就把历代关于胎教学说的内容汇集在一起,以“小儿未生胎养门”列为儿科分卷之首,对历代胎教学说做了总结。清代末期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在其著作《大同书》中也主张建立胎教院,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聪明的后代,提高人口的质量。

中国古代的胎教智慧

中国古人的胎教智慧表现在对孕妇人格、修养、身体健康的关注,在培养胎宝宝方面注重的是胎宝宝的品性、人格,是一种全方位考虑、有益于胎宝宝的胎教。古人认为孕妇的人格修养直接影响着胎宝宝的人格形成,对胎宝宝的素质高低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如果胎宝宝的人格塑造端正了,以后会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优秀品质,也包括身心的健康。

性格培养和智力培养同等重视,身体健康和气质品性综合考虑,这是中国古人胎教智慧最有价值的地方。

妈妈气血调和,宝宝德才过人

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孩子的人品、智慧、个性和健康都“肇自血气(源于人的血气)”,既与父母亲的先天遗传有很大关系,也与母亲怀孕期间的生活调理有很大关系。先天遗传谁也改变不了,但母亲在怀孕期间如果能保持心情平和愉悦、血脉和顺畅通,没有乖戾暴躁的脾气,没有埋怨不满的情绪,并且能在吃、穿、行、睡、站、坐、与人谈笑等生活起居、为人处世方面,处处保持身正、气正,生下的孩子就会气血调和、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没有邪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德才过人、有大出息。

1.西汉刘向的观点

刘向在他的书中列举了周文王母亲和周成王母亲的怀孕经验。周文王被后人认为是历代君王中最贤德的君王,他从小耳聪目明、过目不忘,凡事教他一点,他就能举一反三,悟出很多道理。当上周王以后,他克己为民,努力以贤德影响民众,使周朝出现了难得的全国富裕、民众安居乐业、“路不拾遗(走在路上看到别人掉的东西不去捡)”的好景象。刘向提到周文王母亲在怀文王时,“太任(周文王之母)有身孕,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眼睛不看难看的色彩,耳朵不听淫荡的声音,说话不说傲慢之言)”。认为周文王母亲由于实行了严格的胎教,所以生出了周文王这样贤明而有崇高德行的君王。汉代文人贾谊也在他的《新书·胎教》中记载了周成王母亲的怀孕经验:“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周妃子在怀周成王时,站立时身子不歪,坐着时在席子正中不偏向一边,笑时不大声张狂,一人高高在上时不傲慢,虽然感到愤怒却从不张口骂人,这就是讲究胎教的缘故)。”

2.隋代名医巢元方的观点

隋代名医巢元方在他的医学名著《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也谈到了母亲保持正气、气血调和对孩子会有很大影响:“子欲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你要想让孩子生得端正庄严,就得注意端正自己的言行,不说污言秽语,不做不道德的事)。”

3.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观点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医学名著《千金要方·养胎》中也提出了孕妇要保持血气正常、生出聪明健康的孩子,就得“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遮事清净(调理自己的心情和精神,去掉懒惰性情,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万事保求清净)”。

4.宋代名医陈自明的观点

宋代名医陈自明在他的《妇人大全良方》中更是从中医气血理论的角度讲到了母亲健康、血气调和对孩子的健康和气质健全的影响:“夫人以胃气壮实、冲任荣和,则胎得所,如鱼处渊;若气血虚弱,无以滋养,则始终不能成也(母亲胃气壮实,阴阳之气调和荣盛,那么胎宝宝就会有好的生长条件,如鱼游在深水里一样;如果母亲气血虚弱,胎宝宝就得不到滋养,那样胎宝宝从头至尾就成长不好)。”所以要培育健康健全的孩子,必须“阴阳平均,气质完备,成其形尔(只有阴阳平衡,孩子才会气质完全,各个方面有正形)”。

这些例子说明,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注意到了母亲气质、行为对胎宝宝身心健康的极大影响,并已积累了一整套调理母亲气血、起居行为,以求生出好孩子的珍贵方法。

妈妈情趣高雅,宝宝漂亮善良

中国的古人很注重人与环境、大自然的感应,在胎教上也同样有外象内感的理论,认为孕妇每天看到、听到的东西美不美,对胎宝宝今后的容貌是不是漂亮正、情感是不是愉悦宁静、品格是不是崇高、性格是不是稳重健全、孩子有没有较高的审美情趣等都有很大关系。母亲感受美与善,胎宝宝就会变得美善;母亲感受邪与恶,胎宝宝就会变得邪恶。所以美育成了中国古代育儿法中的最主要方法,也是胎教中最关键的方法。

从这一观点出发,古人提倡有条件的孕妇最好每日能“视美玉”、看美画、看美文美诗、听美的音乐歌唱或诗文诵读,让孕妇能不时沉浸在美好的情怀之中。汉代刘向的书中提到了周文王母亲注重美育的经验:“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食不邪味”“夜则令瞽人诵诗”,且常常静坐着观看美玉;宋代陈自明在他的书中也说:“欲子美好,玩白玉,观孔雀(想要孩子长得美丽漂亮,就常常把玩白玉、观看孔雀)。”美玉的柔嫩性质会使观看的人情绪变得温柔美好,美玉的晶莹剔透会使人产生清明感;孔雀美丽大方,其羽毛灿烂缤纷,看了能使人兴奋欢喜,这样美的情怀和对美的感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胎宝宝,使他不仅长得美、长得端庄,对美也会有天生的感悟能力。

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中发挥了南齐徐之才提出的逐月养胎法,认为要培养端正正气、健康无病的孩子:“欲得观……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口诵诗书,古今箴诫,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要多看美丽灿烂的珠玉,要多与贤惠通达的君子和有大德行大智慧的大师相处,多朗读诗歌和美文及古今的哲理名言,生活求简明清静,肉切得不正不吃,席子摆得不正不坐。要多弹琴瑟多听音乐,心神要调得愉悦,性情要保持平和)。”

我国清代的改革家康有为、后来的大文学家鲁迅、大教育家蔡元培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设立胎教院,对胎宝宝进行美育的意义和设想。他们从忧国忧民、改造国民的目的出发,认为对胎宝宝进行美育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民素质。

妈妈静修爱学,宝宝智力超群

中国的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人智慧的发展与人是否能处于宁静虚灵状态很有关系,所以提倡人们注重静修,认为“宁静致远”,那些气粗神躁的人是很难有高超的智慧的。既然智慧是在宁静愉悦的心情中产生的,母亲如能有平和愉悦的心态,自己的智慧就能提高,所怀孩子的智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所以孕妇要静养静修,“严守礼仪,清心养性”,这样做会非常有利于胎宝宝的智力发展。

诗歌、美文是两种高智商的文学作品,所以诵读诗歌既是一种美育胎教方法,也被古人当成了智慧胎教的主要手段。怀着周文王的母亲夜晚要听盲人诵读诗歌,后来不少有教养的孕妇也都把读诗、写诗当成了智力胎教的主要手段。 Ji0xBT6h6k3CZqjICNJpj0c2Yt+SFpTxXs/eaPWevvY9tOpRFXD50YjsfoPmuv9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