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丁 道论

《老子》底道论是全部思想底根据。道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宇宙生成底解析,二是万物本性底说明。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感觉器官不能完全理解底实体,所以名之为恍惚。宇宙底生成是从道而来。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依上头底意思是道底别名,不过今本《老子》已将有、无、一、万物,排成次序了。所以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底混沌或恍惚状态。一是成了形质底最初元。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开展底最初状态,从此以后,便成为繁复的物。书中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十四章) ,“有物”“有象” (二十一章) 都是说明从浑沌生出万物以前所含底生成底能。《老子》只说明生底现象,却没说明怎样生法。大概作者只认定有一个内在的道为宇宙本体,一切不能离开它,它是一切事物底理法和准则。所以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六十章) 。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 。人生当以这自然存在底道为准则,然后能得安宁。在这里,不能不把道底本性指示出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七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十六章)。 看来,万物底本性是不有、不恃、不宰、致虚、守静。总而言之,它是有生底进程,却没有生底欲望;有养育底德,却不居其功。第三十四章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底本性既然如此,从它产生底万物也不能不同。因此人也当随着这个准则去过日子。

宇宙生成底说明在先秦底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儒家底典籍更不谈这个。古代中国所注重底知识只在与人间有密切关系底道德、政治、处世、立身等等上头,至于宇宙如何生成,却没人注意到。《淮南子·天文训》载:“天墬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道始于虚霩,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这是后来的道家知识进步了,对于天地剖判底程序才有清阳为天,重浊为地底说明。“天地剖判”初见于《史记·孟子荀卿传》引邹衍底话,恐怕最初注视这个问题底是阴阳家。到吴时徐整底《三五历记》便有“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和盘古开天辟地底神话,这也许是南方底传说或印度金卵化生说底传入。老子底宇宙生成底见解,是从阴阳家得来底。

其次,在《老子》里也有几处说到天道。天在中国是支配人生底尊体,是宗教崇拜上底最高对象。《尚书》屡言天命,《论语》也常见天。对于天底理解纯是依于人间生活,拟之为人。故天有意志,有感情,能歆受人间底祭祀。天命是超乎人间能力所能左右底命运,宇宙间所以有秩序,便是因为有了它。但宇宙并非无所创造,乃是自然生成。这生成底力是天之德。天底思想到孟子时代已很发达,但儒家并不十分重看天命,只以它为宇宙一定的法理。《论语·公冶长》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孟子说诚是天道,思诚是人道,人所重在人道,因它含有伦理的意义。《老子》里底天是自然、无为,所以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三十九章) 。又说,“天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抑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六十四章) 。又“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六十一章) 。这些都是以天道为至公无私,不求自在,不为自成底意思。故说,“治人事天莫如啬” (五十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一章) 。也是指明一切都是取法自然底意思。 LMDzn6YkMpNdFRoU3mkDh01RoehHPcGxEtZaGYivTPW70+Rc772Bhzy9vvkKa1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