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乙 《道德经》

现在的《老子》是否老子底原作,也是一个问题。《汉书·艺文志》载《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篇,可惜现在都见不着,无从参证。从经内底章句与思想看来,因为矛盾之处甚多,故可以断定其中必有许多后加的文句。如果现存的《老子》没经过后人增改,在文体上应当首尾一致,但其中有些章句完全是韵文 (如第二十一章) ,有些完全是散文 (如第六十七章) ,又在同一韵文里,有些类似骚赋,有些同于箴铭;同一散文,有些是格言,有些是治术,甚至有些羼入经注 (如六十七章“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上句“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底解释,又如二十二、二十三、五十四诸章底一部分,及八十章,都是散文,与其他文体不合) 。仅仅五千文底一小册,文体便那么不一致,若说是一个人一气写下来底,就未免有点牵强。《史记》说,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从现存本看来很难说与汉初底本子相同,有许多可以看为汉代加入底文字。如《庄子·天下篇》所引老聃之言:“人皆取先,己独取后。”“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巧笑。人皆求福,己独曲全。”“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坚则毁矣,锐则锉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这些文句都不见于现存的《老子》。其他如“知其雄……”“知其白……”“受国之垢”“曲则全”“深根”“挫其锐”,则散见于今本《老子》,但表现法和思想多与今本不同。这大概是由于引用者底误记,或传诵间所生底讹吧。或者今本《老子》是譌取原本一部分的文句,加上辑者以为是老子底话而成,故此现出许多断片的格言 (若把今本《老子》二章与十章、三十四章、七十七章章与六十四章比较,较比三,四章与五十六章比较,十章与五十一章比较,二十二章与六十六章比较,三十章与五十五章比较,三十二章与三十七章、四十四章比较,三十四章与六十三章比较,三十七章与四十八章比较,便知其中重复句颇多,或不重复意义也相同) 。汉代著作所引底《老子》几乎都与今本不同。如《韩非》底《解老》《喻老》,《淮南子》底《道应训》《原道训》《齐俗训》《诠言训》《人间训》,《韩诗外传》,《史记·货殖传》中所引底《老子》,只有《解老》中底一句是今本所存底。可知今本是后改底本子,不是原本。

从思想方面看来,今本《老子》有许多不调和底地方。如六十七章所立底“三宝”不能与排斥仁义礼名底态度相融洽。不重视善恶区别底道家思想,也不能与七十九章底“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相调和。“取天下” (二十九、四十八、五十七章) 也不与崇尚无为底见解一致。五十四章底子孙祭祀、列记乡国天下,生死、摄生 (五十章) ,长生久视 (五十九章) ,兵 (三十及六十九章) ,“立天子,置三公” (六十二章) ,“圣人用之,以为官长” (二十八章) ,简直不是道家底话。又众人与我底分别 (二十章) ,天道与人道底对举 (七十七章) ,都与说柔弱,说退,说屈等精神不和。这些都可看出《道德经》中所表示底思想底混杂。再进一步考察起来,老子底根本思想,在《道德经》中也有与它冲突之处。拿“失道而后德” (三十八章) 来和“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二十一章) 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二十三章) 比较;“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三十八章) 与“大道废,有仁义”及“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比较;五章底“天地不仁”以下几句与四十九章底“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二十章)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二章)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六十二章) 比较起来,不能不说彼此底矛盾处很多。

今本《老子》有些地方夹入俚谚,有些是引用它书底文句。如“曲则全” (二十二章) 之后,便说“古之所谓‘曲则全’”,是用古谚底证据。八十章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见于《庄子·胠箧篇》。十三章底“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与《庄子·在宥篇》相同。恐怕是辑《老子》底人改窜《庄子》而来底。又如“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八十一章) ,是战国末年流行底辩者所说,在老子时代恐怕也不能有。又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等句明是一种方略,与主张虚静无为底老子思想全然不同。这文句在《战国策》与《韩非子》中同说为引《周书》之文。所谓《周书》即《周书阴符》,或《太公阴符》,为阴谋家与纵横家所尊崇底经典。这些文句是阴谋家言羼行入《老子》里头。又,十八、十九两章底仁义等句,明是反对高唱仁义底儒家。孔子虽常说仁与义,却未尝把仁义连起来成为一个名辞 (这当然是以《论语》为限,《庄子》底《大宗师》《天道》《天运》诸篇,《韩非·五蠹篇》,《礼记》底《表记》《中庸》也记孔子说仁义,但都是后人指为或假托孔子之言) 。仁义是孔子以后底儒家术语。孟子力说仁义,然而《孟子》全书,并没提到这排斥仁义最力底老子。如果《老子》之说为当时所流行底,孟子不能不攻击他。这章恐怕是孟子以后之文。在道家系统中,与这章最相近底主张是法家慎到底说法,恐怕也是慎子一派之言窜入《老子》里头底。这样看来,今本《老子》直像一部从多方面选录底道家教科书,思想与文体都呈混杂的状态。最低限度,也可以说是原本《老子》底增改本。在《论语》及《孟子》里,我们可以看见孔、孟底人格活跃在纸上;在《道德经》中却不能找出老子底真性格,所以怀疑老子不是历史人物也未尝不可。

然则《道德经》原本底作者及其时代是否相传底老子又是另一问题,津田先生以为从《荀子·天论》对于老子底批评“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看来,这书当成于《孟子》以后,《荀子》以前,作者大约是西历纪元前三百年左右底人物。武内先生以为老聃是西历纪元前四百年前后底人物,而《道德经》当成于纪元前二百四十年顷。老子以后百数十年间,其思想传授底历程不得而知。现存《老子》里底有韵部分大概比其余散文部分较古。《荀子·解蔽篇》中有“《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底引文。《道经》这名字,暗示着在荀子时代道家底书不止《老子》一部。再者,当时道家不但有像儒家底经,并且也有传。《荀子·修身篇》引“《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一句,与《庄子·山木篇》“物物而不物于物”底见解相同,可知这所谓“传”,是道传。《解蔽篇》有“虚一而静”“至人”“无为”,《礼论》中有“太一”等辞,都是出于道书底。在《老子》里没有“太一”“至人”。《庄子·天下篇》叙关尹、老聃之道,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这名辞后来屡见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大乐》《审分览》诸篇) 。“至人”这辞见于《庄子·逍遥游》:“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老子》中只有“圣人”,故《解蔽》所用底“至人”是从以前的道书得来底。《庄子》中底“故曰”底下底文句多是引用早期的道书。可知在现存的《老子》未被修辑以前当有许多别行底道家经籍。《列子·天瑞篇》“谷神不死”一段是今本《老子》所载,而书却冠以“黄帝书”底名称。同篇别段也有这名字。又《力命篇》及《庄子·知北游》底黄帝之言亦见于《老子》。当时的道书多半是佚了,只剩下些被采入《老》《庄》等书底引句。打开《老子》底时候,读者当注意到这一层。 Eyq+7WE7/OnRJDmow6VI8OZSXiJRwp25NevnCLznaIE67nCIZkykMWlyRLbjMl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