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命轮

佛教神话将生命轮回表现为邪神摩罗控制的轮子。我们可从Caroline A. Foley的一封书信(《皇家亚洲协会期刊》1894,389页)中可见,世界轮和生命轮的比喻比人们通常所想象的要久远得多,这一点可从《天业譬喻》中看出。

Caroline Foley写道:

书中讲述的是佛陀如何指导Ananda制作一个轮子,以表示另一信徒Maudgalyayana在其他星球上的见闻。一切似乎是,这位信徒常去那些地方。

轮子共有五条轮辐,轮幅之间分别是地狱、动物、饿鬼、神和人。中间还有分别象征贪欲、仇恨和无知的鸽子、毒蛇和猪。

轮箍周围是按顺序或倒序排列的十二因缘。在这里,生物以超自然方式出生,如同水轮的机械运动,再从一种状态下降,并以另一种形态再次出现。

这就是生命之轮。制成之后,它被放在“圣殿的通道入口”,由一托钵僧解读。

十二因缘所概述的轮回或生命轮回,则被描绘在轮箍的周围。

佛教理念小心翼翼地接受了摩罗作为执掌生命之轮的世界王子。这一点不难看出,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将印度中部旃陀的沙漠洞穴壁画与西藏及日本同一体裁的图案进行比较。

在所有的图案正中,几乎都是形成自私的三种原因,即憎恶、怨恨和懒惰,其象征为毒蛇、公鸡和猪。它们亦被称为三火或三恶根,即愤怒、罪和迷恋。

在印度图案中,展示的共是六个部分:神界,人界,蛇神界(或蛇),天堂,鬼界和地狱。

西藏图案上具有同样的领域,但分界没有如此明显。而日本图案显示的只有五个分界。

为表现佛作为维持众生之神的无所不在,在日本的图画上,只在轮毂处有佛的雕塑。印度生命轮的每个部分都须有佛像。

当世佛陀是佛的化身。Nirmana-Kaya代表生命达到大彻大悟境界的倾向。轮外有两个佛像。右角处的是传道者,正在讲解正法,也就是Dharma-Kaya,体现于达磨(dharmma,法)的佛法,即法律、宗教或真理。左角处的是处于休息状态的佛,表现为Sambhoga-Kaya,已达涅槃并臻于完美的纯净妙境的佛陀。

十二因缘是佛教生命之轮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表现为轮箍或轮箍周围的十二幅图案。

与这些时代更久的生命之轮相比,日本的生命之轮更为清晰地展示了十二因缘。整个系列从底部开始升向左边,然后在右边递降。

在这里,第一因缘无明的形象是一个粗暴的男子。第二因缘在译入英语时,未能译好,通常译为“confection”(调理),代表生命的终极形式或组织的原始状态,意指重复以前功能的结构序列。

它的形象是陶工的轮子,各种器皿由它而生。此因缘不能与轮回混淆,轮回是整个生命之轮或转世轮回的整个过程。

第三因缘叫识,是此前形成的排列或结构之重复引进的知觉。它是动物的感知能力,往往被表现为一只猴子。

第四因缘为名色,意思是我们所指的个性,是一个人的名字和他的外表,通常被表现为驾船的舵手。

第五因缘叫六域,是我们所指的五官与头脑或思想。佛教徒视其为第六感,通常被画成一个人体器官。

第六因缘是六域与物体的接触,通常被画成情人的拥抱。

六域与物体的接触产生出第七因缘,即爱或感情,通常被画成一个叹息的情人。如果我们用歌德《浮士德》里花园的一幕来展现第六因缘,第七因缘就可以用玛格丽特的歌声“我的宁静不再,我的心充满悲伤” (第十五场)来进行描绘。

从爱生出第八因缘,即渴求或渴望。图上画的是两个分离的情人在谈情说爱。

第九因缘是欲望,即依恋式生存。图片展示的是情人跟随心爱之人的步伐。

第十因缘叫bhava(新娘的拥抱)或生存的继续,其艺术表现为情人的结婚,通常是骑在大象背上,举行盛宴,庆祝婚礼。

第十一因缘是生,图案为一个女人分娩时的阵痛。

其余则代表第十二因缘,包含各种各样的痛苦,由老、病、死、悲伤、抱怨、惩罚和各种各样的磨难组成。

印度生命轮上的十二幅图案表达含糊,但毫无疑问,它们表述的是完全相同的含义。

从右上角开始,我们首先看到一个正在生气的男人,他代表无明;然后可能是一个在陶轮上生产的陶匠,代表个性或主要灵魂形式的形成。

第三幅图上画的是一只爬树的猴子,象征动物的感觉或生物的个性。第四幅图上是河水上的一艘船只,代表以舵手为喻的思想起源。第五幅看似在五块基石上所建的一幢房子,我们将其解释为五种感官,最上层的建筑代表第六感官——头脑。

接下来是一个女人,她激发出接触的欲望。在第七幅图中,两个正在叹息的情人代表情爱。第八幅图是两个分开的情人,代表渴求或渴望。第九幅图是一个男人正从一棵树上采花或摘果,可让我们联想到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它描述的是人正在品尝性爱之果。

第十幅图描绘妊娠,第十一幅图描绘生育。第十二幅图上画的是死神背走人死后没有血色的躯体。

今天,在日本寺庙里常见的生命之轮,及从印度传至西藏、中国的生命之轮,可以远溯至远古时期。

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与世界相关的这个恶魔理念至少产生于两千年前,也即佛教尚在印度盛行的时期,而且,将其再往前追溯,即追溯至先于佛的时期,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佛陀在世时,即有相同或类似的图案存在,图案中的邪魔在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佛陀充分利用传统图案来传播自己的宗教,同时加上了自己的诠释,从而起到新瓶装旧酒的作用。

更为可能的是,这些图案还应追溯至更早的鬼魔崇拜时期。当时盛行的观念是,人们毋须崇拜善神,只须崇拜恶神,因为只有恶魔才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生命之轮所表述的相同理念存在于人类最古老文明的最古老时期。这一点我们可在迦勒底铜板图案中不难看出。

这幅图案有三个世界,即天界、地界和冥界,而冥界就掌控在一个可怕的怪物手中。这个铜板上的图案与佛教的生命之轮如此相似,不可能只是偶然。

宗教象征、惯例和仪式通常都会得到有效的保存,即使它们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已历经变异。从其他国家在宗教发展中的类似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必须认定,阿卡得人的起初崇拜形式和特定文明阶段同属于野蛮部落的崇拜形式,即鬼魔崇拜。

这块铜板似乎保存了史前世界观的残存特色。最简单的解释是,将持有世界图案的怪物视作恶神。只有在人类对恶神产生恐惧的宗教形成时期,恶神才被视作真正的世界王子,受到大家的礼拜,因为人们只有向它献上血腥的祭品,才能平息它的愤怒。

如果这个观点得到证实,迦勒底铜板上掌握世界的怪物就会成为宗教概念的开端与佛教根基之间的联系纽带。只是在佛教发展的后期,恶神崇拜才完全消失。

这种古旧表述形式的影响也延伸至基督教的起源时期,并在之后走向暗淡。

在《新约》里,佛教术语“生命轮”也有体现,只不过,在这里,它已成为远古记忆中的一个回音,其原始意义已鲜为人知。在谈及舌头对这个世界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时,雅各写道:

污秽我们全身的舌头就藏身于我们的肢体中;它还能将生命的轮子点燃,并将先从地狱里燃起。 qjhh2s3wc9WPoyc7Hr++nA6VePU2225nmr2OeF5SAKEt5DpwNSwW0B0uq/yZBsh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