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口气整理完会再反弹,所以就让我养成每天整理一点的习惯吧。”
这种想法乍看之下很吸引人。大家都已经明白,前半句“一口气整理完会再反弹”是错的,而后半句“所以就让我养成每天整理一点的习惯吧”的提议看起来似乎值得相信。
你可千万不能被这句话蒙骗了。
如果养成了每天整理一点的习惯,那你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整理好。
对很多人来说,要改变长年养成的生活习惯绝非易事。
对那些既想整理又整理不好的人来说,最好还是想清楚这一点,因为要想养成每天整理一点的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改变人的意识,就不可能改变人的习惯。 而“改变人的意识”绝非嘴上说的那么简单,要控制自己的意识是非常难的。
不过,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就能让人关于整理的意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我真正对整理有所醒悟是在中学时期。那时候看了一本名叫《丢弃的艺术》的书,从此改变了我原有的想法。我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的这本书,书中的内容让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为这本书重点阐述了“丢弃”的重要性,这是我以前看过的任何杂志上都没有刊载的内容。
当时因为在公交车上过度痴迷地看书,以致差一点就错过了下车的车站。我慌慌张张地回家后,立刻拿了垃圾袋走进自己的房间。几个小时后,当我从面积只有五张榻榻米大小的房间里走出来时,房间里已经装了八只垃圾袋的物品,从不再穿的衣服到小学时期的教科书、儿童时代的玩具,以及收集起来的橡皮和贴纸等。这些都是无用的物品,我早已经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我双手抱膝,呆坐在房间中央堆积如山的半透明垃圾袋旁边,将近一个小时都动弹不得,心想:“为什么我会保留这么多无用的物品啊?”
最令我震撼的还在后面。当我搬走垃圾袋后,房间顿时为之一亮,虽然只经过几小时的整理,却呈现出非常罕见的变化。那些原先被物品占据的部位露出了我从未见过的地板,就像别人的房间一样。飘浮在房间里的空气也显得透明轻盈,连内心都变得澄净通透了。
我不由得感叹:“整理比我想象的还要厉害呀!”
巨大的变化出现在我眼前,我的内心宛如受到雷击。从那一天起,我开始走上了钻研整理的人生,把过去视为新娘培育课而全情投入的烹饪、缝纫以及其他家政课等都打入冷宫,只求及格就好。
整理不会骗人。整理会直观地显现出它的效果,让人一目了然。 所以我传授的整理法的宗旨就在于不是“培养每天整理一点的习惯”,而是“通过一次性整理,使意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我通过刚才讲述的亲身体验,接受了新观念的冲击,自己的意识发生了突然的变化,生活习惯也随之迅速改变。
其实,我的客户也不是一点一点地养成整理习惯的,而是 从进行一次性整理的那天开始,全都成了“会整理的人” 。
为了达到目的,我们必须进行一次性的整理。这是不会反弹的整理法的重点之一。
经过反复的整理,依然发生反弹现象,这不是房间里物品的问题,而是整理者自身想法的问题。只要他的观念不改变,即使有“要整理”的干劲,也不能持续保持下去,干劲的火焰必然会很快熄灭。究其原因,不就是没能看到整理的结果,没有体验到整理效果的实际感受吗?
因此,为了让整理获得成功,就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若能进行一次性正确的整理,就能立刻看到结果,而且能长久保持整理后的整洁状态,只要亲身体验过这个过程,我想任何人都会在心底里深切感到不能再让房间回复杂乱了。
“不必追求完美,慢慢地开始整理吧。”
“每天丢弃一个无用物品吧。”
为了缓解对整理信心不足的人的不安,这是多么动人的说法啊!
开始研究整理之后,我几乎阅读了所有日本出版的有关整理的书籍,看到了这几句话。那时,刚对整理有所感悟的冲劲已经稍微稳定下来,进入了效果不明显的停滞期。渐感疲惫的我,无意识地掉进了这个陷阱。
如果从一开始就以完美为目标,就会使心理负担过重,更何况本来就很难做到完美的整理。 要是老老实实地按照书上写的那样,一天丢弃一个物品,一年就丢弃了三百六十五个。我自以为找到了很好的方法,立即开始采用书上写的“一天丢弃一个物品的方法”。
早上起来时,我一边看着衣柜,一边心想:“今天丢弃什么呢?”突然脑袋里灵光一现,“啊,这件T恤穿不上了。”于是我顺手就把T恤扔进了垃圾袋。第二天晚上,我在睡觉之前,朝书桌的抽屉里看了看,又有了新的发现,“哦,这个练习本是我小时候用的。”于是我把练习本扔进了垃圾袋。与此同时,我又看到了别的目标,“那么说来,这本便条纸也不需要了。”我正要把旁边的便条纸扔进垃圾袋时,突然停了手。“啊,对了,就把它作为明天要扔的那个好了。”我整整等了一晚上,到第二天早上才终于把那本便条纸扔进垃圾袋。过了一天,我由于疏忽,早上和晚上都没想起“今天丢弃一个”的事,于是我在次日搜集了两个物品扔进了垃圾袋……
其实,这样的做法我连两个星期都无法坚持。我原本就不是做事认真的人,虽然下定决心,要一天丢弃一个物品,但像我这种性子急又不肯勤奋努力的人,要每天这样坚持实在太难了。我可是一个喜欢把暑假作业拖到最后一天才匆忙完成的人,现在每天只丢弃一个物品,可我购物时却会一口气买下一大堆。 因此,我购入的速度远远大于丢弃的速度,以致物品总在不断增加。 如此一来,物品总量根本无法减少,房间永远处于整理之中,我也终于失去了信心,把这个“一天丢弃一个物品”的原则忘得一干二净。
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说,整理得不彻底,就永远无法整理好。 如果你不是个做事认真且能不懈努力的人,我建议你还是通过一次彻底的整理,达到完善整理的目标。
一听到“完善”两个字,也许会有许多人面露难色,连称“这是做不到的”。其实无须担心,因为整理毕竟是物理性作业而已。
整理时该做的,大致只有两件事。一是确定物品的弃留,二是设定物品放置的位置。如果能做好这两项工作,那么无论是谁都能进行完善的整理。 由于物品都能明确计数,所以如果一个一个地确定它的弃留,一个一个设定它放置的位置,那就必然会达到“顺利实现完善整理”的最终目标。
所以,“完善整理”不再成为一件难事,而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完善整理”对于其后不再出现反弹现象也是绝对必要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考试的前夜,当你觉得复习不下去的时候,突然就产生了想去整理的念头?
你把堆积在书桌上的讲义干净利落地扔进了废纸篓,又认真地收拾好散落在地板上的课本。然后,不知为何你还在不停地整理,把书架上的书籍、文件重新分类排列整齐,最后甚至整理起抽屉里的文具……
你忙着整理这些东西,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夜两点。当你把书桌及周围的物品整理干净后,睡意也向你袭来……迷迷糊糊中你突然醒来,已是清晨五点,你这才真正着急起来,于是终于又开始认真地复习功课……
实不相瞒,这正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而且已经成了我考试前夜的习惯。
原以为这种考试前的“整理冲动”,只发生在对整理感兴趣的我身上,但没想到居然有很多人也这样说:“啊,我也有这种情况。”
我这才明白这不过是一种正常现象。不仅考试前容易发生, 甚至有很多人在身处紧要关头时都会产生想整理的冲动 。
上述那种无意识地产生想要整理的冲动并不是我们真心想去整理,而是想通过整理来消除某种“心理障碍”。
其实,明知自己必须聚精会神地复习功课,心里却一时产生了烦躁情绪而无法排遣,看到眼前散乱的状态,就在心理上产生了“必须整理房间”的焦虑,取代了原先的焦虑。
最好的证据就是,这种考试前产生的想整理的冲动只是暂时的,很少能延续到考试后。特别是当顺利地结束考试回到家时,昨夜的热情早已烟消云散,有关整理的事更是忘得一干二净,又回到了原来正常的生活。这是因为非复习备考不可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从表面上看,只有先整理完毕,才能投入复习的状态之中。 其实,只是整理好杂乱的房间,心理上的混乱状态并不会消失。把房间整理干净时,心情的确能够暂时变得舒畅,但这不过是个陷阱,心情烦乱的真正原因并没有消除 。
每次进行物理上的整理时,我们并没有同时进行心理上的整理,只是被一时的心情舒畅所蒙骗。因此,我每次在考试的前夜整理房间,事实上浪费了大量的复习时间,所以考试的成绩总是很差。
在此不妨先思考一下整理之前的问题,即“房间处于杂乱的状态”。房间并不会自然就乱成一团,而是住在里面的自己把它弄乱的。俗话说:“房间之乱是心乱。”所谓的杂乱状态,除了物理性的原因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真正的问题,但我们往往被眼前杂乱的感觉所蒙骗。
所谓的弄乱这种行为,从本质来分析,出于人们想要逃避现实的防卫本能。
如果你觉得“太过整齐的房间总让人心神不定”,试着认真面对这种不安的感受,或许自己心底真正在意的问题就会浮现。
整理过后,房间处于整洁状态,自然会触及自己的心情和内心, 而之前极力逃避的问题,不管是否情愿,现在都必须着手解决 。
因此,从开始整理的那一刻起,你就被迫重新启动自己的人生了。
结果,人生因整理而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请迅速地整理完毕,然后面对自己真正应该面对的问题。 整理不过是一种手段,整理本身不是目的。 真正重要的是整理过后要如何生活下去,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