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能够分享孩子的情绪,才是真正的爱

过去,很多父母认为生了孩子之后,只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供他上学,就算是完成了父母的任务。只要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问题,再给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剩下的部分,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不过现代社会要求不同了,父母的角色变得更多样化。照顾孩子,让他们健健康康、无忧无虑地成长,只是最基本的一条。为了让孩子学业出色,父母还要充当孩子学习“经纪人”的角色。另外,还要让他们参加各种体验活动和人格培训课,好让他们在情绪和人格上都健全,完美得无可挑剔。

只要是为了孩子,如今的父母无论金钱、时间和努力,全都可以无条件付出。他们的种种努力,已经远远超出过去只单纯解决孩子基本衣、食、住的层面了。尽管如此,现在的孩子却不如以前的孩子幸福。2010年,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中,26个国家的儿童和青少年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韩国的儿童与青少年幸福指数最低。这是为什么?也许从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

贤秀的爸爸是现役军人,他对贤秀始终没法放心。虽说贤秀是个男孩,但他从小腼腆害羞,声音也细小微弱,似乎擦亮眼睛,也没法在贤秀身上找出一丝大方爽朗的气质。尽管是在新时代,但贤秀的爸爸还是认为男子汉理应魁梧、坚强,所以从小就对贤秀格外严厉。如果孩子玩耍时碰伤了膝盖而哭鼻子,爸爸就会数落他:“男子汉大丈夫,因为这点小事还哭哭啼啼,成何体统!别哭了!”

无论是韩国的跆拳道还是日本的合气道,只要是贤秀爸爸认为有助于培养男孩阳刚之气的运动,家里都全力支持贤秀学习。但也许是天性难改,一直到小学三年级,贤秀依然没有多大变化。他不敢直接跟爸爸说不想培训了,只能央求妈妈:“运动太无聊了,可不可以不再练习了。”尽管看着心疼,爸爸还是狠狠心,毫不松懈对儿子的培养。因为在贤秀爸爸看来,把儿子培养成富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才是爸爸能给予儿子最好的爱。

小溪的妈妈对于孩子的关爱,和贤秀爸爸不太一样。小溪的妈妈希望女儿长大后能成为职业女性,成为不仅在国内,甚至在世界舞台上也能叱咤风云的铿锵女性。小溪的妈妈早已为她制订好长期的教学计划。现在都讲究早期留学,等小溪从英语幼儿园毕业,就让她升小学,到了五六年级,就送她去加拿大留学两年,再回国上完国际中学及重点高中,然后去美国读大学。

别看小溪才七岁,她的课程安排并不比大人轻松。上完英语幼儿园的课程,就忙着去上小提琴课和芭蕾舞课。小孩子当然吃不消。尽管孩子比较好学,并不排斥学习,但偶尔也会因太累而不肯去上培训课。尤其是芭蕾舞课,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小溪经常会找各种借口不去上课。

妈妈虽然能充分理解女儿的心情,但是看到其他比小溪更小的孩子正在学习更多的东西,她就觉得即使是苦点累点,还是应该让孩子坚持和忍耐,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住脚。虽然现在孩子觉得这种上课方式很累,但是等到将来成功了,孩子就能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

可以看到,尽管贤秀爸爸和小溪妈妈的教育方式并不相同,但他们爱自己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像这两位家长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过着幸福无忧的生活。所以为了子女的教育倾尽一切,好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孩子们并不幸福,家长也有自己的苦水。本来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孩子并不理解爸妈的苦心,不但不全力配合,有时候甚至会唱反调,反抗父母,真是很让人伤心。

如果你认为孩子对父母的爱不领情,那不妨换一种方式来爱孩子。到底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孩子既感到幸福快乐,又能确保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如果长时间研究和应用情绪管理训练,我们就会发现,唯有情绪管理训练,才是父母向孩子传达爱意的最好方法。

以错误的方式爱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能让孩子更加紧锁心门。而情绪管理训练,不但能开启孩子紧闭的心扉,还能让他们变得积极向上,这与孩子的兴趣和孩子所处的环境无关。情绪管理训练对于时间和地点的要求非常低,基本上在任何时间及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它是一种最平凡可行的爱的教育方式。就像全球通用的语言一样,情绪管理训练让每个孩子都更接近幸福。

为什么要感同身受?让大脑来回答

家长们承认,只要富于条理地向孩子仔细说明,孩子就可以充分理解父母所说的话。可见,如今的孩子不仅聪明,而且理解能力很强。很多孩子三四岁时,就可以熟练地阅读母语故事书,上小学前就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些神童可以说随处可见,不再稀缺。而如此聪明的孩子一旦陷入某种情绪困境时,如果你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只会让孩子的反应更加敏感,甚至做出与愿望相悖的行为。

例如,孩子从学校回来后,气呼呼地说:“那个破学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师凭什么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批评我!”

站在父母的立场,家长可能会想,老师是不可能平白无故批评孩子的,即使孩子心里有些委屈,但为了孩子以后的教育,还是有必要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于是家长只能开导自家的孩子:“要是你真没做错什么,老师怎么可能冲你发火呢?肯定有什么理由吧?”这下可好,孩子气呼呼地嚷嚷道:“哼!妈妈根本就不了解情况,就知道冤枉我!”

“你看看,你肯定也是这样跟老师顶嘴的,是不是?难怪老师批评你!”

家长如此训斥孩子,也许是出于好意,希望孩子能够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好让孩子能安心读书,顺利度过学校生活。但这种方式无疑是给孩子火上浇油,难怪他会脚踢书包来发泄。这样一来又不得了了,家长肯定不会放过孩子这种无礼的行为,心想一定要让孩子改掉这个臭毛病不可,于是家长的嗓门就更提高一截。

“赶紧给我把书包放回原处。我的耐心是有限的,趁着说好话时最好听着点。听到没有?”家长这么一吼,孩子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其实许多家长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自己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孩子是可以听懂的。正因为有了这种过高的奢望,他们才会不知疲惫地唠叨个不停。偏偏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能听进家长的话。不妨试着从了解孩子情绪的角度来尝试一下,这样也许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假设孩子从学校回来时,气呼呼地抱怨道:“那个破学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师凭什么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批评我!”(到这里为止,与之前的情形是一模一样的)

父母首先会感到很意外:我的孩子究竟犯了什么错误,竟然惹得老师在大家面前批评他?但心生疑虑的同时,家长也应意识到一种责任感,此时正是引导孩子的好机会,以免孩子在将来又因为同样的事情而受批评。不过,请家长在充当父母角色之前,先试着去读懂孩子的情绪。

“你是说,突然不想去学校了吗?老师竟然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训斥你,真让人泄气,可能换了谁都没兴致再去学校了(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绪,试图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不过,可不可以告诉妈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表现出对此事的关心)”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一五一十地向你诉说内心的烦恼。

“我们今天刚好检查作业,我当然写了。但是班里好多同学都没写,老师很生气,决定惩罚大家。我因为已经写了,就告诉老师我写作业了。结果老师让我站到前面去,还训我说‘你听不懂什么叫集体受罚,是不是?老师说话时竟然敢顶嘴。你写作业就了不起了吗?’就这样,让我在大家面前挨训。”孩子似乎还是无法平静下来,依然像小牛犊一样喘着粗气。

“唉,这的确是够委屈的。明明写了作业,却还要跟大家一起集体受罚,真是很委屈。你告诉老师自己写了作业,结果却被老师教训一通……不过呢,其实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妈妈很用心地打扫班级卫生,结果因为其他人都偷懒不干,老师就罚我们全体受罚。我只是忍不住说了一句,结果被老师训得更厉害。所以呀,妈妈能理解你现在为什么不肯去上学了。(坦然接受孩子的心情,试着感同身受)”

“哦?妈妈也遇到过和我一样的事情?”

孩子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也比刚才平静了许多。显然,孩子感觉到妈妈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正努力地理解自己的心情,正是这种信任,给了孩子一种沟通顺畅且内心安宁的感觉,最终能让孩子的内心恢复平静。

“嗯,是的。我觉得很丢人、很委屈,再也不想上学了。”这时妈妈如果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可以和孩子营造一种共鸣。

“妈妈那时是怎么做的呢?”此时,孩子开始认真思考遇到这种情形时该怎么解决的问题了,这正是给孩子讲解如何正确“行动”的机会。

“后来,我回到家,并不像当时那样生气了。我想,我们班的卫生那么差,而我又是班长,也许老师觉得我作为班长责任重大,所以才会更严厉地要求我。于是,自从那以后,我就更努力地做班里的工作。你猜怎么样?到期末时,老师竟然给了我三好学生奖。”

“对对对。我们班也是,每天不写作业就上学的同学可多了,老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才发火吧!结果我中途插上一句,告诉老师就我一个人完成了作业,所以老师才会更生气了。”

一旦孩子的情绪被他人理解并接受,就会逐渐恢复平静,这时他看待事物的洞察力会更出色。建议此时,妈妈不要毛遂自荐充当谋士的角色,不妨试试这样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说说你的想法。”“等明天上学了,我去找老师真诚地道歉。老师正说话时,插嘴打断老师的话,很不礼貌。”

也许你不会相信,但这就是孩子给出的完善的解决方案。别忘了,这可是靠他自己思考和摸索出来的。由于孩子想通了这件事,不再因为老师批评他而感到委屈,而且妈妈也可以充当自己的好朋友,愿意倾听他的烦恼,那么孩子根本不会泄愤地踢书包或大哭一通,而是会独立摸索出应对事态的合理情感和行为。收获的不仅是这些,通过这种沟通,孩子和妈妈的心会贴得更近,彼此的信任感也会加倍增加。作为家长,他们也会真实地感觉到孩子又成长了一大步,由衷地为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像刚才这种先接受孩子的情绪,再引导他做出正确选择的原理,如果结合大脑结构来说明,可能会更直观易懂。

大脑的三层结构

1960年,脑神经学家保罗·麦克莱恩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大体是由三层组成的。其中最下面的一层是脑干部分,起到调节呼吸、血压、体温和心跳等作用,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功能。脑干是“原始的大脑”,出生时便已经形成。所以婴儿出生后,可以马上呼吸和吃奶。脑干的结构和功能与爬虫类的极其相似,因此它也被称为“爬虫类的大脑”。

脑干上面是大脑的边缘系统,位于脑半球的内侧下方,主要负责情绪控制、记忆和激素分泌等。人类的喜悦、快乐、愤怒与悲伤等情感,甚至食欲和性欲都受它控制。大部分哺乳类动物都有边缘系统,所以小狗看到主人回来会表现得很高兴,而看到陌生人则会躲避或汪汪大叫。狗感到害怕时会把尾巴低垂下来,还能表现出妒忌……种种丰富的表达,都是因为狗的边缘系统比较发达。爬虫类的边缘系统不够发达,因此它们不懂得情感表达。由于情绪表达只属于哺乳动物,因此把边缘系统称为“情感大脑”或“哺乳类大脑”。

大脑边缘系统属于大脑旧皮质,而占据大脑后侧约1/3的“前额叶”,主要负责思考、判断、决定先后顺序、情绪调整和控制冲动。由于边缘系统具有高度的精神功能和创造功能,是人类特有的大脑,因此称它是“人类的大脑”“理性大脑”或“大脑总指挥部”。

边缘系统成形于青春期,前额叶成形于27~28岁

就连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儿都有自己的情绪。只不过初生儿时期的情绪是简单的,边缘系统历经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一直保持着相当活跃的发育状态。因此,即使孩子到了青春期,早已出落得像个大人,但他依然对于情绪相当敏感,还不太能在情绪、思维和行为之间把握好平衡与协调。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会表现得一时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时而用冲动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边缘系统直到青春期才逐渐完善,到了青春期结束时,基本上就成形了。

相反,思维之大脑,又称理性之大脑的前额叶,就需要相当漫长的发育时间。前额叶从孩子牙牙学语和认读时期开始一点点发育,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时初步发育完成。但这种初步发育完成的前额叶水平并不高,只能做一些类似于不应该说谎、作业必须完成、应当遵守时间等符合孩子年龄的思维和判断。让他们像大人一样进行复杂的思考和判断,那就太为难孩子了。最近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初步发育完成的前额叶,到了青春期,就会进入大幅度的重塑阶段。所以处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

青少年时期进入重塑阶段的前额叶,男性一般要在30岁时完全成熟,而女性则在24~25岁时就已完全成熟。男女平均至少要到27~28岁,前额叶才能发挥健全的功能和作用。所谓“懂事”,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在思考、判断、决定先后顺序、情绪调整及控制冲动等方面已经完全有能力来控制并完成。请注意,这里的27~28岁只是一个平均值。如果一个人比较晚熟,那么到了35~40岁,前额叶也有可能依然处于未成熟状态。所以,要求一个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像大人一样思维和判断,那么孩子就会由于无法判断他人对自己的要求而陷入混乱之中。

大脑三层结构

假设六岁的哥哥正在全神贯注地用积木搭城堡,结果四岁的弟弟跑过来一下弄翻了他的积木城堡。哥哥非常生气,也很恨弟弟的鲁莽,一气之下甚至可能会打弟弟。这时候妈妈最常用来教育哥哥的一句话是:“他不是弟弟吗?他还小呢!你是哥哥,你得让着他,照顾他,怎么能动手打他呢?”这就是针对前额叶的指令要求。但是对于前额叶尚未发育完成的六岁孩子,妈妈的这番话无疑像外语一样陌生难懂。本来城堡没了他就很生气,结果妈妈却视而不见,还埋怨自己打了弟弟,真是一肚子委屈。不被妈妈理解,受到妈妈的不公平对待,这样一来,孩子只能怀疑妈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还会觉得弟弟真讨厌!

稍大一些的孩子其实也差不多。小学生的前额叶尚处于未成熟阶段,所以只能是情绪感受先于理性思维。

“说几遍了,把屋子打扫一下!你看看,乱成什么样了?在这种环境里,怎么可能集中精神做功课?房子是心灵的窗户。你懂不懂?屋子里乱糟糟的,只能是……”

当你这样不停地唠叨时,如果以为会立竿见影地让孩子非常理智地回应一声“啊,对呀,我得把屋子收拾一下。妈妈说的每句话都是至理名言”,那你就错了。孩子很可能首先会对你的不友好态度做出反应:“妈妈总是唠叨个不停,烦(情绪)死了!我讨厌(情绪)妈妈的声音!要是妈妈能不管我就好了。”

我们要上楼梯时,不可能越过一楼,一步到位地到达二楼。要求前额叶尚未发育完成的孩子做出理性的判断,就好比直接试图跨上二楼一样。正如只有通过一楼才能步入二楼一样,只有先接受和理解了大脑的情绪,才能让前额叶做出合理的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行动。

所有选择,让情绪来决定

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认为,情绪往往会干扰人们做出理性判断。做出思考和判断,明明是大脑前额叶分内的事情。其实,倘若情绪大脑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往往就会导致思维大脑无法正常发挥功用。

下面是戈特曼博士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的一段有趣内容:

艾略特曾因为脑部出现肿瘤,而进行了摘除手术,但这次手术损伤了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这个部位是负责综合情绪和思维的领域,控制情绪做出判断和决定。不过好在这种损伤并没有影响艾略特的思维能力。IQ值和手术之前完全相同,而且他的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甚至记忆力也没有丝毫减退,其性格也与过去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自从手术后,艾略特不能再感受到任何情绪。

艾略特的主治大夫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认为,艾略特的手术虽然出现了上面谈及的遗憾,但这并不会影响他的正常社会活动。虽然感受不到情绪,但其思维的大脑是正常的。然而事实上,艾略特的人生最终以悲剧告终。艾略特曾经是一家大企业的高薪管理者,在接受手术后由于无法适应公司环境,只好辞职回家。因为对公司的大小事务,他不能再做出任何决议。

暂且不说公司里各种错综复杂、亟待解决的大小事项,就连类似整理文件、决定聚餐地点及和客户约定时间的简单小事,艾略特都无法完成。尽管他每件事都深思熟虑到每个细节,最终还是无法做出决定,最后不得不辞职。他甚至还和心爱的妻子离了婚。

通过艾略特的痛苦经历,科学家们对情绪做了全新的评估。情绪并非只是消极因素,只会搅乱我们的理性,它对于人们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有所帮助,好比导航仪一样。

情绪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高明得多。当人们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时,左思右想却无法决定,我们会在心里默想:“听从自己内心的安排好了,也许那才是正确的答案。”这里所说的“心”并非头脑mind,而是指心脏heart(这两个词都常被译为“心”,但前者侧重思维、意图,后者侧重于内心的感情)。最新的神经生理情绪心理研究称,心脏本身具有同大脑神经细胞相同的神经元(神经细胞),它能对极其细微的情绪立刻做出反应,并在感受到积极、感激、怜悯、同情和爱意时,表现出相当稳定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ty,HRV)。如果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说,当一个人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紧张和松弛保持协调与平衡时,才能集中注意力,保持头脑清晰,身体轻便,达到身心轻松的状态。概括地说,就是达到思维、情绪和行为一致的境界。这种状态即为“最佳投入状态”。

在艾略特的大脑中,因为控制情绪的部分受损,所以尽管他可以进行思维、逻辑及事实罗列,但无法判断出优先次序,进而做出选择。这就很像是一把弓箭空有“矢”而没有“的”,只能空放一箭一样,白费力气却不见效果。

心之所向往处,必定受到情绪的影响。虽然情绪的倾向理由无法用逻辑说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心脏会立刻根据过去的经验,及时反应于情绪,并且直观迅速地感知应该前往何处。所以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人们有必要摸索出能够合理应对自己情绪的方法,以免情绪做出“出轨”的选择。

情绪共享,越早越好

其实很多父母并不了解,在孩子小时候对他的情绪给予足够关注和理解的重要性。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在到达一定年龄之前,家长即使不去深入孩子的内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孩子的情绪。时而训斥、时而哄哄,并加以说服和教育,大多数时候孩子都能听从父母的意见。

但孩子一旦到了三四年级,进入青春期,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任凭家长怎么训斥、怎么说教,孩子都会无动于衷,让家长感觉就像对牛弹琴一般。不但如此,孩子还会抱怨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跟父母存在代沟,干脆以无法沟通为由用沉默来抗议。这时家长会显得手足无措,表示费解:“为什么过去乖巧听话、挺省心的一个孩子,突然就变这样了呢?”

事实上,改变的并不是孩子。只不过是孩子一直以来被父母强制压抑的情绪,不断地在内心积累,某一天终于如火山一样爆发了。平时自我情绪未能得到他人认可的孩子,大多抱着很大的自卑感,对自我有负面的印象,而且自我情绪调整能力很差,所以情绪往往表现得更反叛,做出的行为也更极端。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新生儿时期能够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更出色。这样的孩子即使受到惊吓或哭泣时,也会很容易做到自我安抚。那些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婴幼儿,起到缓解紧张作用的迷走神经弹性更高,因此这些孩子比较容易恢复平静,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也更强。

年龄越小,父母的情绪反应会对孩子起到更绝对性的影响。因为孩子会本能地认为自己无法独立生存,所以父母喂孩子吃饭、给孩子穿衣、哄孩子睡觉,就如同控制孩子生存的必要存在。作为如此重要的人,如果爸爸妈妈能够读懂孩子的情绪,并适时给予反应,孩子就会感受到很大的安慰,并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也就很容易自我安抚,并进行自我调节。

如果小时候没有及时获得情绪安慰,这些情绪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为绊脚石的风险就很大。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异或遭受虐待而受到心灵伤害,长大成人后依然无法摆脱这些问题而备受困扰的人比比皆是。

出生后的头两三年,是孩子和父母建立亲昵关系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孩子同父母形成何种亲昵关系,将会为孩子与他人及社会缔结良好关系树立一种典范。如果想要形成良好的亲昵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情绪信号就应该及时做出回应。也就是说,读懂孩子的情绪,并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法,孩子才不会感到不安,最终寻找到内心的平静。

英国的约翰·鲍比博士通过对婴幼儿期依赖感的研究,得出重要结论:通常在幼儿时期未能形成良好亲昵关系者,其后遗症可能会伴随一生;相反,从小接受良好的情绪管理训练,并获得情绪上的宁静时,其效果也会受益一生,二者同理。所以,我们建议,情绪管理训练应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

事实证明,这种情绪管理训练越早开始越有益。不过,即使是父母未能在孩子小时候及时与其进行情绪交流,导致孩子任性、发脾气、动不动就撇嘴……那也不必太紧张,现在开始也来得及。如果现在对孩子着手进行情绪管理训练,还是会很快起到良好效果的。通常,针对危险儿童和青少年的最初咨询,首先都是从情绪管理训练开始。那些曾经顶撞父母和老师,甚至辱骂加拳打脚踢施行暴力的问题少年,在接受10~15分钟情绪管理训练后,就会被神奇地驯化成一只温驯的羔羊。这种情绪管理训练,不仅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即使是对已成年的子女、配偶及顽固的婆婆等老人,同样是行之有效的。 UoXKxbduzbbJnh60Vlo/vhNAS+1XH0aIS32cvpjm9BtWiXkcuupwdVoiThpHI4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