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定理和公式进行验证

在一开始,我想先给大家介绍几句名人名言。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卢梭)

“我喜欢旅行,但不喜欢到达目的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哥伦布感到幸福不是在他发现了美洲的时候,而是在他将要发现美洲的时候。他的幸福达到最高点的时刻大概是在发现新大陆的三天以前。问题在于生命,仅仅在于生命,在于发现生命的这个不间断和无休止的过程,而完全不在于发现结果本身。”(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通常,人们把登上山顶作为目的,把登山作为手段。或许,二者也可以颠倒一下。”(乐天会长兼社长三木谷浩史)

实际上,这些名人名言都只说明了一个意思,那就是, 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说,结果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它的过程。

就好比说金字塔,当我们看到金字塔的时候,会有一种敬畏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金字塔看上去特别的宏伟壮观吗?我不是这么认为的。在当今的科技产业下,比金字塔看上去更加宏伟、更加壮观的现代建筑是数不胜数。这是因为几千年前的人类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就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我们为此而感到震惊。更进一步的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那些石头是怎样堆积上去的,这一点让人感到神秘和不可思议。要说金字塔真正的价值,无非就是它的建造方法。

那些数学公式和定义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本质并不在于结果的完美和得到结果的便捷,而是在于它是如何得出的,是如何推演的,这样一个验证的过程。

定理和公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说起数学的历史,那是非常的久远。早在公元前7万年左右,人们的绘画中就出现了几何图案。而在公元前3万年左右留下的历史遗迹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时间。就拿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耳濡目染的算术和几何学来说,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总共是12年。在这12年的教学计划当中,包含了数学史上5000多年以来的最重要也是最完美的数学定义和公式。每一个时代都有在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家,而我们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时代所学的数学定义和公式,实际上已经涵括了所有这些人的智慧的结晶。这些数学定义和公式的结果并不是智慧的本质,而本质的体现,就在于推算的过程。

在验证的过程当中有所感动

当我们聆听莫扎特的音乐,欣赏毕加索的绘画的时候,会为此而感动。同样,在数学定义和公式当中也有感动。然而这种感动,绝不是因为只看到了结果,或者是因为能够把这些公式和定义“运用”到数学题当中去,而是因为通过数学的验证,让我们感受到了前人的伟大。

“啊,真厉害啊!”

“啊,真是天才啊!”

在验证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感动也是数学的趣味性所在,我们能够借此而感受到数学当中有趣的一面。不过遗憾的是,学校的教学安排总是让学生们一刻不停的写作业、考试,学生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学生们来感受这些。如今日本的教学方式就是这样:

“看,这就是二次方程式的运算公式,你们要牢牢的记住它。”

遗憾的是,用这种方式来教学生的老师不在少数。故而有那么多的人在学生时代对数学产生了厌恶的情绪。正因为如此,我希望大家能够再次拿起数学,把当年老师要我们背诵的那些定义和公式进行验证,从中得出体会,并得到感触。希望有更多的人发现数学的乐趣,喜欢上数学。

通过验证提高“数学的能力”

如果说数学的能力就是逻辑判断能力的话,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逻辑判断的能力呢?在前文当中,我曾拿金字塔来举了个例子。 而逻辑判断能力,就好比是如何用一块块的石头来堆成金字塔一样,是一种对事物进行判断思考的能力。

说到金字塔的建造,在堆积石头的时候,如果只是这么随意的往上堆的话,那么金字塔很快就会倒下来的。必须要知道下一块石头该放在什么地方。而前人留下的金字塔,就是对这种逻辑的验证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逻辑性的堆积方法。同样,历史上的那些数学天才们留下来的定义和公式,我们拿来一一验证,就等同于在向那些前辈们请教数学。拿到一道数学题该如何着手,变换方程式的方法和窍门,如何作辅助线等等,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恐怕没有比这些数学天才们更好的老师了。

之前我已经说过许多次了,如果仅仅只是把每一种数学题的解题方法都记下来,这样对提高你的数学能力,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至于死记硬背那些定理和公式,更是毫无意义。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值得背下来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对定义和公式的验证方法。

有一句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无论多么天才的发明和创造,最初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就算是公认的天才莫扎特,也需要海顿老师的教导。既然要模仿,那就应该模仿最好的、最顶级的。因此,我们才要去学会如何验证那些数学天才们留下来的定义和公式。在验证的过程当中,能够感觉得到,他们所留下来的逻辑理论,都会变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到那个时候,你就真正的掌握了数学的能力。

对勾股定理的验证

在上一章节,我们讲到了对定理和公式的验证,那么接下来,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拿著名的勾股定理来举例好了。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勾股定理指的是什么?

【勾股定理(Pythagoras定理)】

如左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当中,

a 2 +b 2 =c 2

也就是说,除了斜边之外的两条边的长度的平方相加=斜边长度的平方。

就算你忘了勾股定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对这个定理进行验证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

如上图所示,将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边长为(a+b)的大正方形,当中还有一个边长为c的小正方形。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面积:

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4……☆

我们可以得出如上这样的一个答案。

接下来,让我们用英文字符来表示面积,

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b) 2

小正方形的面积为:c 2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

我们将这些面积代入到☆号方程式当中去,得出

然后我们再将等号左边的(a+b) 2 进行展开:

(a+b) 2 =a 2 +2ab+b 2

如果你没有掌握乘法公式的话:

(a+b)(a+b)=a 2 +ab+ab+b 2

那么你可以像这样,实际计算一下,从而得到确认。

接下来将展开之后的(a+b) 2 代入到☆号方程式当中去:

a 2 +2ab+b 2 =c 2 +2ab

从而最终得出:

a 2 +b 2 =c 2

至此,勾股定理的验证就完成了。

怎么样?现在是不是感觉到心情舒畅?至此,你有没有感觉到,勾股定理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定理,还包含了很多的意思。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最初的那个拼接图形的巧妙,顺便还复习了一下乘法公式。

不管怎么说,用面积来验证关于边长的定理,这不失为一种奇思妙想。我们可以看到,在勾股定理的方程式当中出现了三个平方,而平方,就是相同的两个数字相乘,从而得出的积(乘法运算)。也就是说,通过对这个定理的验证,我们可以知道用乘法运算来得出面积。

实际上,对勾股定理的验证,有100种以上的方法。

【介绍勾股定理验证方法的网页】

PythagoreanTheorem

Http://www.cut-the-knot.org/pythagoras/

在这个网页当中,还有很多验证的方法,都会让你不由自主的发出感慨:“原来还可以想到这么多啊!”

虽然我有把这些验证方法都介绍给大家的冲动,但是这并不是我的主要目的。相对于勾股定理的验证来说,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通过对定理和公式的验证,能够将那些乏味枯燥的知识变成具有新鲜感,能够带来感动的智慧,从而实现知识的升华。

对2次公式的验证

在学生时代,我们学到了许多数学定理和公式。这当中有一些虽然能够背下来,却不能够验证。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次公式。现在就让我们来试着验算一下2次公式。而在验算之前,先让我们来确认一下2次公式是什么:

【2次公式】

当ax 2 +bx+c=0的时候:

如上所述,这就是2次公式。(啊,如果你不记得了也没有关系!)

在验算2次公式之前,我们先来回想一下,2次方程式的运算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拿2次方程式当中最简单的类型来举例子,比如:

就是最简单的一个2次方程式。我们即使不用任何公式,也能够得出:

如果我们把ax 2 +bx+c=0按照:

的形式进行变形,那么就应该可以得出:

然而,真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吗?

在变形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运算技巧,那就是“平方的转换”。

【平方的转换】

把2次方程式ax 2 +bx+c按照

ax 2 +bx+c=a(x+p) 2 +q

的方式进行变形,我们将它称之为“平方的转换”。(顺便说一下,“平方”就是“2次方”的意思。)

平方的转换,绝对不是简单的方程式变形就可以完成的,接下来请大家仔细阅读。

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平方转换的基本公式”(这个是我自己命名的)。当你把:

(x+m) 2 =x 2 +2xm+m 2

当中的m进行移项,就可以得出“平方转换的基本算式”。

【平方转换的基本公式】

例)

接下来,我们就用“平方转换的基本公式”对ax 2 +bx+c进行平方的转换。

【平方的转换】

这样一来平方的转换就搞定了!

肯定有人会觉得,这真的是太难了。就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这绝不是简单的变形,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你肯定会感到不知所措(我一开始也这样)。但是无论如何你都要习惯它。

找一张白纸,尽量把这个算式多练习几遍,这只是一个纯粹的技巧,你肯定能掌握的。

回过头来再说,通过上述平方的转换,从而我们得出了

当ax 2 +bx+c=0的时候:

然后对方程式进行移项,将 移到等号右边:

接下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a,得出:

这样一来,就达成了一开始的想法,将方程式ax 2 +bx+c=0按照

的形式进行了变形。接下来,我们将☆号方程式进行开平方:

对等号左边的 进行移项,得出:

至此,2次公式的验证的就算完成了!

感觉怎么样?当然,的确是费了一番周折。要想完成这样一个验算,首先得掌握平方的转换的技巧,然后再去考虑2次方程式究竟该如何去解,于是就想到了( ) 2 =p这么一个形式,并且把方程式按照( ) 2 =p的形式进行变形,这一连串下来,让我们积累了许多有关于数学方面的宝贵经验。

找到灵光一闪的原因

当我们面对前人所留下来的这些数学定理和公式,就会不由自主的感觉到,先辈们在验证这些定理和公式的过程当中,那种灵光一闪般的神奇灵感。你千万不可以认为,“啊,反正换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的~”,然后就这么放弃了。就像前文当中所说的那样,你可以先从模仿开始。

你还要思考一下:为什么那些先辈们就能够想得到呢?肯定有原因在里面。比如说,在先前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当中,我们就想到了用2次方乘法运算来得出面积。 而对那些定理和公式进行验证,其最大目的就在于,弄明白那些灵感和奇思妙想得来的原因。 在这些原因里面,就包含了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从那些定理和公式的验证方法、解题方法当中,找出潜在的实质性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恰当的解题思路。

话虽这么说,但是要想自己一个个的去找出解题思路也并非易事。因此,本书罗列了10种解题思路,在第3部分会有详细的介绍。 xyz+rsIetV5tBWLi0V362mM0cLwSoBlrY0qnazO4IqJDzONXcOo3ob/l+kTCR9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