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我是谁人不识

达摩大师由南印度航海东来,先到了广州。那时,距离唐太宗时代,大约还差一百年,玄奘法师还没有出生。而在这以前,印度的佛教与印度文化的传入中国,都是从西域经过中国西北部而来的。中国历史上所称的北魏(或称后魏),便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区,也是南北朝期间佛教最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教从事翻译,讲解佛经义理,寻思研探般若(慧学)等佛学文化的中心重镇。

同此时期,南朝的梁武帝也是笃信宗教的统治者,他以宗教家的资质,虔诚地相信佛教与道教。曾经亲自讲解佛经与《老子》,又持斋信佛,舍身在佛寺里做工。作为一个政治上的统治人物,以帝王之尊,舍身佛寺为奴,又充当传教师,讲解道书,过一过传教师与学者的瘾,这已是违背大政治家的法则,没有做到无偏党而“允执厥中”,也可以说因此便注定他要失败的后果。所以达摩大师的师父(般若多罗),六十年前远在印度时,便预言他会失败。他告诉达摩说:“你到中国传道,将来悟道之士,多不胜数。但在我去世后六十多年,那一个将有灾难,犹如‘水中文布’(指梁武帝),你须好自为之。最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为南方的领导者,只是喜欢世俗有所为而为的佛教功德,对于佛法的真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达摩大师又问他师父,中国佛教以后发展的情形。他师父说:“从此以后再过一百五十年,会有个小灾难。”同时告诉他另一预言:“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这便是指中国佛教僧众中有些不自检点,因此招来北周武帝的废佛教、废僧尼的灾难,也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难”之一。

预言的偶中也罢,不幸而言中也罢,这是禅的零星小火花,而非禅的重心,并不足为奇。后来达摩大师初到南方与梁武帝见了面,梁武帝果然问他:“朕(我)登位以来,造佛寺、写佛经,引度人们出家为僧,多得不可胜记。我这样做功德,请问会有什么结果?”大师说:“这些并无功德。”梁武帝问:“何以没有功德?”大师说:“这些事,只是人们想求升天的果报,终归是有渗漏的因果关系。犹如影子跟着形体,虽然是有,毕竟不是真实的事。”梁武帝又问:“怎样才是真的功德呢?”大师说:“真正智慧的解脱,是证悟到智慧的体性,本来便是空寂、圆明、清净、妙密的实相无相。这种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观念求得的。”梁武帝问:“怎样是圣道最高的第一义呢?”大师说:“空廓无相,并无圣道的境界。”梁武帝问:“那么,与我相对的是谁呢?”大师说:“不知道。”

新语云 :原文记载:“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问:‘对朕者谁?’师曰:‘不识。’”今皆擅加语体新译,以便此时此地的读者容易晓了。如要求准确,仍须读原文为准,不必随便阿从。

唯“不识”一句,应照唐音读之。相当于现在的广东话、闽南语。盖广东话及闽南语,还能直接唐音。如照现代语读之,认为“不识”,就是不认识的意思,大体固然可通,究竟离禅宗语录的原意甚远了。

又:禅宗教人直接认识“我”是什么?什么是“我”?元、明以后的禅师,教人参“念佛是谁?”也便是这个意思。梁武帝被达摩大师迫得窘了,问到得道圣人们至高无上的真理,第一义谛的境界是什么?大师便说那是空廓无相,也无圣道存在的境界。因此使梁武帝更窘,所以他便直截了当用责问的口吻说:“对朕者谁?”这等于说:既然没有境界,也没有圣道和圣人的存在,那么,你不是得道的祖师吗?得道的祖师岂不就是圣人吗?那你此刻和我相对,你又是谁呢?这一句,真问到关节上去。大师就抓住这个机会说:“莫知”啊!这等于说:不要说我本非我,你梁武帝若能真正懂得我本非我,现在相对之你我,毕竟无“我”可得时,你便成了!可惜梁武帝真“莫知”啊!所以大师也只好溜之大吉,偷偷地暗自渡江北去了!

关于“廓然无圣”一语,解释得最透彻的,莫过于明末禅宗大师密云圜悟的答问《中庸》“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的话了。密云圜悟禅师说:“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尚书·多方》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皆作如是观。 2OR/fYLXKKgpITtBrRUyRFtyh0nWc4JoSuGGLhyt45y4gD/DXcTa3Y6+w/hPjs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