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最初拿到这部《希利尔儿童艺术史》的英文原文,并没怎么在意,随手翻了一下,发现作者希利尔在开头就让小朋友们先观看一幅埃及壁画,然后让他们说出画中人物有什么毛病。看到这里,顿时觉得与作者有种穿越时空的心灵相通感。
多年以前在大学里教书时,也凭着兴趣开设了《西方艺术史》选修课,当我绞尽脑汁地思索过各种开篇方式以后,最终还是准备了许多埃及壁画的ppt演示图片,从古埃及人绘画中的“正面侧身律”开始讲起。因为这种开篇的方式很有意思,能够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艺术史的兴趣。
不过,随着翻译工作的展开,我发现,这部《希利尔儿童艺术史》中,可不止这一处有趣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位乐观风趣的孩子,你一定喜欢古希腊著名画家阿佩利斯与鞋匠的轶闻,帕拉修斯的“愚人画”的趣事,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兼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吓走对他的壁画指手画脚的教皇的奇闻;你也会对小卡诺瓦在厨房里用黄油雕刻出了狮子感兴趣,更会喜欢切利尼把自家锡制碗盆全都扔进熔炉里,制作出珀耳修斯青铜像的怪谈。
《家庭和乐图》,古埃及壁画
从左边开始,壁画中的人物依次为母亲、儿子、父亲和儿媳。中间的餐盘里放置了食物。
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你的疑问一定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因为这本书回答了“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为什么空中飞鸟不像鸟?哪幢建筑是最完美的建筑?什么是拜占庭式建筑?什么是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为什么要建造上百年的时间?城堡里到底有没有住着吃人的恶魔?美国总统官邸如何被涂成了‘白宫’?”等诸多你关心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旅游的小朋友,可以在这里参观古朴的莎士比亚故居,稍显寒酸的林肯小屋,还可以步入气势恢宏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美轮美奂的凡尔赛宫,更可以在比萨斜塔前歪头观看,跟狮身人面像比个高低。
如果你喜欢风景画,这里有巴比松画派,有庚斯博罗,康斯太勃尔和透纳;如果你想知道谁给国王画过像,这里有委拉斯开兹,还有给上了断头台的查理一世画像的凡·戴克,更有画过拿破仑的大卫、安格尔和格罗;要是你喜欢惊悚故事,这里有割掉耳朵的梵高画像,有巨蛇缠身的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要是你喜欢名人逸事,就会关注发明汽船的富尔顿和电报发明家莫尔斯,他们原来都是鼎鼎有名的画家。
为了使这些栩栩如生的西方艺术史中的名作更加鲜活,我们在书中配了近四百幅插图。其中有蜚声世界的“卢浮宫三宝”——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的雕像,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有古希腊形态各异的花瓶,米开朗基罗那些最著名的雕塑,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丢勒那些有着优雅卷发的自画像,大卫的新古典主义画作,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干草堆,惠斯勒的母亲,以及毕加索的音乐家,更有西方艺术史上那些著名建筑,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每幅画作、每张雕塑和建筑图片下方都加了图注。这些图注不是“在完美的蛇身上画脚”,而是书中故事和插图的有益而必要的补充。让我们先来看下边这两幅画:
现代艺术史学家倾向于认为,这两幅都是达·芬奇的《岩间圣母》,都是木板油画,表现内容和构图基本相同。右侧那幅色调偏冷的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左侧那幅色调偏暖(临摹到画布)的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不过,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甚至在当今,这两幅可谓说明解释文字最多的画作,目的无非是想证明哪一幅才是达·芬奇的真迹。
在这里只是举了一个小例子,旨在说明,在艺术史上,对于画作的阐释文字总是不厌其多的。那么,我们在那些漂亮的插图下方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
首先,图注介绍了作品内外的故事。
比如,委拉斯开兹的《宫娥》表现了公主刚进来的场景,公主站在前排居中位置,两个宫娥一个忙着行屈膝礼,一个递上茶点,前排左侧是两个侏儒,其中一个假意要踩醒那条大狗,后排左侧拿着画笔的是画家本人。在毕加索《三个音乐家》中,画家从左至右分别画了一个英国喜剧中穿五颜六色衣服的滑稽丑角、一个法国哑剧中穿白衣服的男丑角、一个修士,分别代表毕加索本人与他的好友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和马克斯·雅各布。在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画家在自由女神旁边画了个头戴高帽手拿枪的男子,也表现的是他本人。此外,还介绍了大卫的名作《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共有五个版本。
其次,图注中引介了一些名人对作品的评价。
比如,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曾称赞托瓦尔森的《卢塞恩狮子纪念碑》为“世界上最悲壮、最感人的雕像”,还说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是“一只正在漫步的长满肉瘤的狮子”。还有青年时代的奥斯卡·王尔德见到提香的《圣母升天》时,评论说“它无疑是意大利最优秀的画作”。丢勒在自己的自画像下方写道,“画家值得、也必将会得到人们的尊重”,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画家不受尊重的现实。
再次,图注中体现了艺术史上的一些争论。
比如,庚斯博罗之所以画《蓝衣少年》,是为了反对他的对手雷诺兹的艺术理论,因为雷诺兹曾撰文说:“一幅画中应该避免使用大块的蓝色、灰色、绿色等冷色调。”而如今庚斯博罗的《蓝衣少年》也成了不朽的名作。还有画家杜米埃曾评价马奈《吹横笛的少年》“平得像张扑克牌”,而大作家左拉却认为这幅画“运用最简单的手法表现了最强烈的效果”。
最后,图注中列举了一些艺术史公论。
比如,画家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在2005年曾被评为英国第二优秀的画作。那么你会问,哪幅画是英国最优秀的画作呢?它就是透纳的代表作《被拖去解体的无畏号战舰》,在2005年的评比中,这幅画荣登英国最优秀画作宝座。还有维米尔的代表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表现了普通人物的自然美,有人称它为“北方的蒙娜丽莎”或“荷兰的蒙娜丽莎”。此外,惠斯勒的《惠斯勒的母亲》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蒙娜丽莎”。
这就是艺术史,你觉得它抽象吗?毫不抽象。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西班牙大画家兼雕塑家毕加索曾说过: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保持这种天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保持婴儿那种“观看先于语言”
的良好势头以外,就是要尽早地了解一些艺术史的知识。正如希利尔在开篇中讲到的,一个六岁的孩子就可以说出埃及壁画中的人物到底有什么毛病,也就是说六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了解艺术史的基本素养。可能你会询问,了解艺术史的知识有什么用呢?当然,我也不会说那些大道理。我只想告诉你,等你具备了一定的艺术背景知识后,你去看画展,或者仅仅是注意一幢建筑,你就会有更多的体悟,那样也就是说你的思维空间乃至生活空间都得到了拓展。在你看完本书中那些图片“复制品”之后,可以找机会去观赏那些原作,体会展现在眼前的作品材质的静谧与冷凝,品味作者创作它时的炽烈激情,再与头脑中已有的作品内外的故事相交融,你就书写了仅仅属于你自己的“艺术史”。
杨立新
2014年8月于国关 斗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