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纳谏第五 |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 ① ,时有美人侍侧 ② ,本庐江王瑗之姬也 ③ ,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 ④ ,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①黄门侍郎:官名。唐、宋时,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负责审查诏命,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成为中央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谏议大夫、起居侍郎等官。宴语:一边饮宴,一边谈话。
②美人: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唐代后宫有美人九人,为正四品。
③庐江王瑗yuàn:即李瑗,唐高祖从父兄子。武德末,为幽州都督,右领军。贞观初年,王君廓曾诱李瑗谋反,败露后李瑗被杀。
④郭国:春秋时候的小国,为齐国所灭。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有个美人在旁边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谋反被诛,她被籍没入宫。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庐江王残暴淫虐无以复加,怎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坐席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强行夺取她是对还是错呢?”太宗说:“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思?”王珪回答说:“我见到《管子》一书里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乡亲:‘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善良的人而厌恶坏人。’齐桓公说:‘如果像你们这么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所以国家灭亡了啊。’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测陛下的心意认为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太宗听罢大为欣喜,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命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 ① :“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 ② ,晏子请数其罪云 ③ :‘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 ④ ,极有利益尔。”
①皇后:即长孙皇后。少好读书,重礼节,性尤俭约,能规谏、补救太宗的过失。贞观十年去世,太宗痛惜不已,说:“内失一良佐!”
②齐景公(?—前490年):春秋时齐国君,名杵臼。齐庄公的异母弟。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在位时刑罚残酷,许多人被处刖足之刑。不久齐乱,齐国政权被田氏夺取。
③晏子(?—前500年):即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④庶事:平常的事情、杂务。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特别喜爱它,常在宫里饲养,有一天这匹马没有生病却突然死掉了。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要杀掉他。长孙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请求数说养马人的罪状:‘你养的马死了,这是你第一条罪。让国君因马杀人,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第二条罪。诸侯知道了,必定轻视我们齐国,这是你第三条罪。’齐景公听后便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读书读到过这件事情,难道忘记了吗?”太宗听了这话怒气平息下来。他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很多事情上启发帮助我,对我很有好处。”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 ① ,太宗以为讪谤 ② 。侍中魏徵进言曰:“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云 ③ ‘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自古上书,率多激切 ④ 。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①陕县:地名,在河南省西部。皇甫德参:唐初大臣,官至监察御史。
②讪谤:讥讪毁谤。
③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汉文帝时被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后徙为长沙王太傅。他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汉文帝(前202—前157):即刘恒,前180—前157年在位,刘邦第四子。初立为代王。诸吕之乱平定后,为周勃、陈平等拥立。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又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历史上把他同景帝统治时期并举,称为“文景之治”。
④激切:意即言辞激烈。
贞观八年,陕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奏事,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这是毁谤。侍中魏徵进言道:“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臣下的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烈深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好似毁谤,希望陛下详察我的话对不对。”太宗说:“只有你能说出这番道理来。”于是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 ① ,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 ② ,历诸国市马 ③ 。魏徵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 ④ ,凶行日五十 ⑤ ,鸾舆在前 ⑥ ,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 ⑦ ,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 ⑧ ,苏则曰 ⑨ :‘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①叶护可汗:西突厥可汗,名薄布特勤。继承其兄咥失利可汗之位,是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简称叶护可汗。叶护可汗曾数次派使者到长安,贞观十五年秋七月,朝廷遣使至突厥,立为可汗。
②赍jī:带着。
③市马:购买马匹。
④吉行:指皇帝巡行各地或举行祭祀活动。
⑤凶行:指出兵兴师。
⑥鸾舆:皇帝仪仗中的旗载于车上,大驾出而先行,称为鸾舆。
⑦光武:即东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年),东汉王朝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在位期间,偃武修文,崇重儒术,励精图治。
⑧魏文帝:即曹丕(187—226年),三国魏的建立者,公元220—226年在位。曹操次子,爱好文学,所著《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⑨苏则:魏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人,字文师,少以学行闻名,被荐为孝廉茂才,先后任酒泉、金城太守,政绩显著,被提任侍中。文帝惮其直,又将他贬职为东平相。
贞观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令人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徵劝谏说:“现在派遣的使者去西域是以封立可汗为名,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国去买马。他们一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专程去封立可汗。这样,可汗即使被封立了,也不会感谢我朝恩德;而立不成的话,就会产生很深的怨恨。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也会看不起我中原之国。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来。过去汉文帝时代,有人献千里马。文帝说:‘我巡幸时每天行进三十里,打仗时每天行进五十里,仪仗走在我的前面,副车跟在我的后面,我单独骑一匹千里马,能走到哪里去呢?’于是给了献马人一些路费,让他回去了。另外汉光武帝时,有人献千里马和宝剑,光武帝让千里马拉装载战鼓的车,宝剑赐给手下的骑士。今天陛下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怎么在这件事情上的见识,还不如汉文帝、汉光武帝呢?魏文帝曾打算买西域的大珍珠,苏则劝谏说:‘如果陛下的恩惠泽及四海,则宝珠不买也会自来。能买得到的东西,就不足珍贵了。’陛下纵使不仰慕汉文帝的崇高德行,难道也可以不畏惧苏则的正直议论吗?”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买马。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长孙无忌等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发问,不得有隐,宜以次言朕过失。”长孙无忌、唐俭等皆曰:“陛下圣化道致太平,以臣观之,不见其失。”黄门侍郎刘洎对曰 ① :“陛下拨乱创业,实功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 ② ,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太宗曰:“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①刘洎jì: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贞观年间在朝为官,历任给事中、尚书右丞、侍中等职。太宗征伐辽东,因获罪被赐死。
②穷诘:追问,深究。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就臣子对帝王而言,多是顺从而不忤逆,用甜言美语来取得帝王的欢心。我现在提出问题,你们不要有任何隐讳,要一一说出我的过失来。”长孙无忌、唐俭等人都说:“陛下圣德教化,使天下达到太平,据我们看来,看不出陛下有什么过失。”黄门侍郎刘洎对答说:“陛下拨乱反正,艰苦创业,确实功高万古,如无忌等人所说。但不久前有人上书,遇到言辞内容不合陛下心意的,有时就当面追根盘问,弄得上书言事的人无不羞惭而退。这恐怕不是在奖励进言者的方法吧?”太宗说:“你所说的此番言论确实很对,我一定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