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沙盘游戏案例之高中篇

孩子不想参加高考怎么办

孩子的沙盘世界

柳灵,女孩,18岁,准高考生。

柳灵在刚进入沙盘室的时候,我给她介绍沙盘游戏,她不屑一顾地用眼睛瞟了瞟那些沙具,说:“这不是小孩子玩的吗?”我说:“你也可以试一试呀?”“不玩。”(有些初高中的孩子对制作沙盘是有戒备心的,他们会做好各种自我防御的准备,所以,尊重是第一位的。)

然后,我们俩很随性地聊着天,在这期间,我不停地用手拨弄着沙子,有的时候还会捧起沙子,让它们从我的手指缝里轻轻地滑下来。就这样又过了一会,我随口问了问她:“你要不要试一试?”柳灵的好奇心被我调动起来了,于是,我立即进一步对她说:“你可不可以找几个沙具在沙盘里摆一摆?”她找了半天,找出三个沙具:一个狗、一个沙漏、一个漂流瓶。她思考了一会儿,首先把狗放在了沙箱的右下角,沙漏放在了左下角,在摆放漂流瓶时,柳灵犹豫了很久,最后把它随手抛在了沙盘里。

因此,在柳灵的沙盘里,我们可以看到沙漏、狗、漂流瓶三样东西。其中,沙漏代表的是时间,柳灵来沙盘室的时候离高考只有100天了,妈妈和她都充满了焦虑;狗在柳灵看来是一种非常忠实地看着门的状态,这也代表着她的另一种心理,渴望去上学,却又不敢面对考试的失败,很痛苦也很矛盾;第三个是漂流瓶,柳灵不知道应该把漂流瓶放在哪,她站在沙盘的正前方思考了很久,然后告诉我:“老师,我不知道我的前途在哪里,就随它去漂流吧。”于是她倒着随手将漂流瓶扔到了沙盘里,漂流瓶落在了右侧中间的那个角落。

完成了沙盘作品后,我问她有没有什么想跟我说的,或者给沙盘作品取个名字,她只是简短地回答了两个字:无解。

沙盘游戏背后的故事

柳灵是在高考之前,特意从外地到北京来寻求心理支持的,柳灵的妈妈通过《心理医生》杂志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而寻求帮助的原因是,想通过做心理调适,让柳灵回到学校去参加高考。

柳灵告诉我,因为妈妈的教养方式非常严厉,她的整个青春期都沉浸在自卑、自责、抗争的矛盾中。小的时候,她无力反抗,默默地承受着妈妈的控制,一旦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妈妈就会以生气、不理她的方式来惩罚她。

柳灵清楚地记得在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妈妈给她梳小辫,因为妈妈在她身后打了个嗝,柳灵说妈妈有口臭,没想到这句话惹怒了妈妈,妈妈一气之下狠狠地将柳灵推倒,柳灵撞在了饭桌的边缘上,顿时撞掉了两颗门牙。那时候,柳灵的妈妈不但没有任何愧疚之意,还要求柳灵给她道歉。最后柳灵含着眼泪跟妈妈道了歉。

上初三时,柳灵在全年级1700名学生中,考了第17名,但是妈妈要求柳灵必须考年级前十名,柳灵觉得自己再努力也很难达到妈妈的标准,于是决定不去上学了。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忍受妈妈的控制和打压,柳灵做出了第一次反抗,最终妈妈妥协了。

有一次,柳灵的胃不舒服,把在学校吃的午饭全吐了,吐完以后她感觉特别的舒服,这一次体验让她找到了一条自我解压的方法。于是,柳灵开始每天大量进食,然后再想办法吐出来。她开始和妈妈对着干,妈妈心疼钱,她就故意浪费钱;妈妈爱用生气的方式惩罚她,于是她每次都先生气,然后让妈妈道歉。她每天吃了吐、吐了吃,每一次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吐到胆汁都要呕出来,看到爸爸妈妈心疼,她感到一阵快意。她说这是对妈妈在她小时候伤害她的一种惩罚。爸爸妈妈带她看遍了当地的神经内科,但都没有起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将柳灵带到了北京,敲开了我的咨询室的门。

在高考的问题上,她反复地纠结,以前她的学习成绩永远是班上的前列,现在一想起落了这么多的功课,柳灵就觉得心烦意乱,于是暴饮暴食,吃完后,她又会努力想办法把吃进去的再吐出来。她的病情一度被当地的专科医院确认患上了厌食症。对于是否参加高考,柳灵非常矛盾,不参加考试吧,这么多年的学习就白费了,父母那关也不好过;参加考试吧,又怕自己考不好没面子,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书了……

给咨询家庭的建议

对于柳灵来说,从她的沙盘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真的不知道她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她用放弃高考的方式,去摧毁自己的前程,同时惩罚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对于柳灵的这种情况,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抓紧时间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给孩子做全面的身体和心理检查;

第二,在孩子病情确诊后,遵医嘱配合孩子治疗;

第三,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降低自己的期待值,不要把自己未完成、未实现的梦想转嫁给孩子;

第四,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给孩子话语权,让她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家庭民主会议成为家庭沟通的一种形式。必要的时候,妈妈需要做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

引申与思考

柳灵的这个案例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家长并不清楚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全身心的爱给孩子带来了如此重大的创伤和伤害。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有些家长存在很多误区,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去爱孩子,将爱变成了伤害,最后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局面。

那么,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的误区都有哪些呢?

第一,养而不教。这类家庭的特点是,只管孩子吃饱穿暖,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状况。

第二,片面求智。这类家庭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造成孩子负担过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什么都依从,甚至给予物质奖励,一好百好。

第三,棍棒教育。这类家庭父母的信条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孩子稍有过失,不问青红皂白便棍棒交加,而且越打越厉害。久而久之,孩子皮肉久经“锻炼”,学会“忍耐”,与父母不讲实话,关系冷漠,对家庭没有感情。成长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常常不守纪律、旷课、说谎,还可能有打人等不良行为。

第四,优越特殊。这类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于一般家庭,各方面条件都良好,父母是“老板”,经济收入颇丰,因此在这类家庭中,孩子的要求很容易得到即刻满足。

第五,溺爱娇惯。这类家庭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味地溺爱依从。这样造成结果是,有的孩子变得任性贪婪、骄傲自大、唯我独尊;有的孩子则变得胆小怕事、畏畏缩缩、孤僻冷漠;还有的孩子娇气十足、怕苦怕累、讲究吃穿……这些孩子往往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难以与人相处,或者情绪不稳,意志力差,难以独立完成老师、家长交给的任务,任性而不求进取,无能而没有责任心。

第六,“家长”作风。在这类家庭中,父亲或母亲有绝对的权威,一切由家长说了算,对孩子极不尊重。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同看法,父母不但没有耐心听取,而且认为大逆不道。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要么处世胆小,没有独立见解,依赖性强;要么感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展,表面上不敢反抗,内心强烈不满,遇事背着父母,不与父母谈心,造成两代人隔阂不断加深,最终导致矛盾和冲突。

除了以上六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如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重组家庭等,这些孩子往往也成为学校里面的“问题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掌握科学的教养对策:

第一,家长要有威信、民主,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和谐、亲密,让家庭中充满互相关心体贴和欢乐民主的气氛。这样孩子就会尊敬和信任家长,遇到问题能诚实地向家长说明,并主动征求父母的意见,而父母也因此了解了孩子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并及时给予各方面的指导,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对有些家庭事务,家长要多和孩子商量,不要主观武断,要给孩子发言权,允许他为自己申辩;家长做错了事也要敢于自我批评,要公正地对待自己,不能偏心。

第二,家长要逐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给孩子一些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力和自由,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总把他们当小孩,而过分地保护、照顾,不要在教育孩子时唠叨个没完。

第三,家长要关心和爱护孩子,不要拿孩子出气,更不要以责骂、恐吓、体罚等手段惩罚孩子。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或采取不一致的教育要求对待孩子;要对孩子多进行正面教育,教育他们要懂得自我保护、遵纪守法。

第四,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充分信任孩子,发挥其主体作用。要通过对孩子做的某些事或某些行为的赞同,来承认孩子的能力,引用别人对孩子的赞同来鼓励自己的孩子;在家庭范围内,通过对孩子行为的表扬来认可孩子取得的进步,不要一再强调孩子曾犯过的错误,不要私自拆阅孩子的信件、日记,不要随便怀疑孩子等。总之,不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不尊重和不信任。

第五,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要过分约束他们,或者片面追求孩子的考试成绩;要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要帮助他们了解人生,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不要强求孩子与家长有相同的观点,特别是审美观等。

第六,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交往。不要让孩子当笼中之鸟,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与别人交流情感,这样孩子不但可以受到别人的关怀和爱护,自己也会从中学会关心、爱护他人。让孩子在与他人的友谊和集体生活中感到快乐,得到他人的承认。

第七,家长要密切与学校教育协调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虽然各有侧重,但教育的对象和目标都是一致的。作为家长,首先要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学校的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如果遇到突然发现的问题时,可以用电话、通信的方式与教师联系,必要时可以到校访问老师,以使孩子一些苗头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家长也要教育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尊敬老师,并要特别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的长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情绪,要以适当的方式维护学校和老师的权威。

孩子是同性恋怎么办

孩子的沙盘世界

雪儿,女孩,18岁,高中三年级。

雪儿在创作沙盘作品时,沙盘左侧的位置是她最先选择制作的区域,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在沙盘的左上角有绿色的轨道、宽宽的隧道,下面有车队依次通过,在隧道出口的位置,有一架飞机落在上面,隧道的顶端是城堡一样的建筑,星星点点的草坪点缀在旁边。隧道中间靠右的位置是一座房子,两匹马一前一后,马的前方位置是马圈。沙盘中间靠右边的位置有一个小湖,海龟、小孩、贝壳、汽车、带烟筒的小房子等围绕在湖的四周。在湖的右上角,摆放着两把椅子,其中一把椅子上坐着一个贵妇人一样的女人;湖的右下角则摆放着秋千,还有一颗开满粉色花朵的绿树。

雪儿给她的沙画作品取名为“飘”,她告诉我,她想表达一个童话世界,和小时候看的白雪公主和小王子的情景差不多,这让她的心情很美好。

沙盘游戏背后的故事

雪儿妈妈是通过《心理医生》杂志找到我的,她在电话里忧虑地告诉我,她的女儿有很严重的性取向障碍,平时穿衣都打扮成男孩的样子,并且和女孩搞对象。

初见雪儿,除了穿衣像个男孩,五官长得清秀可人,笑起来有两个酒窝,非常好看,怎么看都是个女孩。雪儿告诉我:“男生打扮很酷,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不是很好,但是我的外形特别招女孩子喜欢,玩呗!”同时,她给我讲了很多家里发生的事情,在她的家里,她的父亲就像个仆人,而妈妈就是女皇。她说,是父母畸形的角色关系和长期的家庭战争,把她从一个女孩生生历练成现在“不男不女”的样子。

在梳理18年的成长过程时,雪儿说,家里最不缺少金钱,最缺少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安安静静地吃顿饭。她的爸爸妈妈几乎每天都在争吵,甚至相互大打出手。在她的记忆里,有两个画面印象最深。

第一个画面是在她6岁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她看到家里墙上挂的宝剑扔在地上,旁边是一大摊血,她顿时的反应是妈妈被爸爸打伤了,于是连忙跑去医院,果不其然,妈妈的头部裹着厚厚的纱布,脸色惨白地躺在病床上呻吟,而爸爸像个犯错的小学生一样站在旁边,垂着头,一言不发。

第二个画面是今年春节时发生的事,雪儿的爸爸妈妈因为一件小事又动手打了起来,雪儿的爸爸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剪刀,想吓唬妈妈,雪儿看到这一幕后,疯了一样抄起桌上的水果刀刺向了爸爸,一声惨叫后,爸爸倒了下去。慌乱中,雪儿丢了刀子冲出了家门。雪儿的爸爸被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医生说雪儿爸爸的胃部被捅了一个大洞,多亏抢救及时,否则有可能丧命。雪儿一个人在外过了几天惊恐的日子,身上带的钱也花光了,她躲在一个小卖部里给小姨打电话,证实爸爸没有生命危险,小姨还告诉她,爸爸劝她别乱跑了,是爸爸先犯的错,他不怪女儿,让她早点回家。

雪儿说,是父母无休无止的吵架,造就了她今天的“变态”。在大人动手的过程中,幼小的她要试图保护母亲,所以一时冲动犯了大错。对父母这样的婚姻,她非常恐惧,她不想再做女人,她觉得自己对家庭、对妈妈是负有一定保护责任的。

给咨询家庭的建议

雪儿说的话,是发自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是千千万万生活在家庭争吵中的孩子们的真实声音。作为父母,我们的确应当思考,我们是否在孩子面前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我们是否给孩子造成了困扰和负面的伤害。

对于雪儿的这种情况,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修复父母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父母之间不可以动手伤害对方,也不能伤害自己;

第二,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给孩子话语权;

第三,扩大孩子的人际交往圈,在孩子的生活中,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男人角色;

第四;在孩子去美国留学后,每周应当和孩子保持网上的通话和视频,让她有家和被爱的感觉。

引申与思考

青少年同性恋分真性和假性之说,在没有医院确诊的情况下,不能轻易给孩子贴上“同性恋”的标签。因为,孩子的青春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二三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个方面的生长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从心理上分析,他们不愿再一味顺从父母,渴望独立了解社会,挑战自我。于是,中学阶段的孩子的身心往往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心理专家提示,当面临以下几种现状时,一些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烦躁矛盾:一是在学习上,家长一味要求高分数,孩子一旦达不到,就给予训斥责骂;二是在异性交往上,家长一味地反对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使孩子在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下性取向发生偏移;三是在成长环境上,家庭没有和谐的环境,父母间的争吵甚至家暴使孩子产生对异性、组建家庭的厌恶。此外,还有一点不容忽略,青春期的孩子是彰显个性的特殊时期,通过标新立异,引起关注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此“同性恋”的真实度值得考量。

很多数据表明,中学生发生“同性恋”,主要是由于学习压力大、谈恋爱被家长强硬干涉和禁止,最终使得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改变性取向,以达到既能满足生理、心理需要,又不被家长注意的目的。

作为父母,应尽可能的让孩子在充满温馨、健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适时地询问孩子所结交的朋友,和与朋友们所做的事情,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多参与集体活动。也可以有意识的安排几个志趣相投的男女朋友给孩子,让他们一起学习、游玩,逐渐减少对特定的同性间的依恋感。

作为老师和教育者,首先应该灌输孩子正确的“同性恋”概念,让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正确的判断。其次,通过心理课或班级活动课,请孩子参与讨论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能有一个确立自己性别角色的参照标准。最后,尽量让孩子们在平等、互助的环境下学习生活,不要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发现有较为严重的“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千万不要大惊失色,更不可以按“病”解读或大加非议和训斥。

作为孩子,如果发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要勇敢看待自己,大声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也可以积极寻求正规心理咨询机构和专家的支持,找到原因,并相信自己的实力和勇气,树立未来自我奋斗的梦想。 pqZjXQlFNlBNRPIiizpf1tH/131Uw+6v3R2wfz6LOEARCCzq2Ib5I7ipSzmfFo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