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明清时期的钱币

时至明代,商品经济继续发展,货币的供应量也不断增加,所以明王朝就一直在大力推行以纸钞为主、钱币为辅的货币政策。万历九年,实行“一条鞭法”更加速了这一制度的推行,而且自始至终都是由中央政府印制和组织发行的,在这些条件下纸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性和流通性。制定钞法,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设立了“宝钞提举司”,钱币面额分为六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后来又增设了从十文到五十文的五等小面额法钞。但明代纸币的发行也存在不足,政府不设立准备金,使用不分界,不定发行限额,不分地区,不兑现,不限时间,使纸币的发行成为一种搜刮百姓财物的手段。因此虽有严刑峻法,宝钞仍不断贬值,民众不愿用钞,民间私以金银铜钱相交易。明代中叶,政府不得不解除银禁,白银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纹银”的名称就产生在这个时代。此外明朝铸钱不多,所铸钱币都属铜钱,一律称通宝,而且主要用于国际交往。如:给外国使臣的赏赐,郑和带往国外的赠品等。主要的钱币有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等,这些钱币品种版别比较简单,到天启、崇祯两朝却日渐复杂起来,但总体上看,铸额较小,但仍不乏罕见之品。

战国齐国“齐法化”背“曰”三字刀

战国秦国“半两”铜范

清代制币“用银为本,用钱为末”,政府财政收支严格按照这个规定,而且规定市场贸易中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当然清初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地白银没有统一的形式,成色各异,名目繁多等。在经过康、雍、乾长时间的发展后,商品经济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打破了封建经济束缚。此时对外贸易量增加,国际商品交易范围扩大,保持了社会经济的持续上升势头,这样就产生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钱币。所以,清朝在货币制度上处在承上启下的阶段。清朝统治者对纸币的发行长期保持谨慎态度,根据前几个朝代发行纸币失败的教训,清政府曾经三次发行纸币,但是流通时间都不长。第一次发行的纸币是顺治年间的,被称为顺治钞贯,那时清军入关,军费开支很大,而且遭遇到了各地激烈的反清斗争,税收又十分不稳定,因此在顺治八年(1651年)发行了纸币。可能是吸取明代纸币形制的教训,面额大的纸币废弃不用,只发行了小额的纸币。十文到一贯的纸币,总量不大,限额发行了十年,流通时间也不长。让人不解的是顺治钞贯时代距今并不遥远,但是始终没有发现印制纸币的钞版,也未见此种纸币的实物。在此后二百年左右中央政府始终没有发行纸币。到了咸丰年间,由于清政府对外赔款和鸦片战争的失利,也由于外国侵略势力的入侵和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造成了清政府财政上的入不敷出。为了摆脱这些困境,清政府除了铸造大钱外,又在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开始发行“户部官票”。第三次发行纸币是在光绪年间,在各方面呼吁“整顿币制”的推动下,在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的大背景下,清朝政府成立了大清户部银行作为国家银行,并于1905年正式开业(第二年更名为大清银行),发行银元票、银两票(票上印有李鸿章像)、钱票三种钱币。到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银行才结束。与此同时,地方的官银钱号也发行了各种各样的地方纸币,这类纸币是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本地财政开支困难、扩充自己的势力而强制推行的。中国古代纸币从北宋四川交子产生至清代末期,经历近九百年。由宋、金时代的产生,元、明时代的发展,到清代的灭亡,走过了一段不凡的历程。当然,中国古代纸币有其先天的不足,一是它是由政府发行的,以高度集中的政权力量为依靠,故其发行不是为适应社会流通的需要,而是以解决政府的财政需要为目的。二是产生于封建时代的纸币,缺少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因此,它的发展历程就是断断续续,盛衰更替的。但是作为一种历史性的货币,它展现的是中华钱币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页,它是中国货币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特大型铜贝

战国铜贝

清代白银是主要的流通钱币。特别是到了后期,白银经过长期积累,其数量已经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而且清政府很重视钱法,铸造钱币成为经常性的制度,形成了银钱平行的货币体制。钱和银之间也有比价,小额用钱,大额用银,但是白银的地位更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是宋朝后又一个钱币铸造高峰期,不仅种类繁杂,而且铸造量很大。清朝的钱币以皇帝的年号命名,从清世祖算起,十个皇帝共用过十一个年号,其中穆宗的年号开始用祺祥,后来改为同治。共铸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和咸丰大钱、祺祥通宝重宝、同治通宝重宝、光绪通宝重宝、宣统通宝等等。称作通宝的多数为小平钱,称作重宝的多数是当五、当十钱。清代各朝钱币中咸丰钱是最为复杂的,咸丰时期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应付太平天国起义,除了大量发行纸币外,还发行了铸币。这些面额不同的铸币说明清钱种类繁多。清钱在钱币背面还铸有铸钱局的局名,钱背纪局文字一般是用满文,也有用汉文的,这些名字也证实了清朝钱币的复杂。此时,国外银元也大量流入,渐渐在商品买卖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广泛流通,铜钱的使用受到进一步的冲击。方孔圆钱成本又不断上涨,本身制作效率又低,致使各地方钱局大多不按任务数额铸造,这就造成了方孔钱数量的急剧减少。为此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率先生产了机制铜元,制作精良,效率大幅度提高,不久各省便纷纷仿效铸造,由于机制银元、铜元的生产有利可图,再加上各地官银行、钱庄、银钱局、票号等又大量发行各种各样的兑换券,严重冲击着方孔圆钱。至“福建通宝”“民国通宝”后,方孔圆钱再也无法继续流通,终于导致停止铸造。时至清末民初,流通了两千多年的方孔圆钱终于使用到了尽头。方孔圆钱在其最初流通的两百年间,采用模型铸造货币,沿袭了两千年以来的传统。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购置了铸造货币的机器,并吸收了西方国家铸造钱币的先进技术,在广州筹建造币厂,开始了机器制币,铸造新式的铜元和铜钱,实施了中国历史上货币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流通了两千多年的方孔圆钱终于在清末民初退出了流通领域,成功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战国赵国“白人”大型直刀

战国早期针首刀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

方孔圆钱

清代以前,方孔圆钱流行了近两千年 UUwpolGusS+/JiXq06GYsUQgZaY9VGkg5ywMzutxRBzUgwJTmoC7zjAaC5y9Qi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