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开封千古故事

连环画故事《信陵君救赵》

(一)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也叫魏无忌,战国时大梁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为人宽厚仁爱,礼贤下士,因此,士人争相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聚集了三千食客。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多岁了,做着大梁守城门的小官。魏无忌听说此人有才,就亲自拜访,并馈赠一份厚礼,但侯嬴没有接受。后来有一次信陵君设宴大会宾客,与会的其他宾客都来了,唯有侯嬴没来,信陵君就亲自带着车马和随从,并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去接侯嬴。侯嬴为考验一下魏无忌,径直坐上车子上空出的上座,还要求载他去见他的屠夫朋友朱亥。魏无忌满足了侯嬴的这一要求。其随从都在暗骂侯嬴,而魏无忌仍然是面色和悦,一直等到侯嬴聊完,才载着侯嬴回去赴宴。

魏安釐王离宫遗址

关于信陵君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窃符救赵了。公元前260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四十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国求援,于是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但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釐王,魏安釐王非常害怕秦国,于是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名义上为救赵,实际上在观望形势的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信陵君的门客侯嬴秘密献策,让魏无忌去找魏安釐王的宠妃如姬帮忙,让如姬从魏安釐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因为魏无忌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肯定会帮助信陵君的。魏无忌听从了侯嬴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魏无忌。魏无忌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嬴又让魏无忌把屠夫朱亥带上,以便晋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权的情况下让大力士朱亥击杀他。魏无忌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釐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魏无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锤杀死晋鄙,取得兵权。信陵君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古代兵符

传说中信陵君曾经开荒种田的土地

信陵君的一生是成功的,无论是他的不耻下交,还是窃符救赵,都体现了他为人的坦荡,他也因此为后世所景仰。

孟子像

(二)孟子游梁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3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子之典范。

孟子故里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言语、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于是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曾来过开封,留

孟子曾经来过开封,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思想言论。公元前336年,孟子见到了梁惠王(魏国迁都大梁后,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开口就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大概是有什么好的法子使魏国获利吧?”孟子答道:“大王,你何必开口就说利呢?行仁义就够了。假如大王你说怎样才能使我国有利,大夫们必然要说怎样才能使我家有利,百姓们必然要说怎样才能使自身有利,这样,上上下下都言利,国家就很危险了!所以拥有万乘的天子之国,杀天子的人一定就是拥有千乘的诸侯;拥有千乘的诸侯国,杀诸侯王的人必然是拥有百乘的大夫。从来没有听说过讲仁却遗弃双亲的事,也没有听说过讲义却将国家君王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身后的事。”梁惠王听了,感到很满意,大声叫好。

后来,梁惠王多次见孟子,其中有一次见孟子的故事成了千古传诵的著名段落: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在这段话中,孟子比较具体地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故里“继往圣坊”

孟子游梁祠遗址

夺权之宴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关于孟子游梁留下的言论还有很多,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孟子游梁,宣传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阐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我国历史上光辉的篇章。后人为了纪念孟子游梁,北宋时就在东京城内修建了孟子游梁祠,至今仍保存有孟子游梁祠石碑,表达了开封人民对一代圣人的永久怀念。

(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后,大封拥立有功的众将领,不少人做了掌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地方节度使,还有些人成了统领禁军的高级将领。这时,宋朝虽然已经建立,但仍有一些领兵在外的后周节度使不肯降服,伺机反叛。960年,赵匡胤先后平定了昭仪节度使和淮南节度使的叛乱,才基本上安定了宋朝的局势。

宋朝的局势虽然稳定了,但宋太祖的心里却翻腾了起来,他害怕自己的统治被推翻。有一次,他单独找丞相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听了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

961年,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了!”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没有兵权的地方官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开封古城楼宋都御街牌坊

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的实力,稳固了中央集权,对于结束混乱和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而又巨大的作用。

(四)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一级国宝。它长528.7米,宽24.8米,画上生动形象地记录了12世纪汴京(今开封)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全世界的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张择端塑像

《清明上河图》(局部)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青年时游学汴京,后专攻绘画,宋徽宗时期入职翰林图画院。他的画自成风格,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题材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但他的画作大都散逸,只有《清明上河图》完整地保存下来。

当时的汴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人口超百万,商业繁荣,交通发达,《清明上河图》就表现了这种万物生平的场面。

全图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首段主要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野外的风光;中段主要描绘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张择端把重点放在了繁华的市区街道。

《清明上河图》(局部)

从整体上看,全图内容丰富,大到河流、原野、城郭,小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等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样的内容,实属画史上罕见之笔。但最为可贵的是,能把如此多的题材内容统一在一起又能主体鲜明,长而不冗,杂而不乱,深刻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画技。

《清明上河图》展示了繁华的市区街景

但如此瑰丽的国宝也命途多舛,它遭到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收藏家们的争夺。张择端在完成《清明上河图》后,首先把他送给了宋徽宗,徽宗非常喜爱这幅作品,并亲自用“瘦金体”书法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在以后的八百年里,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传奇的上演,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

幸运的是,今天,《清明上河图》被完好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内,但关于其本身,还有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完的故事,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历史会道出真相,但真相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清明上河图》永远在我们心中。

开封包公祠

(五)开封有个包青天

说起开封,人们大都会想起包青天,很多人小的时候就是听着包公的故事长大的。虽然民间已把包公的故事神化,但其实历史上包公就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包公真名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包拯青少年时刻苦读书,29岁中进士,但他非常孝顺,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所以他就一直留在父母身边,直到双亲去世,守丧期满,他才离开故土,担任朝廷官职。

包拯做官以后,一直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也许正是因为这点,所以朝廷于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虽然监察御史没有多少实权,但包拯却因此可以直接参与朝政,这样他的过人才华才得到真正施展。他曾出使契丹,并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后来,包拯又先后被任命为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等职。在此期间,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解决河北军粮问题、解决陕西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等。

1050年,包拯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所以包拯又叫包待制。在此期间,包拯力谏朝廷诸多弊政,并提出了革新建议。但两年之后,包拯却被改任为龙图阁学士,这是一个虚衔,直到1056年,包拯才重回京城,任开封府尹。后来,包拯还做过枢密副使等职。但令人遗憾的是,1062年,包公病死在开封,享年63岁。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包公湖

包拯任开封府尹时,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包拯的一生,也许没有民间传说中包拯那样出色传奇,但包公那种清正廉明的作风、刚正不阿的态度、不畏强权的气节值得世代的中华儿女学习。

(六)天下图书集开封

历史上的北宋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国皇帝宋太祖就对他的武将说过:“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意思就是说,武将也要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知道治理国家的方法。但在宋朝初年,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国家的图书已经丧失殆尽。

开封包公祠一景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的统治者开始着手在开封重新建立国家图书馆。这个时候国家的统治者为宋太宗,太宗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太祖死后,赵匡义继承了哥哥的皇位。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也是个爱读书的皇帝,他对臣下说:“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正是由于太宗对书籍的热爱,所以当他看到图书馆破旧不堪时,准备重新建设国家图书馆。在太宗的支持下,宋朝很快就建成当时天下第一国家图书馆,太宗赐名崇文院,由“三馆”组成,这就是有名的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宋都御街门楼

三馆建成以后,国家就派人四处搜集书籍,极大充实了图书馆的藏书。据史料记载,崇文院的图书增长得非常快,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图书数量就达到了八万多卷,天下图书尽归开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但不幸的是,北宋用一百五六十年时间收集的图书,却在靖康年间,金兵攻破开封后,全部散失。不但如此,开封私家的藏书也大都化为乌有,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开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也兴起了读书藏书的风尚。加之北宋的印刷业非常发达,家家都有书读的局面形成了。

(七)开封太学

开封太学是北宋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北宋王朝的很多政治家和学者曾在此学习过或教过书。

开封太学在北宋时期得到发展

北宋初年,刚经历过百年战乱的国家百废待举,一切都没有走上正轨。国家教育也是如此,成立不久的国子监只是徒具虚名。为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044年,北宋政府把国子监扩充为太学,并请当时的知名学者胡瑗为太学主讲。太学初期分为经义斋、治世斋,规模不算很大,可收学徒二百多人。

但真正使太学走上正轨的动力是王安石变法。为了推行新政,政府急需大批肯干、实用的人才,因此对太学非常重视。1071年,北宋政府制定了太学三舍法,所谓三舍就是将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三等,上舍生等级最高,外舍生也就是刚入校的学生。据统计,1080年,外舍生有两千多人,内舍生有三百多人,上舍生有一百多人。太学规模逐年扩大,逐渐成为北宋王朝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机构。到徽宗时代,太学学生达三千八百多人,成为“天下第一大学”。

太学因设在繁华首都开封,因此其学规比较严格。学校规定:在校生食宿均在校内,不准无故外出住宿;有事必须有正式的请假手续;如果触犯校规,按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其中最重的惩罚就是开除学籍,等等。这些制度其实一直延续到今天,其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开封“游梁书院”碑刻

太学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每月都按时考查学生的道德和学业水平,甚至考查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以决定学生的品行优劣。太学还开设骑射、音乐等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课程,这种教育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在太学兴盛时期,很多著名学者都在这里教书授课,无怪朱熹说:“太学是一大书会,当时有孙明复、胡安定之流,人如何不趋慕。”

朱蕉像

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这些学子都关心时政,忧国忧民,这是我国知识分子中值得称赞、使人敬佩的优良传统。比如当时的太学生陈朝老主动上书皇帝议政,书曰:“陛下即位以来,五次任命宰相。韩忠彦昏庸怯弱,曾布贪赃枉法,赵挺之愚蠢无能,蔡京专横跋扈,今又任何执中为相,执中同样昏庸愚昧,又能干什么呢?是犹以蚊负山也。”其言辞激烈可见一斑。像陈朝老这样的太学生还有很多,他们这些人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总能在最危急的关头大义凛然,说出事实的真相,这种勇气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北宋灭亡以后,很多太学生都参加了抗金斗争,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总之,他们身上的爱国行为,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即使在今天,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八)靖康之变

1125年,金军南下攻宋,宋徽宗仓皇南逃,钦宗即位。第二年,金军兵临东京城下,李纲领导东京军民严守城池,坚决抗金,沉重地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金军只好撤退。金军撤退后,宋徽宗又回到了东京,继续和从前一样,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仅不做任何军事上的防御工作,而且各地赶到东京救援的宋军,也都被遣散回去,连李纲也遭受排挤,被迫离开京城。

宋徵宗赵佶像

由于宋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金军于1126年8月分东西两路再次南下,宋军节节败退,金军渡过黄河,提出划黄河为界,河北、河东(今山西)等地全部归金国。宋钦宗对金国百依百顺,不但满足了金朝的要求,还下诏给地方居民,叫他们开城降金。

宋朝统治者的昏庸助长了金朝侵略的气焰,金军继续南下,并包围了东京城。北宋朝中上至皇帝下至小吏尽惊慌失措、方寸大乱,主和派趁机大造声势,举朝皆投降之声。金军围困汴梁一月有余,在尚未攻破东京的情况下,北宋皇室准备投降,开封下级军民却坚决要求抵抗,30万人决心参战。钦宗竟然亲自到金营求降,卑躬屈膝地献上降表,还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甚至镇压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军民。金军于是肆无忌惮地大肆搜刮,开封平民遭受了巨大灾难。

开封铁塔远景

开封铁塔公园一景

第二年2月,金军废宋徽宗、宋钦宗,另立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4月,金军带上俘虏的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连同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开始北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时,康王赵构领兵在外,因此逃脱了这场灾难。1127年5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登基。后来,他又把都城迁到临安(今杭州),南宋时代从此开始。 JIzOOXcCZdUhU+xbtuSVkbnXcIBAlxK8gbvzdbOGWK2R0wkB9XQI34OtUjLMx3P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