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 胡宪武
副主任 马竞 周殿富 孙鹤娟 董维仁
编委 (按姓名笔画排列)
于春海 王汝梅 吕庆业 刘野 李立厚
邴正 张文东 张晶昱 陈少志 范中华
郑毅 徐潜 曹恒 曹保明 崔为
崔博华 程舒炜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杭州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处浙江省的北部、钱塘江的北岸、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它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杭州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之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大力开辟、治理和修整,使它成为举世闻名的以美景著称于世的城市。杭州之美不仅在于秀丽的风景,同时在于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杭州日出
在远古时代,杭州只是一片浅海湾,而不是今天的平陆,西湖也不是内湖。
距今大约四千年前,全国分为九州,杭州属于扬州(这里的扬州不是今天江苏省的扬州市,而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水乡)。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要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大会各路诸侯。途中经过现今杭州的所在地,曾经“舍杭登陆于此”,由水路改为陆行去会稽山。这里的“杭”就是方舟的意思,“舍杭”的意思是说离开船舶登陆。后人据此把大禹停船登陆的地方称作“禹杭”,由于“禹”和“余”音近,后来这里逐渐被人们称为“余杭”,这就是杭州的最早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现在的杭州市区仍然是海潮出没的沙洲。杭州先属吴国,后属越国。332年越国被楚国所灭,杭州于是被划入了楚国的版图。
秦始皇灭六国并最终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秦在吴越旧地设置了会稽郡,并且在今灵隐山麓设立了钱唐县治,隶属会稽郡。而钱唐县治也就是今天杭州的前身。
西汉时期,钱唐县仍然隶属于会稽郡。王莽时改名为泉亭县,东汉时又改称为钱唐县。129年,以浙江(今钱塘江)为界将会稽郡一分为二。江以北为吴郡,江以南仍称为会稽郡,钱唐县隶属吴郡。这时杭州的农田水利兴修已经初具规模,并且从宝石山到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从汉朝开始,西湖被称作“钱唐湖”。
大禹铜像
钱塘江景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钱塘江两岸的经济更是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发展迅速。钱唐县城也沿着钱塘江向东扩展到了凤凰山麓,从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重镇。而这时,西湖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围绕着西湖产生了大量的传说故事。
西湖风光
589年隋朝设置“杭州”,杭州之名由此正式开始使用。隋唐时,西湖被称作“钱唐湖”,唐朝因为要避李唐王朝的名讳而在“唐”的旁边加上“土”,称为“钱塘湖”。中唐以后,由于李泌修六井、白居易治理西湖等原因,杭州城迅速扩展起来,而且当时的城区已经移向了西湖的东面。“杭州”和“钱塘湖”的名称都变得越来越响亮。由于钱塘湖位于杭州的城西,所以有人将其称为“西湖”,并从此约定俗成,“西湖”一词逐渐取代了“钱塘湖”。
杭州凤凰山风光
907年,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叛徒朱温废除了唐朝的皇帝,自立国号为“梁”,统治黄河流域一带地区,史称“后梁”。此时,北方的统治者忙于争夺,无暇顾及南方。于是在同年,两浙军阀钱镏趁机在浙江建立了“吴越国”,并建都于杭州。而此后的五十多年,我国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指的是当时作为主体文化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和相继出现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一段历史时期就被称为“五代十国”),吴越国就是十国之一。吴越国建都杭州是杭州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此,杭州开始占据重要的政治地位。
吴越国共分为13个州,杭州是其中之一,被称为“西府”,又称“西都”。钱塘江两岸的浙东和浙西合并为一个政区,从而使地处钱塘江边的杭州成为了两岸的中心,杭州的地位日趋重要。钱镏建都杭州之后大兴宫室,他以凤凰山下唐代州治所在地为基础进行了扩建,建造“子城”,作为皇宫的所在地。子城的北面是双门,南面是通越门。宫门皆“金铺铁页”,十分富丽华贵。杭州也因此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城墙高厚坚实的名城。
钱王射潮雕像
吴越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钱塘江潮一直是威胁两岸人民的重大灾害,吴越国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试图制伏它。910年,钱镏决定建立一条海塘以阻止潮水对杭州城的冲击。他先命人在离岸五六公尺的范围内用罗山之大木打下六层木桩,每层中间充实着装有石头的石笼和泥土,堆成泥塘。泥塘之内再筑石堤,使之牢固。这条海塘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劳动后顺利完工,后人称其为“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以作纪念,而从此流行于民间的“钱王射潮”的故事也体现了百姓对于吴越国治理潮水的功绩的肯定。这次筑塘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泥塘后面另外加上了石堤,这种筑塘的方法可以使海塘长久地挡住潮水,对保障城内人民的安全和杭州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钱镏还命人凿掉了江中一块名叫“罗刹石”的巨石,清除了钱塘江中的障碍,使船舶可以安全通航。海塘的修建和江中障碍的清除,保障了沿江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吴越国海外交通的发展,意义重大。
钱塘江潮水
北宋时,杭州已经成为著名的“东南形胜”之地。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就生动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之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凤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西湖美景
这首词咏叹了杭州湖山的美丽和城市的繁华,表达了对杭州的赞美,同时从这首词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北宋时杭州风貌之一斑。
1127年,北宋王朝被南侵的金国灭亡。同年,康王赵构建立南宋王朝。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1138年,正式定临安为行都。从此,临安成为了南宋王朝150年的统治中心。
宋氏南迁的同时,大量的北民也在南迁。人口的激增增加了临安城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而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又满足了对具有各种技能的专门人才的要求。这些都促进了南宋临安城手工业的飞速发展。官府手工业作坊遍布于城内外,而私营手工业作坊也同样发达。南宋临安的手工业以丝织业、造船业、印刷业、瓷器行业以及军火工业等的发展最为显著。
南宋时期瓷器业发展迅速
南宋“会子”铜版拓片
杭州西湖岸边一景
杭州工艺品
作为南宋的政治中心,加之手工业的发达、人口的大量增加、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等,临安的商业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当时全国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商业的发展催生了纸币的出现,当时的纸币被称为“会子”,纸币替代金属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南宋的临安夜市兴盛,在闹市区清河坊至官巷口一带“与日间无异”。皇室贵族、大官僚、天下富商聚集于此,侈靡挥霍,夜间常到酒楼、茶坊、妓院寻欢作乐。加上百戏汇集和围观的市民,夜市于是成为了十分热闹的地方。这一切都表现了当时临安城的富丽和兴旺。
唐宋以来,西湖经过了不断的修整。到南宋时期,西湖的繁华发展到了顶点。统治者们沉湎于西湖的美景,整日吃喝作乐。而正是在这时,形成了“西湖十景”的名目。南宋时定下的这十景分别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
1367年,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对杭州历时八十年的残暴统治。明朝建立以后,废除了元代的“江浙行中书省”,在浙江地区设置了浙江布政使司,位置与今日的浙江省大致相同。杭州改为府,作为浙江的省会。
杭州南屏晚钟石碑
明代的杭州商业比较发达。纺织业方面,所产纺织品种类众多,质量上乘。根据《嘉靖仁和县志》卷三“物产”篇所列,杭州纺织的帛品有锦、缎、罗、翦绒、绢、纱、绫等,布品有麻、生苧、熟苧等。其中有大量的产品销往国内其他地区,并远销国外,深受欢迎。郑和下西洋时曾随带大批的杭州丝绸,赠给所到的国家,受到了各国的好评。造船业方面,游船、湖船的制作更加精致,式样更新,海船江舰也比以前更大了。这时已有规模很大的造船工场,例如谢村造船工场有数十间厂房,每年可以打造巨型海舰五十多艘。
南宋政府曾经对西湖进行过整治,但是到了元代,统治者将西湖废而不治。明初同元朝一样,对西湖也不加修整。西湖历经百年而没有加以整治,使运河严重淤塞,下游农田也得不到湖水的灌溉,常常遭受旱情。明代的杨孟瑛提出了治理西湖的建议,并在经过重重阻碍后最终得以付诸实践。明正德三年(1508年)修整西湖的工程正式动工,这次的整治使西湖湖面基本上恢复到唐、宋时周围三十里的旧观,这也是明朝对西湖最大规模的一次治理。
杭州南屏晚钟净慈寺
杭州“云栖竹径”石碑
清代对杭州一带的水利比较重视,对西湖也有一定的修治,这与统治者对杭州的钟爱是分不开的。1699年康熙第二次游西湖时,亲笔为西湖十景题名,并命人建亭刻石。康熙所题的“西湖十景”的名称与南宋时所流传的次序不一,并改动了几个字。此时的十景分别是:苏堤春晓、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南屏晚钟、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断桥残雪。
杭州虎跑梦泉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于中日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向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城市为商埠。此后直到1945年的50年内,日本帝国主义从设立租界到全面占领,给杭州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912年杭州府被废除,仁和与钱塘两县合并为杭县,并仍作为省会的所在地。1927年设立杭州市,直属浙江省。由此,杭州被确立为市的建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杭州已经出现了少数的近代工业。
武林门石碑
1937年开始,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同年12月25日,日本侵略军的一个团从武林门、钱塘门进入了杭州的市区,并很快就占领了杭州全市。从此,杭州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被践踏了八年之久。占领杭州期间,日本侵略者对杭州人民实行了残暴的统治。而在此期间,杭州人民并没有消极忍受,而是积极地坚持抗争。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至此,杭州才真正获得了自由和新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在建国以后的六十年间获得了重大的发展。现在的杭州不论是在教育、文化,还是在科技、经济、卫生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今的杭州,不仅是浙江省的省会,更是我国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历史给了杭州以文化上的凝重和时间上的厚重,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又给了杭州以宁静和祥和。这座美丽的城市向世人敞开着心扉,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积淀和完善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