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意为下方,专指山上城堡正下方的村镇。雪城,是对布达拉宫正面下方建筑的总称。雪城是布达拉宫总体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历史与布达拉宫同样久远。
雪城东西长317米,南北宽170米,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现存古建筑22处,总面积33470平方米。雪城是布达拉宫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功能划分,主要有三类:一是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设立的集行政、司法、监狱、税收、铸币等职能为一体的办公场所;二是为统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三是僧俗贵族、官员的宅院及低等职员、工匠、农奴的住所。
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城建筑
白宫、红宫和雪城一同构成了布达拉宫的全貌,在这座辉煌的宫殿之中,珍藏着重要的佛教文化遗产,带给人们无限的慨叹,其中便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塔像。
布达拉宫前坡下侧的城郭是布达拉宫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城东、西、南侧置围墙,围墙顶部内侧有人行道可通角楼和东、西、南门楼。南门有砸石孔、放箭孔等防御设施。东角楼的“蕃东康”,原为布达拉宫的制香厂。每年底,按规定将特制的香上交布达拉宫,供达赖喇嘛寝宫专用。其他角楼和门楼分别兼做军粮库和诵经室。雪城内还建有东西印经院、藏军司令部、雪巴勒空、印币厂、监狱、马厩、奶牛圈、奶制品作坊和酒店等附属建筑,后来还有部分贵族住宅。
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城全景
布达拉宫设有砸石孔、放箭孔等防御设施
雪巴勒空位于布达拉宫雪城内,是一座藏式楼房。是原西藏地方政府主管拉萨政法的机构,1675年由摄政王第司洛桑金巴创建。雪巴勒空建筑面积5280平方米,为三层密肋平顶楼房,共32间。
底层和二层北面为储存粮食的仓库。二层南面为办公场所,三层原有四间房,其中北侧三间是进行长寿仪轨的地方,西侧一间为管理人员住房。雪巴勒空东南各有一扇大门。当时,该机构只管理雪城围墙内外的治安,后逐步扩大为管理拉萨及附近十八个黔卡的税收和治安。
布达拉宫雪城
除重大案件须报噶厦处理外,一般性案件皆由此机构自行处理。其主事由一名六品级僧官和两名俗官担任,管理人员下有小管家两名、税收房管人员一名、干事二十名、用人二十五名。雪巴勒空是三大领主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工具。该机构原称雪聂列空。初建时其管辖范围和职责仅限于“雪”围墙内外的治安,后逐渐扩大。雪巴勒空主管行政官员称“雪尼”,意为“雪”之管理者。由两名五品级的僧、俗官员和一名列赞巴级俗官协办组成(一僧二俗)。
旧西藏沿用的《十三法典》、《十六法典》,把人分成“三等九级”,上等人的命价为等身的黄金,而下等人命如草芥。依据法典,农奴可以任意转让,可以对农奴和奴隶挖眼、抽筋、割舌、砍手、剁脚,从高山推下摔死,用牛皮包身投入水中淹死,立即杀死等。依据这样的法典,对劳动人民实行严厉的非人酷刑,是雪巴勒空的重要职能。
布达拉宫雪城监狱旧址文物
布达拉宫雪城修复效果图
据统计,雪巴勒空每年都要发布大量叛处犯人和征缴各种苛捐杂税的告示,却没有为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发布过一个告示,其反动黑暗本质由此可见一斑。
横征暴敛是雪巴勒空的又一职能。这里设有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粮库,专门囤积从拉萨及附近十八个宗谿征收的小麦、青稞、豌豆、肉、糌粑、酥油、青油、奶渣,以供统治阶级享用。雪巴勒空要负责布达拉宫厨房所用食品的供应,还要负责拉萨河堤的维修和管理。
布达拉宫藏军司令部旧址
藏军司令部位于布达拉宫前坡下侧的雪城内东北侧,为一座藏式楼房。191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封拉萨军务总管堪仲强巴丹达为噶伦喇嘛,兼任昌都总管;封贴身侍卫擦绒·达桑占堆为扎萨,兼任总司令,正式成立了军事司令部。
起初,司令部有文书两名、一般僧官两名和从各军营中抽调的丁本数名。主要职责为统管西藏地方军队,经噶厦批准后向各地驻军配发武器、弹药等军事装备。
布达拉宫广场上的喷泉
藏军军官如本的任免由司令部报请噶厦批准,甲本、丁本的任免由司令部决定。司令部内的军统机构由四品僧、俗官员各一名负责,有工作人员十余名。西藏地方正规军始建于1790年。根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规定,西藏建立了一支三千人的军队,并按照清军体制编成四个军营。
宫墙上精美的装饰物
布达拉宫前坡下侧的雪城内有两处印经院,即东印经院和西印经院。东印经院,藏语称“噶甘平措林”。始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与布达拉宫白宫基本属于同期建筑。东印经院由印经堂、藏经库、孜仲住室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是藏式两层楼房,底部为印经堂,用于刻版、印刷等。二层中间是天井,四周九间房屋,供印经院主持“孜仲”和工作人员居住。印经堂东侧是两间藏经库。经版均保存在东印经院,经版所印的经书原存噶厦政府的档案中,但后来经版和经书均流失。
雪城印经院
西印经院位于城墙内的西北角,1924年为存放那塘版《甘珠尔》而兴建。主体建筑依山脚而筑,高五层,底层为库房,二层为藏经殿,三层为印经殿。
院内所藏的经版仅《甘珠尔》的全套刻版就有四万八千多块,还有大量各地调来和新刻的经版。1919年,在布达拉宫后侧还扩建成了后印经楼。
宝藏局造币厂位于布达拉宫雪城东北角,为庭院式二层建筑。底层两间紧邻的房屋,内间设置铸币机,外间为动力车间。宝藏局是旧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批准、监督和管理下,铸造货币的场所。
据史料记载,西藏地方使用真正意义的钱币,始于吐蕃松赞干布以后。至元代前,西藏与内地经济往来密切,中原地区的白银大量流入西藏,白银逐渐成为西藏地方的一种货币。
元代,中央政府不仅调运大量白银入藏,而且还发行可兑换白银的宝钞、交钞,与白银同时流通,西藏各地从此开始遵行中央政府颁行的货币制度。作为中央行使权力的度量衡制度也随白银的流通在西藏通行开来。
正在维修的雪城西印经院
至清代,随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西藏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的钱制问题,乾隆帝下旨在藏制定钱法、设立钱局,由驻藏大臣督制管理,于是造币厂在雪城上建立起来。
雪堆白造像厂位于雪城西门外。此处最初为楚普噶举派红帽系的四层楼寺院,后改建成二层厂房,并称为堆白勒空,系手工技艺部门。主管官员有六品僧官二人,并有根据技艺水平而被规定享有官员待遇的正副师傅等。
西藏造币厂钱币
雪堆臼造傢厂制作的怫傢工艺品
手工技艺主要包括金、银、铜、铁的铸造和木器车削等。匠人们具有在金属器皿上雕制立体花饰,用模子打制突起的花纹和刻制浅线花纹,镶嵌金、银细丝等手艺。各种藏式器皿一般均能制做,共有工匠数百人。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形成了手工机构。
1754年,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建立了手工团体,并取名“堆觉白其”造像厂。拉萨地区各寺院和私人需要制造塑像及法器时均要向厂部申请批准后方能制造。布达拉宫的绝大多数塑像以及法器等都出自此造像厂。
龙王潭公园
龙王潭位于布达拉宫北坡山下。龙王潭,藏语称“宗角禄康”,与布达拉宫北门有阶道相通,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修建布达拉宫时,从山脚大量取土而形成的大水潭,也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现辟为龙王潭公园。面积约5平方千米,潭水中有一孤岛,面积仅1000平方米,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42米,六世达赖喇嘛在潭中按藏传佛教仪轨中的坛城模式建一座龙宫,并架一座长20余米,宽3米多的五孔石桥与外界相通。龙宫又名“水阁凉亭”,最早是五世达赖修法处,以后改建为龙宫,供奉龙王,为祀天祈雨的地方。
7世纪佛教由印度、汉地传入西藏,一千三百多年来藏族人民凭借着他们的勤劳智慧与卓越的艺术天分,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辉煌的西藏佛教艺术。藏传金铜佛像作为雕塑艺术的一个主要门类,成就骄人,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之林中绽放着奇异光彩。
布达拉宫收藏的精美佛像
雕塑在藏传佛教的寺庙殿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布达拉宫内的雕塑千姿百态,分布十分广泛,不仅分布在宫内各大殿堂,甚至在走廊上亦可以见到。
布达拉宫内各式各样的上师、本尊、菩萨和佛等的雕塑像,称为“古丹”(藏文音译),古丹是信徒崇拜的象征物。信徒通过崇拜这些象征物,在心中激发起一种对佛法的热诚,以便获取善业功德。因此,为了塑造一个个使信徒崇拜的偶像,从事佛教造像的匠师们要准确无误地按照上师所规定的度量尺寸来进行塑造,使之更加适应藏传佛教的要求。
红宫弥勒佛殿主供强巴佛
修建红宫时,第巴桑结嘉措在《南瞻部洲惟一庄严目录》中,对造像尺度作了几种归纳。规范的造像尺度便形成藏传佛教造像的共同特点,这也就是布达拉宫雕塑像的共同特点。
此外,佛的顶光、身体外射光以及法座、座背所配饰物的大体布局如下:法座表面装饰图案及珠宝,其上还以对称的珍禽神兽为饰(一般双狮居多,尚有双孔雀、双大象等)。法座上的月亮表示菩提心,太阳表示皆空,莲花表示厌离心。
座背除了顶光,身体外射光环内一般有六个明显的装饰物(又称座背六灵)。这些装饰物分别是两侧对称的妙翅鸟大鹏,大鹏的双爪扯着一条大蛇;其下各有一位上半身为人形、下半身为龙体的水精龙女;龙女之下为神鳄;神鳄之下为披叶的童子;童子之下为独角兽;独角兽之下为捧座六生灵(即狮子、大象、骏马、孔雀、共命鸟和大力士)之一。布达拉宫内的雕塑像从质地上划分,有泥(合药浆)、石、木、骨、铜、银、金、合金和水晶等。
红宫殿顶饰以对称的珍禽奇兽,金碧辉煌
如果再从大小上划分,这些塑像小到几厘米高,大至几米高不等。布达拉宫主要殿堂和宫室内的雕塑像众多,其中重要的有红宫中的法王洞、世系殿以及响铜殿。
法王洞泥质塑像
法王洞里的泥塑像为布达拉宫早期的雕塑像,其造型特点与其他雕塑像有所不同。法王洞里的六尊泥质塑像相传是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所造。这些早期的雕塑品以现实人物为对象,造型异常生动,富有个性。
其中有英武精干的法王松赞干布、聪明机敏的文成公主、稳健贤惠的尺尊公主、英俊潇洒的王子孔日孔赞、智慧圆满的吞米桑布扎、精于谋算的禄东赞。
红宫的世袭殿主供的释迦牟尼12岁金质塑像,耗黄金52.47公斤。释迦牟尼面相慈善,神态安详,眉如初月,眼如弯弓,眉间有白毫,左手捧佛钵,右手垂膝,双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中央。
此殿所供的另一尊主像为五世达赖喇嘛银质塑像,耗白银38.94公斤。五世达赖喇嘛相貌坚毅,神态端庄,头戴通人冠,身穿僧衣,右手当胸施礼供印,左手捧宝轮,双足结跏趺坐于法台上。红宫里还保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一世至四世达赖喇嘛像。此殿东侧有坐东朝西的萨迦派查育洛色上师像,西侧有十一世达赖喇嘛灵塔。
世袭殿主供纯金制成的释迦牟尼像和银质五世达赖像
响铜佛殿珍藏的金铜佛像
在布达拉宫金碧辉煌的红宫内有一座小殿堂——利玛拉康,即响铜佛殿。这是一处进深不宽的狭长殿堂,面积不大,没有高大的佛像、灵塔,亦没有华丽的装饰,不大为人注意,游人们往往匆匆而过,实际上这里是收藏珍贵佛像的宝库,是布达拉宫金铜佛像精华的汇聚之地。
藏传金铜佛像雕塑工艺有两种:铸造与打制。大多数是金属浇铸的圆雕佛像,使用材料多为各种铜合金,一般分为红铜、黄铜、青铜,实际上所用铜的种类很多,藏语称为“利玛”,《藏汉大词典》解释其意“指各类响铜制,又特指东印度铜佛像”。西藏众多大寺院都有利玛拉康,收藏寺内的贵重佛像。
布达拉宫响铜佛殿珍藏的金铜佛像有三千多尊,数量众多,精品荟萃。佛像基本为一米以下的中小型,小佛像易于保藏,得以长久流传。其内有大量古代佛像珍品,具有题材丰富、历史悠久、地域广泛、艺术风格多样的鲜明特点。
其中既有汉地所造佛像,也有印度、尼泊尔古佛像,最多的当然还是西藏各个时期的佛像精品,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精美绝伦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传世的藏传铜像数量极大,论数量质量难有出其右者,恐怕只有北京故宫的皇家收藏堪与其媲美。
如松赞干布坐像,高38厘米。此像身着翻领大袍,雕刻团龙花纹,全跏趺坐在圆垫上,禅定姿态,面容英俊年轻,器宇轩昂。缠头高冠中露出阿弥陀佛小像。阿弥陀佛作顶髻是观音菩萨的标志,也是松赞干布的形象特征,俗称双头王,表明他是观音的化身。
藏族艺术家以佛教菩萨形象塑造松赞干布敬奉如神,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憧憬,造像年代如与布达拉宫法王洞松赞干布塑像相比是较晚期的作品。
松赞干布塑像
文成公主、尺度公主和蒙萨赤嘉塑像
虽然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地理环境独特,但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高原。华夏文化、印度文化、中亚文化都在这里交光互影。藏传佛教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泛,藏传金铜佛像艺术形式的变化折射出多种艺术来源的相互影响,因此多种地域风格是它的突出特点。
藏族艺术家们善于吸收汉地、印度、尼泊尔、中亚各地的艺术营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伴随着佛教艺术的交流,许多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古佛像,在西藏保存下来,布达拉宫响铜殿中藏有不少这类珍品。
例如自在观音菩萨像,红铜镏金,高32厘米,是尼泊尔10世纪作品。观音左腿盘坐,右腿曲起,姿态闲适自如。头戴宝冠,顶立阿弥陀佛,袒胸斜披长帛,装饰简约,下着贴体长裙,没有凸起的衣褶,用刻线表现衣褶与花纹。形象庄严祥和,气韵沉雄,生动表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本性。
西藏佛教艺术与尼泊尔艺术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13世纪后印度佛教灭寂,印度佛教艺术对西藏影响甚微,使尼泊尔艺术影响更为深广,不仅在西藏,而且扩大到中原内地。
藏传佛教祖师宗喀巴座像
布达拉宫远眺
元代尼泊尔匠师阿尼哥随八思巴国师来到大都,长期主持宫廷绘塑之作,以其卓越技艺受到朝廷重用,凡两京寺观之像多出自其手,他把尼泊尔、西藏的金工技艺及佛像传播内地,留下一段中尼友好的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