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布达拉宫的建筑历史与建筑特色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郊区约两千米处的一座小山上。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座小山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语称此为布达拉(普陀之意)。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域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晨雾笼罩下的布达拉宫

(一)悠久的历史,恢弘的建筑

“布达拉”或译“普陀珞珈”,都是梵语的音译,意为“佛教圣地”。

617年,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诞生,他“弱冠嗣位”,但精明干练,在他父亲囊日松赞建业的基础上,先后征服了素称强悍而富庶的苏毗、羊同等部落,进而统一了西藏各部,建立了历史上强大的奴隶制政权的吐蕃王朝。

638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到唐朝请婚,但是唐朝拒绝了吐蕃的求婚。松赞干布非常愤怒,致书唐太宗:“如果你不同意把公主嫁给我,我就要亲自率领五万军队,攻占唐国并杀死你,夺取公主。”

布达拉宫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布达拉宫精致的门环及彩带

为此,双方曾在松州发生过短暂的战争,这次争斗以松赞干布的失败而告终。这是双方一次重要的军事冲突,使松赞干布对唐朝的军事实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引兵撤退,马上“遣使谢罪”。太宗也认为若与吐蕃修好,有利于西部边疆的稳定,可以保证唐西域商路的畅通。

640年,松赞干布派遣吐蕃著名的大相禄东赞率领由百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入唐请婚,向唐太宗进献黄金五千两及其他许多珠宝为聘金。禄东赞曾经多次受命出使唐朝,博得了唐朝政府的敬重,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唐太宗以汉藏民族友好为重,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641年,太宗派遣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亲自远迎于札陵湖畔,向李道宗敬行“子婿之礼”。松赞干布自豪地对王室成员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旧唐书》)

为了尊重汉族的风俗习惯,也为了让文成公主生活得像在长安一样舒适愉快,松赞干布在逻歇城专门为公主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唐式宫殿,并与文成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因为松赞干布把观世音菩萨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经中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宫殿命名,称作“布达拉宫”。

水面倒映着美丽的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自17岁进藏,56岁去世,在吐蕃生活了39年。松赞干布25岁时迎娶文成公主,34岁时去世,他和文成公主共同生活了9年。此间,汉藏双方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从未发生过纠纷。

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高宗李治即位,派遣使者入藏发丧并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闻讯特派使节赴长安吊祭,致书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像

松赞干布同时还进献金银珠宝,请求陈列在太宗灵前,表明自己珍视汉藏民族的情谊并履行应尽的职责。650年,松赞干布去世,高宗为之举哀,并派人入蕃吊祭,为他树石像一座于唐昭陵中。

松赞干布时期修建的布达拉宫有大小房屋一千间,但是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遭遇雷火烧毁了一部分。后来在吐蕃王朝灭亡时,宫殿也几乎全部被毁,仅有两座佛堂幸免于战火。随着西藏的政治中心移至萨迦,布达拉宫也一直处于破败之中。

布达拉宫曾一度处于破败之中

此后,藏传佛教噶当教派高僧琼布扎色、噶举教派楚布噶玛巴德辛协巴、络鲁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代表人物在此举行过讲经等佛事活动。17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领袖固始汗领兵进入西藏,推翻了噶玛丹琼旺布政权,于1642年,由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教合一政权。拉萨又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了巩固噶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了布达拉宫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三年后竣工。1653年,五世达赖入住宫中。从这时起,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布达拉宫由此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1682年五世达赖去世后,为安放灵塔,1690—1693年掌管西藏事务的第巴桑结嘉措继续扩建宫殿,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形成红宫。在红宫修建时,除了本地工匠,清政府和尼泊尔政府也都派出匠师参与,每天的施工者多达7700余人。整个布达拉宫到1693年基本完工,总共历时48年,耗资约白银213万两。

五世达赖像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1934至1936年间修建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从17世纪开始的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至此全部完成。

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修建历史,布达拉宫形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达117米,大小房间两千余间。布达拉宫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的驻锡地和西藏政教合一政治中心,它内部主要由达赖喇嘛宫殿、佛殿及僧院各政权机构三大部分组成。

布达拉宫广场上的建筑

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宫内珍藏的各类历史文物和工艺品数量繁多。据初步统计,现有玉器、瓷器、银器、铜器、绸缎、服饰、唐卡共七万余件,经书六万余函卷。

建国以来,国家领导都十分重视对布达拉宫的保护与修建。因为布达拉宫建筑本身具有高度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宫内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布达拉宫不仅反映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更反映出了藏汉以及其他许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及融合,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共创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

布达拉宫主楼高达117米,十分宏伟

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的巨大宝库

(二)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布达拉宫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众多的建筑虽属历代不同时期建造,但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来修建,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又十分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成就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构成了一项建筑创造的杰作。

布达拉宫夜景

布达拉宫既是我国藏族人民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表现,也是融建筑与雕塑、绘画、金属制品为一体的艺术综合体,它体现了所处时代的理想、情趣和精神风貌,此后这里一直作为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墙体檐部砌筑“白玛”草墙,涂染绛红颜料,上饰祥麟法轮、八瑞相、七政宝等饰物,加上造型各异的金顶、胜利幢、毛耋、宝瓶等装饰物,充分展现了整个建筑浓郁的民族文化。

布达拉宫金顶一角

布达拉宫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

布达拉宫规模庞大,气势宏伟,依山势而建,由白宫、红宫两大部分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建筑所组成,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

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建筑相结合的例证。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主要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碉楼房体系,木石结构的特点,同时又吸取了内地殿堂建筑中的梁架、斗拱、藻井、歇山顶和屋脊形式,并融汇了印度、尼泊尔富有宗教特色的装饰。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藏式建筑形式。

布达拉宫规模庞大,气势宏伟

整个建筑既有汉族的传统结构,又有藏族的雄伟外观。布达拉宫由吐蕃时的藏王宫殿演化成后世达赖喇嘛驻锡的宫院,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吸取了佛殿的建筑艺术。

它在建筑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善于从各种结构、构图、风格的矛盾对比中择取最佳方案,它还通过各种关系和比例的艺术处理,达到了“中和”之美的意境。布达拉宫是由中间的红宫,两侧的两组白宫以及山脚下的碉房式辅助用房(藏语称“雪”)组成的宫堡群。它们之间由许多碉楼、城墙相连,高低错落,前后参差。在宫殿群中央外墙涂红色部分为红宫,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成为布达拉宫的寺庙部分。白宫及其“雪”则作为在世达赖喇嘛的宫殿、政府机构、僧官学校以及“雪”内的监狱、印经院、作场、马厩等,是达赖喇嘛进行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成为布达拉宫的宫殿部分。

布达拉宫由中间的红宫和两侧的白宫及山脚下的辅助用房组成

宫殿寺院建筑和周围的环境保持和谐统一,使布达拉宫成为一处无可比拟的风景,它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把人文景观融入自然景观,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布达拉宫取法自然,依山舒展,因势结缘,不讲究中轴对称,也不讲究黄金比例。

在满足实用的前提下,建筑师运用敞、闭、开、遮、曲、转、俯、仰等手法,创造了曲折幽深的内部空间,给人以步移景异的美感享受。根据坡、凹、沟、壑、坪等不同的地势条件,生成若干大小不同的房间,若干房间又连成一楼、一院、一群,内部井然有序,外部和谐统一。

布达拉宫依山就势,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在空间组合上,分层合筑,层层套接,院落重叠,回廊曲栏,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既突出了主体建筑,又协调了附属的各组建筑。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极富音韵节奏美感,又在视觉上加大了建筑的体量和高耸向上的心理感受,是我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成功的范例。

布达拉宫大量地运用了建筑艺术的法则。建筑单体和群体,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内部各部分之间配合布置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建筑形象的基础。建筑一方面受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被赋予美的属性,因而要求它具备一定的形式美法则。

布达拉宫分层合筑,层层套接,形成丰富的空 间层次

布达拉宫体现了藏族古建筑的特色

形式美中的统一、均衡、对称、对比、韵律、比例、尺度、序列、色彩等法则体现于建筑构图原理之中,使建筑变成一个视觉艺术的综合体。运用形式美创造内部空间和外部体形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创作,布达拉宫在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上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雕刻精美的石柱

其中,艺术上对比手段的运用最为显著。建筑师运用了大量的色彩对比手段使布达拉宫更加绚丽多姿。特别是白宫外墙大面积的白色,使人们联想到附近山峦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和天空中飘拂的朵朵白云,而红宫外墙的深红色,又与白宫外墙的白色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从造型上看,布达拉宫为宫堡式建筑群。与内地一些大型宫殿、坛庙建筑不同的是,它的空间序列不是在水平方向上推进,而是在自下而上的垂直方向上逐级提高。建筑师在向上步步升高的建筑空间序列中,巧妙地运用了先大后小、先抑后放、明暗相间、曲折多变等多种形式美的对比手法,使整个宫殿建筑抑扬相称,富于变化,形成鲜明的韵律美。

艺术上的这种对比,在布达拉宫的建筑上随处可见。如外墙面的峻峭挺拔与水平檐口的舒展平缓所形成的形式对比;红宫顶部的质感柔软的红色饰带,与镶在它上面的巨大铜质镏金饰物形成的色彩对比;外部墙面粉饰红、白、黄、黑等颜色,对比强烈醒目,突出了藏民族的建筑装饰艺术效果。整个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的对比,以及处处呈现出的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等等的对比,都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与神圣,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艺术上的审美愉悦。

布达拉宫金顶一角 HVHsES5lgroFxIT5dLuE9PESaIrUAn0TrDv6Aw2GH/Yja38jqn0Flbl8yt/h6j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