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秘的青藏高原,有一组当今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它就是雄伟壮丽的藏传佛教宫堡建筑——布达拉宫。
“布达拉”,是梵语的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因而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罗山”。布达拉宫是西藏的骄傲,在西藏这块超脱、清新的土地上,布达拉宫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感动。
雄伟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虽然是藏传佛教典型的宫堡建筑,但同时也保留有汉族建筑雕花梁柱等特色,它是一千三百多年前藏汉联姻留下的印迹,同时也是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人们都在传说着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美丽的故事。
7世纪,西藏当时正处于吐蕃王朝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勤政爱民,吐蕃日益强大。这时候,正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的文化,要和唐朝建立友好的关系。634年,他第一次派遣使臣前往长安访问。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访,从此,汉藏两族的关系就越来越亲密了。
不久,松赞干布派使臣带着丰盛的礼物,到唐朝向皇室求亲,唐太宗没有同意。使臣回到吐蕃,怕受到惩罚,编了一通假话,说:“我刚到唐朝的时候,受到隆重的欢迎,他们同意将公主嫁给大王。后来吐谷浑王也来求婚,唐朝天子又不同意了。看来一定是吐谷浑王在中间说了坏话。”
布达拉宫侧影
法王殿内的松赞干布像
松赞干布非常生气,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有摩擦,他又听信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二十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布达拉宫一景
于是松赞干布又派使臣带着厚礼去长安,并且扬言:“我们是来接公主的,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们赞普,我们的军队就要攻打长安!”
唐太宗派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讨伐吐蕃。松赞干布骄傲轻敌,结果被打得大败,收兵退回逻歇。松赞干布看到了唐朝的强大,既害怕又佩服。640年,他派大相禄东赞带着黄金五千两、珍宝数百件,经过数千里的草原,再一次到长安求婚。
布达拉宫广场
唐太宗有二十一个女儿,但是年龄大的已经出嫁,年龄适宜的又不愿意去,因为吐蕃地处偏远,气候寒冷,又不是同一个民族,生活习惯不一样。
唐太宗有些犯难,他不愿意强求让女儿远嫁吐蕃。有一天,他对族弟江夏王李道宗说:“吐蕃国王来求婚,可我的女儿们却不愿意去,她们不明白,这桩婚姻能抵十万雄兵。”
李道宗回到府中把唐太宗的这些话向女儿说了,不料他的女儿说:“既然这桩婚姻如此重要,女儿去如何?”李道宗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主动要求去,他也同样舍不得她去,但以国事为重,还是禀告了唐太宗,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封李道宗的女儿为文成公主。
传说正在此时,其他部落也派使臣来长安求婚,他们都带着贵重的礼物,想要娶唐朝的公主。究竟把公主嫁给谁好呢?唐太宗决定出几个难题,考一考这些使臣,看看谁聪明能干,再做决定。
清晨的布达拉宫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请到宫里,拿出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束丝线,对他们说:“你们当中谁能把丝线穿过珠子中间的孔,就将公主嫁给他的国王。”原来明珠中间有一个转了九道弯贯穿整个珠子的细孔,要将一根软软的丝线穿过去是非常困难的。
唐太宗让使臣们将细线从孔的这头穿到那头,使臣们都眯着眼捏着线往孔里插,显得很费劲。只有禄东赞很特别,他在孔的一头涂上蜂蜜,又将细线拴到蚂蚁的腰上,然后把蚂蚁放在孔的另一头,蚂蚁闻到蜂蜜的气味开始向孔里爬,禄东赞又对着孔不停地吹气,促使蚂蚁往前爬,于是蚂蚁把细线带到了孔的另一头,禄东赞赢了。唐太宗见禄东赞这样聪明,很高兴。
布达拉宫殿堂大门上的门环
唐太宗又出了第二道题,他让人把使臣们带到御马场。御马场左右两个大圈,一边是一百匹母马,一边是一百匹马驹。唐太宗要求使臣们区分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使臣们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长相分,都不对。禄东赞将母马和马驹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一匹放出来,马驹一看自己的妈妈出来了,忙跑上去吃奶,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当天夜里,宫里钟鼓齐鸣,皇帝传话各国使臣入宫。其他几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齐赶到宫里。只有禄东赞想得周到,他因初到长安,路途不熟,怕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路,就让随从带着红染料,在去皇宫途中的十字路口做了记号。
夜色中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广场
原来唐太宗是让各国使者到宫里看戏,看完戏,唐太宗说:“你们各自归路吧,谁最先回到住处,就把公主许给谁的国王。”禄东赞有记号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由于不熟悉路途,直到天亮以后才找到住处。
禄东赞又一次取得了胜利,但唐太宗还要进行比赛。他指着远处的一堆木头说:“明天,你们谁能分出这些木头的根部和梢头,谁就算胜利。”
次日,禄东赞赶进宫来,看见使臣们正围着木头议论纷纷。原来,这些木头的头尾看上去都一样粗。禄东赞一声不吭,指挥随从将木头全扔进湖里。很快,就见木头的一头沉入水中,而另一头却浮出水面。禄东赞手指湖面的木头说:“下沉的一头是树根,上浮的一头是树梢。”
唐太宗一看禄东赞都答对了,又加出一道题,就是使臣必须在五百名用面纱蒙头的宫女中挑出文成公主。使臣们谁都没见过文成公主,这题太难了。但是禄东赞已经了解到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独特的香,而蜜蜂很喜欢这种香味。
文成公主像
辨认公主那天,禄东赞偷偷地带了一些蜜蜂,他将蜜蜂一放,蜜蜂便飞向有独特香味的文成公主。禄东赞又一次赢了。唐太宗心想,吐蕃大臣都如此聪明,能用这样大臣的国王肯定也很英明,于是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这便是“五难婚使”的故事,在西藏被人们一代代地传诵着。
在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的道路上,许多地名都与文成公主有所联系。青海有一座日月山,是现在青藏公路的必经之处。据说,当文成公主到达那里时,她感觉到过了这座山又是一重天了,远离家乡的愁思令其触景生情,唐太宗为了宽慰她,特地用黄金铸造了日月的模型各一个,远道送来,叫她带在身边,以免思念,从此这座山就命名为日月山。
松赞干布知道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后喜出望外,他高兴地说:“我们先辈没有和上国通婚的先例,今天我能娶大唐公主,实在荣幸。我要为公主建一座城,作为纪念,让子孙万代都知道。”他按照唐朝建筑的风格,下令修建有999间殿堂的宫殿迎娶文成公主,于是在拉萨建成了布达拉宫。而松赞干布派使臣禄东赞向文成公主求婚的故事,也被生动地描绘在了布达拉宫的壁画上。
文成公主庙
达赖是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全称为“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这个称号最初是明代蒙古可口俺答口赠给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尊号。顺治十年(1653年),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仓央嘉措像
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像
在历代达赖中有一位与众不同,他就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一位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才华横溢的诗人。他虽然位居藏传佛教政教最高领袖之尊,却写下了大量清新优美而又直言不讳的情歌。
在西藏政教合一居于领导地位的黄教,历来以戒律严格而著称,可是仓央嘉措的情歌却几百年来在藏区广泛流传。藏族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但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而且爱唱仓央嘉措的情歌。
布达拉宫广场上国旗飘飘
仓央嘉措在15岁时才被接到拉萨迎立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活的时代,是西藏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在他出生以前,葛举教派(白教)掌握着西藏的统治权,对黄教实行压制剪除政策。
五世达赖葛桑嘉措与四世班禅罗桑曲结联合蒙古势力,密召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蒙古骑兵进藏,一举推翻白教王朝,建立了以黄教为主的噶丹颇章王朝,确立了黄教在西藏三百多年的统治。后又经清朝皇帝的册封,达赖喇嘛成为西藏至高无上的政治领袖。但蒙军入藏,也造成了固始汗操纵西藏实权的后果,导致了其后几十年激烈的权力斗争。
1679年,年事已高的五世达赖为防自己死后大权旁落,任命桑结嘉措为第巴(即藏王)。三年后,五世达赖圆寂。第巴“欲专国事,秘不发丧,伪言达赖入定,居高阁不见人,凡事传达赖之名以行”。
十五年后,在清朝康熙皇帝的追问和指责下,第巴才将五世达赖的死讯和仓央嘉措作为转世灵童的消息公开。仓央嘉措就是在这种政治、宗教和权力斗争的旋涡中被推上了六世达赖的宝座。
布达拉宫远景
对于仓央嘉措来说,布达拉宫无异于一座金色的监狱
但是,仓央嘉措对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都没有兴趣。进宫之后,他有达赖之名,却无达赖之实,作为一个政治斗争的傀儡,他根本无法左右自己,而普通人的生活早已给他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他思念家乡的一切,春花秋月,燕飞云飘,都会引起他对美丽故乡和少年时代那无忧无虑时光的深深眷恋。
仓央嘉措于1697年被推上了西藏政权领袖的宝座,同时也被推进了复杂的政治旋涡中。在这种没有歌声,没有琴声,没有鸟叫,不能大哭,不能大喊,更不能大叫的地方,他每天看到的只是一副副虔诚的脸,听到的是有着六字真言的诵经声。他厌烦了这里的一切,他很苦恼但又无法与之抗争,只能用诗歌来宣泄心中的一切。
对这位孤独而又聪颖的少年来说,壮丽辉煌的布达拉宫无异于一座金色的监狱。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被严格监督学经修道。无止无休的经文常常使他心生厌倦,走出庭院散心。
布达拉宫一角
而那些年老的经师则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他,恳求他继续学经,生怕被藏王责骂。仓央嘉措既讨厌那些空洞呆板的功课,又同情那些经师的处境,常常为此凄然泪下。毫无疑问,能够被选为一个神王,他的悟性是极高的,然而他总是心猿意马,不能潜心入静。
自由自在惯了的他无法终日待在这阴暗而空寂的殿里,于是就偷偷地溜出去玩。他在八廓街处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名叫达娃卓玛,达娃卓玛容貌美丽,性情温柔,嗓音甜美,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看一眼就能把人醉倒。
仓央嘉措和她相知相爱,好像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影子。六世达赖为他的情人写下这样的诗句:“在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玛吉阿米的面容/渐渐浮现心上。”玛吉阿米在藏语里是未婚的少女之意。
布达拉宫珍藏的佛像
一位宗教领袖因为爱情而成了诗人。仓央嘉措的诗句在西藏广为流传。他为爱情付出的代价是:成了历届达赖喇嘛中唯一一位被中央政府正式下令废黜的达赖!
权力的较量必然以一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在争夺西藏统治权的斗争中,第巴桑结嘉措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了!他秘密派人在拉藏汗(固始汗之孙,其时当权)的饭中下毒,却不知怎么被发现了。
拉藏汗大怒,立刻调集大军击溃藏军,杀死第巴桑结嘉措,并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的谋反罪行,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
传说中的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
九年的宫内生活使仓央嘉措饱受精神之苦,此时此刻,他很坦然,因为不论怎样的方式,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解脱。对宫中的一切,他没有任何留念,丢不下的只是他那一卷卷流光溢彩的诗篇。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尽管仓央嘉措品行有瑕,拉萨三大寺的长老们没有一个人认为仓央嘉措是假的,至多说他“迷失菩提”。拉藏汗只好强行押送仓央嘉措去京城。
青藏高原上的神灵——牦牛
仓央嘉措动身时,为他送行的人们泪流满面。在人们请求达赖为一切众生祈祷的乞求声中,他的身前堆满了数不清的洁白的哈达。蒙古兵走过哲蚌寺时,僧侣们舍命从蒙古兵手中将仓央嘉措抢回。拉藏汗闻之,即调兵攻打哲蚌寺,喇嘛死伤甚重。仓央嘉措生不忍之心,说:“生死于我已无所谓。”言罢,独自径直前往蒙古军中。
转经筒
转起经筒,口念真言,可以祈福
但是最后他在青海神秘消失,他的结局也如其诗句一样凄美迷离。据说拉萨八廓街上有栋黄房子,正是少女达娃卓玛居家之地。这栋黄颜色的小楼骄傲地存在并成为某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