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风雨桥的形成与发展

雾霭中的侗乡

(一)“风雨桥”名字的由来

风雨桥在建筑史上被称为廊桥或楼桥,侗语里没有“风雨桥”这一词汇。当地人通常只称为“桥”,或者冠以地名(寨名)称为“某某桥”。村寨中通晓汉文化的乡土文人,则会给桥起一些富有文采的名字,如“永济桥”“福禄桥”等等。有人认为桥身雕梁画栋、亭阁隽雅而称之为“花桥”,此说法并不确切。

侗乡所独有的花桥并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所指的雕花绘彩的桥,其名字另有一层含义。这里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据侗族老人讲,“花”字上面是“二十”,下面由“七”“人”组成,侗族人建造这种桥时,桥头用七个人,其他处二十人,一个“花”就表示二十七人,所以才称为“花桥”。

另外,在侗族民间,人们修建这种桥,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交通,更重要的是“堵风水”,不让财源外流,造福村寨,所以民间也俗称“福桥”。意为赐予“幸福与吉祥”的桥。

“程阳桥”匾额

1965年10月,郭沫若途经桂林,见到程阳风雨桥照片,被它的雄伟壮观和神奇吸引,诗兴大发,挥毫写下“程阳桥”三个大字,并留下著名诗句“艳说林溪风雨桥”。自此开始,坐落在侗族地区村头寨尾的,集桥、廊、亭于一体的独特建筑便有了一个形象的汉语名称——风雨桥。

侗寨民居

(二)古老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侗乡的孟寨附近有个大深潭,潭底有一条青龙、一条乌蟒。青龙年年帮助乡亲们做好事,把潭底的淤泥运上岸做肥料;乌蟒则岁岁把砂石堆往田地里。每年的八月十五,乡亲们都要赶一匹大水牯投到潭里喂乌蟒,还要将九桶上等米酒倾进潭中,这样乌蟒才有所收敛。

从此,每年的八月十五就成了孟寨的“溺牛节”。

孟寨里有一个叫银姑的漂亮姑娘,能歌善舞,心灵手巧。乌蟒见了,垂涎三尺。

侗寨小桥流水景色

一天,银姑来到河岸采棉花。乌蟒知道了,摇身变成一个英俊后生,挑着花篮,来到地头,死皮赖脸地往银姑跟前凑。还流出一条又腥又长的涎水,向银姑挤眉弄眼。银姑见状赶快提篮离开棉田。

乌蟒见银姑识破了自己的奸计,只好作罢。

又有一天早晨,银姑来到潭边洗衣,乌蟒变成一条红鲤鱼,正欲跃出水面去咬银姑裙子,青龙看见了,迅速变成一条墨鱼,吐出墨汁,把水弄混,挡住了乌蟒的视线。乌蟒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它蹿出旋涡,张开血口,向银姑扑去。青龙见状,变成一个后生,跃出水面,手持宝剑劈向乌蟒。

神话传说让侗寨更添几分神秘

银姑大惊失色,跑回家里,卧病在床,心中十分惦记那个劈蟒的后生。

青龙也很想念银姑,就扮作一个木匠,带着蚌蛤珍珠来到孟寨,帮乡亲们修鼓楼、架桥梁、建凉亭。还用珍珠粉治好了银姑的病。

转眼春节到了,正当大家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时候,恼羞成怒、贼心不死的乌蟒搅动深潭,兴风作浪,滔滔洪水冲垮了山寨。就在这危难之时,霞光四射,一座长桥从天而降,大家得救了。

黄昏后的风雨桥

青龙又化成小木匠,带领乡亲们只用了三天三夜,就把山寨修复一新。

心有不甘的乌蟒对青龙屡屡破坏他的好事恨之入骨,咬牙切齿。于是就定于正月三十午时,与青龙一决胜负。

青龙为了战胜乌蟒,特意请乡亲们擂鼓为他助阵。

正月三十这天,正午时分。潭中旋涡翻转、浊浪滔天,雷声阵阵、山摇地动。岸上锣鼓喧天,人们为善良的青龙呐喊助威。一场恶斗之后,青龙终于处死了乌蟒,自己也由于伤痕累累,筋疲力尽而亡。从此,潭中风平浪静,碧水清清。

为了纪念善良勇敢的青龙,也为了表明侗家憎恶崇善的心愿,侗族乡亲们在寨边河上建筑起一座庄严坚固的桥。桥身如一条青龙,象征青龙在洪水中救人的形象,桥楼也仿照青龙当年构造的鼓楼样式。在桥阁中间的神龛壁上,都画着栩栩如生的龙神。既表达侗家追念和尊敬青龙的深情,也寄托侗家祈祷龙神保佑四方、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意。所以称它为“回龙桥”,也称“风雨桥”。

千百年来,按照这个样式,侗族人民修建了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类似的风雨桥。

(三)风雨桥广泛存在的原因

1.自然因素

侗族由我国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发展而成,历史悠久,现有人口二百九十多万。主要居住在湘、黔、桂相接壤的地方,如湖南的通道、芷江、新晃、靖县、城步、黔阳、绥宁,贵州的黎平、榕江、仁江、玉屏,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地。

侗乡鼓楼

侗族聚居地基本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冬短夏长,雨量充沛,溪流河谷星罗棋布。由于侗族的经济生活主要来源于水田和山林,人们又喜欢开门见水望山,因此村寨大多依山傍水,出入天堑也必须有桥。

三江侗乡寨口

这些地区山岭逶迤,森林茂密,盛产优质杉木,而且蓄积量非常大,当地也广泛存在砌桥墩所用的青石,这些都为建桥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物质材料。侗族人民就地取材,大大降低了建桥成本,节省了劳动力。

2.人文因素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他们无力驾驭自然,也无法解释自然。自然环境严重影响着一个种族的发展,决定着他们的兴衰。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把选址定居视为头等大事。侗族长期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那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社会发展极其缓慢。

侗族民居多依山傍水而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非常希望找到一块适宜生活的理想之地,得到神灵的保佑。历史上,侗族的祖先曾屡次迁徙。当他们来到某地“安龙坐地,安虎坐山”之后,又发现此地风水不利而再次搬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迁徙,最后在今天的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交界处定居。生活一段时间后,当他们发现这块“风水宝地”也难免遭受天灾人祸时,便试图寻求一种补救办法。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只要在村外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建造一座“福桥”,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村寨就可以从此平安,人民就可以幸福无忧了。所以就大兴修建风雨桥之风。

横跨天堑的风雨桥

由于社会发展缓慢,侗族社会没有奴隶制度的痕迹,反而保留有不少原始氏族社会的影子,如崇拜先祖母的母权制遗风。侗族村寨的山林、牧场、鱼塘都是公共的,而且还保留有打猎后每家平分猎物的原始社会分配习惯。

古朴整洁的侗寨街道

原始社会的种种遗存长期影响着侗族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使他们保持着原始社会的许多传统,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在文化意识上体现出强烈的公众性。虽然他们并不富裕,但积德行善、热爱公益事业的淳朴民风,促使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聚沙成塔、群策群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世世代代融入到修建风雨桥的行列。正是由于他们这种热心公益、关心集体的优良品德,使侗乡建成了众多精美的风雨桥,并至今能保持完好。

(四)悠久的发展历史

据史料记载,我国风雨桥的兴建大约始于3世纪初,现分布在我国华东、西北、西南等地区。其中侗族的风雨桥以规模宏大、种类众多、风格多样而最具代表性。

造型雅致的风雨桥

侗族聚居地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溪流众多。侗族村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桥便成了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在闭塞的远古年代,侗族的先人只是在浅溪中摆放一些大石块,或在水沟中、小河上架设木板以解决出行问题。在唐代,随着与汉族人民的交往增多,在学习了汉族建造桥梁的技术之后,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杉木资源,借鉴汉族的建筑经验与技艺,发明了用托架简梁式结构建造木桥的方法。在宋、元时期,风雨桥的建造工艺日臻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技艺,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发展。在清代及民国时期,风雨桥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风雨桥的数量急剧增多,规模越来越大,由单孔发展到多孔,造型更加独特,桥面亭阁的设计也更精巧。南部地区的许多名桥,如世界四大名桥之一的程阳风雨桥,就是在民国初年兴建的。

文澜桥

风雨桥夜景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风雨桥在岁月的洗礼中也日渐残破。尤其是在战争年代,更饱受着炮火的考验。风雨桥总是在修修补补中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特别是在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对风雨桥的修复工作,拨巨款重新进行修缮。大大小小修复一新的风雨桥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的目光。

(五)风雨桥的分布状况

风雨桥在我国华东、西北、西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以湘、黔、桂三省交界处的侗族聚居地为最多,成就也最高,是侗族建筑艺术的集中代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风雨桥有三百三十座之多。它们种类繁多、规模不一、风格各异。现存较著名的风雨桥有:广西三江程阳风雨桥、湖南芷江龙津桥、贵州黎平地坪桥、广西三江岜团桥、贵州黎平孟彦桥、贵州洪州新化桥、湖南通道回龙桥、广西龙胜平等桥、广西富川回澜桥、广西富川青龙桥、湖南通道黄土普修桥、福建永春通仙桥等等。 Qqnx/6v7d12qVtJyrMUrpSyZExCWwvK2l7gaXju9uSd+aHrdhu+TP6PZkQHARa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