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结晶,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使得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中国自古的传统观念认为,中方位置最尊贵,如《吕氏春秋》曰:“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选择过渡的中心建宫,是最理想的位置,这正好符合《荀子·大略》所记:“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这种思想对历代都城的设计建造影响极大。
故宫,不但注意了宫城的中心位置选择,而且还注意到了周围建筑与工程的互相配合,按照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设计。宫殿的南北中轴线上,午门、端门和承天门(天安门)之间的御道外侧,东建太庙,西建社稷坛。前朝是王权的象征,主要设置朝会的庭院及典礼的殿堂,故宫中轴线上的三大殿,便是皇帝登极、颁发诏书、命将出征授印及文武百官朝贺的重要场所。
故宫铜鹿
故宫内随处可见龙凤雕刻
从承天门往南至大明门的狭长地带即千步廊两侧,安置了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因此从三大殿直到承天门,这一中轴线上的所有建筑物,其功能均与国家朝政有关,所以统称为前朝。故宫的后市在神武门外,明代的每月逢四开市,以别于皇宫其他各所。可以说,故宫在位置选择及周围建筑的布局上,是最符合《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宫城设计的皇权思想的,是历代宫城设计中的最佳之作。
故宫在设计构思上将其中轴线又作为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北两方反向延长,以此来强调和突出宫城的显赫地位。这条中轴线南至外城永定门,北抵地安门后的钟鼓楼,全长约有7500米,在这条中轴线上,著名的建筑有故宫前朝的三大殿和后寝的两宫一殿,其中又以奉天门为核心主殿,它象征着“帝王接受天命,代天统治群民”的含义。
设计者按照《周礼》中关于天子应有五门的说法设计,朝见天子时必须经过庭院和多重门的阻隔,随着层层深入而又层层紧缩的封闭空间,给人一种神秘而又严肃的气氛,使人感到帝王所住地方的神秘性。
设计者从外城永定门至宫城的午门之间,设置了多重禁门,产生了“隔则深,畅则浅”的效果,深的效果正是由于隔而有所加强。从正阳门开始层层阻隔,大明门一隔,承天门一隔,端门一隔,午门再隔,最后奉天门又是一隔,这种由空间上的重复隔断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了森严与畏惧之感,这种感觉随着不断接近奉天殿而逐步加强。
神态威武的麒麟雕像
故宫石刻
此外,奉天殿前的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组成了一个高潮迭起的艺术序列。从大明门步入宫殿的前方,悠长的御街以及御街两旁的千步廊,形成了带有极强导游性的透视线,简约而干练的处理手法尽量压低了它的气势,为雄伟的承天门作了很好的铺垫。
当靠近承天门外的金水桥,呈现在你面前的开阔的广场,让你顿时心旷神怡。外金水河桥的汉白玉栏板与河两岸的栏杆在幽红的城墙的映衬下纵横交错,在远处眺望,皇城正门宛如被袅袅的白云承托着,好似走进了仙境。再往里面前行,便是端门的前庭,在御街的两旁排列着整齐一致的朝房,平淡而严肃,它的前方则是午门。
“万古常春”铭文雕刻
当接近午门时,三面合围的咄咄逼人的气势迎面而来,辅之以颜色单调的红色城墙映入眼帘,使人感到莫名的紧张和压抑。进入午门后,展示在面前的是奉天门的广场,院中横贯的内金水河,向南蜿蜒成弓形卧在庭院之中。金水河上的五座石桥,白如汉玉,隔河仰望奉天门,白石须弥座承载着殿宇式的朝门,随之到来的即是故宫中级别最高的奉天殿。别样的构思设计,使得皇城的威严和肃穆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彰显出帝王统治伟大帝国的气概。
故宫错落有致的宫殿建筑
在故宫的建筑布局中,还运用了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故宫旧时被称为紫禁城,“紫禁”二字是天上星宫紫微垣的借用。紫微垣乃天区之名,为天上三垣的中垣。
依照《步天歌》之说,紫微垣天区有星15颗,在北极为中枢,分列两侧,形成屏藩之状。在紫微垣的外围,另外两个天区还有北极、四辅、天乙、太乙、阴德、尚书、女史、柱史、御女、天柱、大理、勾陈、六甲、天皇大帝、五帝内座、华盖、传舍、内阶、天厨、八谷、谨身、北斗辅星、天枪等星官。可见,帝王用紫禁二字以求“天人合一”,主宰宇宙。
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彩绘
故宫建筑上华丽的雕梁画栋
此外,“奉天”“华盖”“谨身”三词既有出处,又有创意。在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中,“天”非指“上帝”,而是宇宙的主宰者和万物的造化者。以“奉天”命名正殿,意在奉承天命、主宰万方。“华盖”即是天区中的一个星座,圆形有柄。它在紫宫后门中,在天皇星的上方,形同华盖。以其命名一殿,显然具有皇权的象征。“谨身”出自《孝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这大概与殿试有关,举子们在“谨身殿”参加考试,便会终身致孝了。
故宫一景
故宫开阔的广场
故宫内的院落门庭
后三宫的命名则有“江山永固”之意。《周易·说卦》指出:“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所以,乾清宫是内廷中皇帝的正宫,坤宁宫便成为内廷中皇宫的正宫,以象征天地。
颜色对于皇权来讲,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自汉武帝确立“汉居土德”,黄色便成为汉朝皇权的象征,以后历朝沿袭不变,均以黄色为贵。因此故宫屋顶多用黄色,黄色属土,土居中央,代表国家。又按相生的理论,火生土,火为赤色,所以宫殿门、窗、宫墙多用红色,寓有滋生、助长之意,以示兴旺发达。
汉白玉栏杆
皇子所居之宫,位于东,属木,相应颜色应为绿,故均以绿琉璃瓦覆顶。神武门内东西大房,位居禁城最北,所以顶用黑琉璃瓦。
对于流经紫禁城内外的金水河,命名也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因河流是从皇城及宫中的西方流入,西方属金,金生水,所以称此河为内、外金水河。
故宫的建筑构思正是由于设计者娴熟地运用了以上各种理论和学说,才营造出这么完美的建筑,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都有其理论依据和科学道理。
故宫四面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这四座城门的正楼都是采用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式屋顶。
午门是故宫的正南门,因其正座在京城正阳门南北中轴线上,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称“午门”或“午阙”。午门城台平面呈“凹”字形,正面开三门,左右拐角处各有一掖门,因而又称“五门”。
故宫金水河
故宫宫殿远观
故宫宫墙外幽深的街道
故宫午门
城台之上当中是一座重檐庑殿式正楼,面阔9间,宽60余米,纵深3间,加前后廊共5间,深25米,连城台通高近38米,略低于太和殿,而高于天安门。正楼左右各有明廊3间,原置钟、鼓各一,左右明廊折而向南,各有13间通脊廊庑,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各建角亭一座,深广五楹,重檐四脊,中安镏金紫铜宝顶。
故宫的北门玄武门,高31米,为明建筑,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改名“神武门”。神武门城楼上设钟鼓,每天黄昏鸣钟108响,然后每更打钟击鼓,至次日拂晓复鸣钟。由钦天监派员到神武门城楼上指示更点。清代皇后、妃、嫔、命妇等人去蚕坛举行亲蚕仪式等事,均出入神武门。被皇帝选中的妃、嫔等人也由此门入宫。
故宫神武门
故宫东西两门东华门和西华门是东西相对的,但并不是处在故宫东西两面城垣的正中,而是偏南,南距故宫南垣角楼各一百多米,北距故宫北垣角楼各八百多米,这两座门属于旁门,主要是皇帝、皇太后、皇后等日常出入的门。另外,大臣及官员奏事和一般匠役通常也出入这两座门。
东华门门高32米,门外左右立有高约4米、宽1米的两座石碑,上面写“下马至此”四个字,碑身两面镌刻满、蒙、汉、回、藏五种文字。每至下马碑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然后毕恭毕敬地步行入宫。
西华门门高33米,门的南角楼贮存阅兵所用棉甲,门的北面角楼也贮存阅兵用的棉甲和盔甲。西华门外也立有与东华门同样的石碑。宫中有庆典活动时,西华门供人们出入。“三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最初命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四十一年易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才改为至今沿用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之名。
故宫西华门
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它高35.05米,加上正吻卷尾共高37.44米,比前门箭楼还高出1米多,殿面宽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达2377米,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殿宇。
大殿的屋顶为重檐庑殿式。庑殿顶,古代称“四阿屋顶”,从商周时起延至明清,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只用于最尊贵的建筑上。加上重檐则更为尊贵,除在皇宫中可用于重点建筑外,其他一切建筑绝对禁止采用。太和殿的屋顶式样不但是最尊贵的,而且屋顶装饰也是最为豪华庄重的。
故宫太和殿台基上的铜龟
在太和殿室内外的梁枋上,绘着金龙和玺彩画,这种彩画等级最高。正脊两端安有龙形正吻,它们各用十三块瓦片拼成,俗称“十三拼”。这个构件高达3.4米,重约2125公斤,是古建筑中的装饰之王。
殿正面当中七间,全部安装大隔扇,仅用于隔窗,窗下用彩色龟背锦琉璃砖铁贴面的栏墙,雕龙群板、镏金面页,在朱漆油饰的衬托中,形成庄严华贵的气势。
太和殿内正中偏后的位置,在高起的须弥座式木基座上,有金漆龙椅,那是皇帝的御座,座前有香几、香炉等陈设,座后有金漆屏风。左右分列着六根巨大的蟠龙金柱,顶上正中向上凸起一个如伞盖的蟠龙藻井,神龙向下俯视,口含巨珠,庄重而生动,捍卫着御座。
太和殿外是宽广的月台,正面石阶三出,分别陈设着18个镏金铜鼎,台上东西分别摆放着铜龟、铜鹤,以此来象征着龟龄鹤寿、江山永固。前左角有日晷,右角有嘉量。日晷是利用照射的方向,通过指针投影于晷面得子丑寅卯等刻度,求得时间。嘉量上下有斛、斗、升、合等几种度量。
太和殿后,“干”字形台基的中腰处的一座单檐正方形殿宇是中和殿。殿深、广各五间,攒尖式屋顶,正中镏金宝顶宛如一颗巨大的宝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故宫中和殿
故宫中和殿牌匾
整个大殿的外廊由20根朱漆大柱支撑,排列整齐,气势雄伟,给中和殿添加了一种庄严之美。殿内正中设有宝座,每当大典时,皇帝先后在这里升座,接受内阁、礼部、都察院、翰林院官员行礼,受礼后再到太和殿受贺。
保和殿是三殿中最后一个殿宇,在建筑等级方面仅次于太和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这种建筑形式古代称为“九脊殿”。殿宽9间,深5间,台基长49.68米,宽24.97米,它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宋代流传下来的手法,把殿内前面的金柱减为6根,结构巧妙,用材灵活。
最令人赞赏的是,殿后檐采用单步梁,梁架上前后不对称,童柱不等高,结构不相同,但是屋顶前后两坡却毫无分差。保和殿是清代进士殿试的地方,也是元旦及其他节日封建皇帝赐宴外藩的地方。
故宫中和殿内景
此外,作为三大殿的补充,在它的周围有一些附属建筑,前后左右的安排,共同构成了三大殿的环境,三大殿前有一些重要门阙,铺砌了漫长的御道,太和殿前有巨大的广场,其东西对峙着体仁、弘义二阁,好似太和殿的左右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