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历史划过的痕迹

故宫始建于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明成祖朱棣始建,是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的。从故宫建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故宫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

(一)明朝——故宫建造的伊始

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变,再一次改写了明朝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永乐元年,明朝的都城在中国南京,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只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深的热情。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向朱棣提出建议,把都城迁往北平,朱棣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故宫全景

故宫祥云石阶

然而,1403年5月,朱棣在一次临朝时,提议迁都北平,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此后,朱棣采用迂回的方式,秘密筹办迁都事宜。同年,在刚刚由北平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来了许多江浙一带富有的商人,朝廷应允他们,移至北京生活即可免去五年的赋税,很快他们便开始了在北京的新生活。与此同时,在北京的郊区,许多农民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即将开始。

故宫精美的窗雕

1406年8月,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

在这十年中,北京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名称一直保存至今。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中,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只有极少的几个,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他们中也不乏幸运者,有两个来自山西的工匠王顺、胡良,永乐皇帝视察工地的一天,看到了他们的彩绘。皇帝扶着王顺的肩膀,对他称赞不已。

泰宁侯陈珪,泰州人,1406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陈珪以前是当兵的,曾经跟过大将军徐达。后来又做了朱棣的前锋。再后来,他就做了工程师,主持修建紫禁城,即故宫。

事实证明,陈珪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而且也是一个优秀的工程管理者,他的工程管理经验,一半来源于他的军事管理经验。

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堪称无与伦比的中国 古代建筑杰作

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义住在中南海,从1409年至宫殿建成后的1421年间,他在北京共度过了5年又8个月的时间,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军事和行政系统逐渐北移。跟随朱棣来到北京的有一个叫王绂的画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燕京八景图》,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那个时期北京的美景和风情。那一时期,北京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移民军户对郊区的屯田垦荒,使北京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北京对于这个王朝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故宫屋檐一角

1416年11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说:“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

故宫铜兽

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愿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

关于这座宫殿建设的正式记载,在《明实录》上有这样的几句话:“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至是成。”在1419年,关于这座宫殿的建设只能用文字记录。

故宫城墙角落处的雕刻

1420年,这座宫殿终于建成了,它是在元大都皇宫旧址上诞生的。元大都曾十分著名的延春阁被景山所取代,而整个宫殿建筑群由北往南延伸坐落在整个北京的中心地带,成为这个王朝新的神圣之地。

这里的砖瓦木石,这里的色彩,这里的空间布局,都昭示着中国人曾经的文明意志和理念。从此,这里开始历经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们的悲喜人生,开始上演中国历史中许多精彩的瞬间。

精美的龙浮雕

据说宫殿建好之后,意得志满的永乐皇帝把一位会推算未来的姓胡的官员找来,让他算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胡姓官员回答说:“明年四月初八宫殿会发生火灾。”永乐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并表示到时候若不着火就杀他人头。之后,谁都没把这个人的话放在心上,大家都沉浸在新宫殿建成后的喜悦之中。

1421年5月9日这一天,天气骤变,雷鸣电闪,三大殿被雷电击中,大火突然升起。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官员测算新宫殿的未来,在历史上无法考证。

故宫铜缸兽

永乐皇帝在近二十年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成的三大殿,只存在了三个月,就毁于天火。不久之后,朱棣志在消除边患发动第六次北征蒙古的行动,但是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戎马一生的他居然从马上摔了下来,在北征蒙古的途中在榆木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毁于天火的大明宫殿三大殿,在永乐时代没有再进行重修工作。之后的二十年中,曾经辉煌如梦境一般的紫禁城中央地带,是一片焦黑的废墟。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这位实际年龄只有7岁的孩子十分崇拜他的曾祖父朱棣,他一登上皇位就做了一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做的事情——重修故宫。

这一年的秋天,朱祁镇下诏:“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又过了五年,他正式下诏重修三大殿和乾清、坤宁二宫。下诏当日工程就正式动工。

一年半之后,故宫又完好如初,一道圣旨又昭告了天下。

北京故宫,最终成为中国明清两代统治天下的最高政治中心。一座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从此傲然于世,成为我们人类历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紫禁城在重新建好后,又将面对数百年中的一次又一次灾难和重建,它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二)清朝——盛世的脊梁

1643年8月初,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清宁宫猝然病死,葬于昭陵,庙号太宗。皇太极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的辅佐下继了帝位,改元顺治。1644年9月,在浩浩荡荡的随从队伍的陪同下,福临和他的母亲从盛京老家向北京进发,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紫禁城,顺治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故宫吉祥缸

据《清实录》记载,当时年仅6岁的福临是在皇极门,也就是现在的太和门登基的。顺治二年,中轴线上的宫殿被一一修复,重新命名,皇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极殿改名为中和殿,建极殿改名为保和殿。

对于当时还不稳定的新政权来说,一个和字,包含了他们对天下和平、君民和谐的最热切的期盼。自此以后,紫禁城的匾额上出现了满文。顺治帝在位不足18年,于1661年病逝,他没有等到他所盼望的和平盛世的到来。

顺治帝死后,他的第三子玄烨继承皇位,即康熙大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开启了清朝的辉煌时代。

故宫内红色的门廊

故宫承乾宫匾额

1679年,一个寒冷的冬夜,太和殿西侧的御膳房突然燃起了火光,大火一路蔓延,两小时后烧着了太和殿。几天后,引起这次火灾的六名太监被处以绞刑,此后太和殿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始终是废墟一片。此时的康熙帝正在忙于指挥各地,稳定统治,随后的16年里,康熙帝先后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台湾,打败了入侵的沙俄军队,签订了清王朝唯一一个对外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故宫铜兽

康熙三十四年,天下终于稳定,此时的康熙帝也开始着手准备重建太和殿。但是,在重建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太和殿的上一次重建是在明天启年间,距此相隔69年,人们不知道太和殿的确切建筑比例和数据,康熙帝曾亲自查阅书籍史料,希望从中得到解决的办法,但结果令他非常失望。

就在此时,一个叫梁九的人使这件事情发生了转机,他曾在明崇祯年间进入工部,在那里工作了四十余年。根据《梁九传》记载,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建造了太和殿的模型,而工匠们将这些模型组件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重建。太和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建筑。

故宫铜鹤

等到雍正皇帝即位后,他并没有按照惯例住进乾清宫,而是搬进了华门外的养心殿。看到乾清宫的一景一物,都让雍正皇帝想起他的父亲在这里度过的六十余年,他不忍心住进乾清宫,于是下令将养心殿略作修缮,要求一定要朴素。

故宫内部饰以金碧辉煌的浮雕彩绘

雍正皇帝的决定,使故宫的布局出现了变化,养心殿的地位开始上升,在故宫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皇帝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养心殿的采光多少便成为修缮中的主要问题。雍正元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木作》记载:“十月初一日,有谕旨,养心殿后寝宫,穿堂北边东西窗安玻璃二块。”当时,玻璃是非常少有的物件,全部依靠海外进口。

故宫曰晷

从雍正皇帝开始,到清朝的灭亡,清朝有八个皇帝把养心殿作为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印记,一个小小的宫殿也经历了从盛而衰的历史变迁。

自康熙以来,到乾隆时期,清朝经历了七十多年的治理,国力强盛,农业经济发达,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达到了巅峰。乾隆皇帝开始对故宫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有两处地方的改造是和当时的政治体制联系很紧密的,其中一个就是对乾隆潜邸重华宫的改建。

雍正皇帝之前,皇太子的确立往往伴随着激烈而血腥的宫廷斗争,所以雍正皇帝便改用了秘密建储的方式,他亲笔写下两份确定皇位继承人的诏书,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另一封由他随身携带。皇帝在世时秘而不宣,等皇帝死后,两相对照无误,才能对外公布,迎立新君。

乾隆皇帝作为秘密建储制上台的第一个皇帝,没有享受过一天太子的待遇,因此他要把自己的故居乾西二所地位升格,由所改为宫,不再让其他人居住,以此强调他继承皇位的正统。

重新整修后,这个三进小院的主体建筑被重新命名,分别叫做崇敬殿、重华宫和翠云馆,习惯上统称重华宫。重华宫的名字来自汉族大臣张庭玉的提议——“夫重华协帝,岂易言哉”。

重华协于帝的意义,载于《书·舜典》。重华是虞舜名,《舜典》孔颖达疏:“此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用此德合于帝尧,与尧俱圣明也。”唐尧、虞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帝王,唐尧推选虞舜为继任人,舜继尧位,后人以尧天舜日比喻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可见当初大学士拟重华宫的苦心。将乾隆帝喻为虞舜,颂扬其有舜之德,是当之无愧的皇帝,同时又赞颂了当年的太平盛世。

故宫色彩绚丽的影壁

故宫极尽华丽的琉璃宫墙

乾隆丁巳新正《重华宫》诗注:“重华宫旧为西二所。雍正五年,予十七岁成婚,赐居于此。至今已七十一年矣。”乾隆皇帝在位第60年时谕旨:“重华宫为朕藩邸时旧居,朕颇加修葺,增设观剧之所,以为新年宴请廷臣、赋诗联句、蒙古回部番众赐宴之地。来年归政后,朕为太上皇帝,率同嗣皇帝于此胪欢展庆,太上皇帝于正殿设座,嗣皇帝于配殿设座。”这样,皇太后都临重华宫家宴,乾隆屡有诗纪重华宫侍皇太后宴膳。

故宫铜龟

故宫改造中和政治改革密切相关的第二个重要工程是修建宁寿宫。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就宣布:为了不超过在位61年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将在执政60年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儿子。皇位交接方式的这一改变,意味着紫禁城中将首次出现退休的皇帝。

宁寿宫,就是为乾隆皇帝退休准备的养老之所。作为太上皇的宫殿,宁寿宫的级别不亚于皇帝的居所。它也分为前朝和内廷,各种配套设施样样俱全,这里几乎就是一个微缩的紫禁城。

故宫铜鹤

故宫的红色大门

栩栩如生的龙纹雕饰

这一区域在明代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居住的仁寿殿和哕鸾殿。康熙二十八年在其旧址上建宁寿宫,让顺治的皇后孝惠章皇后居住在这里,其他太妃、太嫔也分别随居。乾隆三十七年决定把这里作为他退休后的居住之所,按照前朝后寝的规制进行大规模的重建,提高了其建筑等级。但是乾隆帝让位后,借着“归政仍训政”的名义把持大权,居住在养心殿不走,直到他去世。现在这里的建筑风格仍保持着乾隆时的原貌。

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故宫历经三百多年的修建、改建和修缮,终于成就了今天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模样。而在故宫中演绎的历史,还将波澜壮阔地延续下去。 elS5dzrurLPw+VhuPZEOGLL+65X7HcHmdn39QgaVyAQZ8xXIteBx1l8CzBi/Pa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